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河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河传 河传词牌名。又名《怨王孙》、《庆同天》、《月照梨花》。其名始于隋代,词则以唐温庭筠所作为最早。《词律》共收二十七体,双调自五十一字至六十一字,用韵大致有三种类型:一为上下阕皆平仄韵间押,一为上阕仄韵,下阕平仄韵间押,一为上下阕皆押仄韵。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均入仙吕宫。字句格律均与词牌异,彼此亦不甚相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在套曲中。 ☚ 端正好 木兰花 ☛ 河传 河传又名《怨王孙》、《庆同天》、《唐河传》、《月照梨花》、《秋光满目》。见《花间集》录温庭筠等人词。王灼《碧鸡漫志》引《脞说》云:“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所制,声韵悲切,帝喜之。乐工王令言谓其弟子曰:‘不返矣。水调《河传》,但