字词 | 乌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乌药 【概况】: 异名 旁其(《本草拾遗》),鳑魮树、矮樟(《纲目》),台乌、白叶柴、螃皮柴、鸡骨香(《中草药学》)。 基源 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乌药的根。 原植物 乌药Lindera aggregata(Sims)Kosterm.[L.stry-chnifolia(S.et Z.)F.-Vill.],又名铜钱柴、斑皮柴(《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天台乌药(《中国植物志》)。 历史 乌药始载于《本草拾遗》,云“乌药生岭南邕州,容州及江南。树生似茶,高丈余。 一叶三丫,叶青阴白,根状似山芍药及乌樟根,色黑褐,作车毂纹。横生。 八月采根,直者不用。”《本草图经》载:“乌药木似茶槚,高五、七尺。叶微圆而尖,作三丫,面青背白。四、五月开细花,花白色,六月结实。 (根)如山芍药而有极粗大者,又似钓樟根,然根有2种,岭南者黑褐色而坚硬,天台者白而虚软,并八月采。根似车毂形如连珠状者佳,或云天台出者香白可爱,而不及海南者力大。 ”《纲目》载:“乌药,吴楚山中极多,人以为薪,根、叶皆有香气,但根不甚大,木如芍药尔,嫩者肉白,老者肉褐色,其子如冬青子,生青熟紫,壳极薄,其仁亦香而苦。”《植物名实图考》载:“山中极多,俗以根形如连珠有车毂纹者为佳,开花如桂。”且附精美插图。综合考证古代本草植物形态的描述、分布和附图,历来本草著作所收的乌药,即为本种。 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m;树皮灰褐色;幼枝绿色,密被锈色绢毛,后渐脱落;根纺锤形或结节状膨大,外面棕褐色,表面有细皱纹,具香味。叶柄长4~8mm,被毛;叶片革质,卵形,近圆形或椭圆形,长2.5~7.5cm,宽1.5~4.5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白色,密被棕褐色柔毛,后渐脱落,3出脉。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常6~8个花序集生于长1~2mm的短枝上;花被片6,黄绿色,外面被白色柔毛,内面无毛;能育雄蕊9,3轮,第3轮雄蕊花丝基部有1对宽肾形具柄腺体,花药2室,内向瓣裂,退化雌蕊坛状;雌花的退化雄蕊长条状,子房椭圆形被褐色短柔毛。果实卵形或近圆形,直径4~7mm,成熟时紫黑色,果梗长5~8mm。 花期3~4月,果期5~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862页,图172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00~1000m的向阳山坡、山谷疏林中或林缘。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越南、菲律宾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冬、春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商品称为“乌药个”。 如刮去栓皮,切片,烘干者,称为“乌药片”。药材主产于浙江、湖南、安徽、广东、广西。此外,湖北、江西、陕西、四川、云南、福建等地亦产。以浙江天台所产者品质最佳,故称“天台乌药”或“台乌药”。 鉴别 性状 根纺锤形,略弯曲,有的中部收缩成连珠状,长6~15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细纵皱纹及横裂纹,并有稀疏的细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淡棕色或淡红棕色,皮部薄,棕色,木部有放射状纹理及环纹。 气微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乌药片厚0.2~2mm,切面类白色至淡黄棕色而微红,有放射状纹理(木射线)和环纹(年轮),中心颜色较深。 以个大、质嫩、折断后香气浓郁者为佳;乌药以色红微白、无黑斑点者为佳。 显微 根(直径约1.4cm)横切面:木栓层为5~6列。 皮层为4~5列薄壁细胞,散有较多的椭圆形油细胞,内含黄色挥发油滴。韧皮部纤维常单个散在;有油细胞。 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根的绝大部分,年轮明显,导管稀少,呈类圆形,直径12~59μm,单列呈断续放射状;木射线宽1列细胞,中央木质部大部为纤维。 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些含黄色内含物。(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230) 粉末:灰棕色,气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 ❶ 淀粉粒单粒类圆形、长圆形、广卵形或矩圆形,直径5~25μm,脐点点状、裂缝状、三叉状或人字状,复粒由2~5分粒组成。 ❸ 木射线细胞常数层重叠,呈类方形、类多角形或类长方形,直径18~36μm,壁厚2~4μm,木化,纹孔及孔沟明显。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6) 理化 取样品粉末50g,用挥发油测定器提出挥发油,用乙酸乙酯稀释,点于硅胶G板上,以乙酸乙酯-正己烷(15∶58)为展开剂,以龙脑、α-蒎烯、β-蒎烯为对照。 展距15cm,用5%香草醛浓硫酸溶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9) 加工炮制 ❶ 乌药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浸泡至六七成透时,取出,润透,切薄片,干燥。 ❷ 炒乌药:取净乌药片,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取出。 【化学】: 含挥发油,油中成分含十几种呋喃倍半萜烯化合物:乌药烯(Linderene)、乌药烯醇(Lindenenol)、乌药根烯(Lindestrene)、乌药内酯(Linderalactone)、异乌药内酯(Isolinderalactone)、乌药醚内酯(Linderane)、氧化乌药烯(Linderoxide)、异氧化乌药烯(Isolinderoxide)、异呋喃乌药烯(Isofuranogermacrene)、乌药根内酯(Lindestrenolide)、新乌药内酯(Neo-linderalactone)等。此外还含去氢乌药根内酯(Dehydrolindestrenolide)、乌药烯酮(Lindererone)乌药烯(Lindenene)、乌药烯醇乙酸酯(Linderene acetate)、乌药薁(Linderazulene)、羟基乌药根内酯(Hydroxylindestrenolide)、表二氢异乌药根内酯(Epidihydroisolinderalactone)、乌药酸(Linderaic acid)、异吉马呋内酯(Isogermafureriolide)、羟基异吉马呋内酯(Hydroxyisogermafarenolide)、母菊薁(Chamazulene)、龙脑、柠檬烯、α及β-葎草烯、壬酸(Pelargonic acid)、谷甾醇和新木姜子碱(Laurolistine)等[1,2]。 参考文献 [1]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332 [2]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4 【药理】: 用乌药长期喂大鼠,可使其体重增加较快[1]。 根茎中含母菊薁,有抗炎[2,3]、抗真菌[4]活性。龙脑可发汗、兴奋、镇痉、驱虫等[5]。 参考文献 [1]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1;169(5)∶961 [2]日本药理学杂志 1960;56(5)∶1151 [3]CA 1979;90∶115339t [4]CA 1977;86∶101395p,87∶96715g [5]中草药成分化学.科学出版社,1977∶493 。【药性】:性味 辛,温。 ❶ 《开宝本草》:“辛,温。” 归经 肺、脾、肾、膀胱经。 ❶ 《汤液本草》:“入足阳明、少阴经。” 功效 顺气止痛,温肾散寒。 主治 气逆胸腹胀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膀胱虚冷,寒疝,脚气,小便频数,痛经。 ❶ 《本草拾遗》:“主治恶心腹痛,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磨汁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气虚、内热者忌服。 ❶ 《医学入门》:“疏散宣通,甚于香附,不可多服。” 配伍应用 ❶ 配益智仁,治下元虚寒所致的小便频数、失禁及小儿遗尿。 ❷ 配当归,治感受寒冷,气血不和之腹中冷痛、妇人痛经、产后腹痛。 ❺ 配香附,治一切气痛。 ❻ 配益智仁、山药,治肾及膀胱感寒所致的小便频数,遗尿。 ❽ 配香附、木香,治胸腹胀痛。 ❿ 配吴茱萸、小茴香,治脾肾虚寒腹痛、呕吐、泄泻及寒疝小腹拘急引痛等症。 ⑾配香附、元胡,治胃脘及小腹胀痛。 ⑿配香附、木香、玄胡索,治妇人肝郁气滞之月经前或月经初行时少腹胀痛。 ⒀配当归、丹参、赤芍,治气滞血瘀,经行腹痛。 ⒁配木香、砂仁、香附,治妇女经前腹痛。 ⒂配小茴香、川楝子、青皮,治寒疝腹痛。 ⒃配香附、当归、木香,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行经腹痛。 ⒄配当归、炒延胡索、炒白芍,治痛经。 ⒅配益智仁、山药、桑螵蛸,治小儿遗尿,成人肾虚有寒所致的小便频数、遗尿。 ⒆配槟榔、沉香、党参,治肝气横逆,脾胃不和,胸膈不利,上气喘促,不思饮食。 ⒇配高良姜、小茴香、青皮,治寒疝作痛。 (21)配沉香、延胡索、当归、肉桂、治气滞引起的月经后期疼痛。 (22)配当归、吴茱萸、小茴香、炮姜,治男子寒疝,睾丸偏坠冷痛。 方选和验方 ❶ 乌药顺气散(《局方》)治风气攻疰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头目旋晕;瘫痪,语言蹇涩,筋脉拘挛,脚气步履艰难,脚膝软弱,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臆,两肋刺痛,心腹膨胀,吐泻肠鸣:麻黄(去根、节)、陈皮(去瓤)、乌药(去木)各60g,白僵蚕(去丝、嘴、炒)、川芎、枳壳(麸炒)、甘草(炒)、白芷、桔梗各30g,干姜(炮)15g。 上为细末,每服9g,水200ml,姜3片,枣1枚,煎至7分,温服。 每服6g,灯心汤调。 水煎,分2次服。 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3g,温酒送下。 ❺ 肝气犯胃方(《杂病源流犀烛》)治食痹,胃痛上支两胁,里急,饮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入即痛,吐出乃止:乌药汁140ml,灶心土3g,炒砂仁1g。将后2味药煎汤,冲诸汁服。 ❻ 香附散(《慎斋遗书》)治浑身肿痛,气血凝滞者:香附(盐、酒、便、醋4分制之),乌药,共细末,酒下1.2~1.5g。 ❽ 排气饮(《沈氏尊生书》)治产后逆气,食滞胀痛:陈皮、藿香、枳壳各1.5g,厚朴3g,泽泻,乌药、香附各6g,木香2~3g。水煎服。 ❾ 固真丹(《魏氏家藏方》),即缩泉丸(《妇人良方》)治肾经虚寒、小便滑数及白浊等疾:天台乌药(细锉),益智子(大者、去皮、炒)。上等份,为末,另用山药炒黄为末,打糊丸,如梧子大,曝干。每服50丸,嚼茴香数十粒,盐汤或盐酒下。 ❿ 《卫生家宝方》:“治冷气、血气、肥气、息贲气、伏梁气、奔豚气,抱心切痛,冷汗,喘息欲绝:天台乌药(小者、酒浸2夜,炒),茴香(炒),青橘皮(去白、炒),良姜(炒)。等份为末,温酒,童便调下。” ⑾《本草切要》:“治胎前产后血气不和、腹胀痛:乌药、香附、当归、川芎(俱酒炒)各6g。水煎服。” ⑿乌沉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吐泻转筋、癥癖疼痛,风水毒肿,冷风麻痹,中恶心腹痛,蛊毒疰忤,宿食不消,时行瘴疫,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俯仰不利,及妇人血气攻击,心腹撮痛方:乌药3000g,沉香1500g,人参900g,甘草135g。 为末,每服1.5g,加生姜3片,盐少许,食前沸汤点服。 ⒀乌沉散(《瘴疾指南》)治瘴疟,心腹刺痛:乌药、炒甘草各30g,香附90g。为细末,加盐少许,开水调服。 ⒁乌药汤(《济阴纲目》)治妇人小腹疼痛:乌药7.5g,香附6g,当归3g,木香、炙甘草各1.5g。 为粗末,水煎服。” ⒂乌药散(《圣惠方》)治妇人血气上攻,心腹疼痛不可忍:乌药、木香、桂心、青皮、蓬莪术各30g。研为散,以生姜15g,黑豆15g同炒熟,童便200ml煎三五沸去渣调下。 ⒃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治乳母冷热不和,心腹时痛,或水泻,或乳不好:乌药、香附、高良姜、赤芍各等份。 研为散,每服3g,水煎温服,若心腹疼痛,入酒煎;水泻,米汤调下。 ⒄乌药散(《校注妇人良方》)治血气壅滞,心腹刺痛:乌药、莪术(醋浸炒)、桂心、当归、桃仁、青皮、木香各等份。 为末,每服6g、热酒调下。 ⒅乌药散(《疡医大全》)治小肠气、牵引脐腹疼痛:木香、茴香、炒高良姜、青皮(去白)、槟榔、乌药(姜酒浸一夜)各15g,川楝子10个(巴豆70粒打碎同麸炒川楝子至黑色,去麸及巴豆)。为末,每服3g,温酒调下,痛甚者,炒生姜热酒调下。 ⒆乌金散(浙江中医杂志 1958;(12))治小儿疳积:天台乌药,鸡内金,五谷虫等份。加入青黛5%(如天台乌药用净末30g,青黛用1.5g)。共研细末,和匀,每晨空腹用温开水送服3~9g,连服1月。 ⒇瓜蒌乌药散结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乳房胀痛:瓜蒌15g,乌药9g,没药3g,当归12g,皂刺9g,甲珠9g,延胡索12g,香附9g,木香9g,郁金9g,甘草3g。水煎服。 月经来潮前1周用药,持续到月经停止。每日1剂,早、午、晚温服。 每个月经周期用药为1个疗程。 (21)《安徽中草药》:“治神经官能症,上气喘息:乌药、合欢皮各9g,党参6g,槟榔4.5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濒湖集简方》:“治心腹气痛:乌药、水磨浓汁200ml,橘皮1片,苏1叶。煎服。” 若是干脚气,用苦楝子1枚,柏浆水200ml,煎至100ml,调下。” ” ” ❶ 寇宗奭《本草衍义》:“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 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痛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满,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藉其气雄之功也。”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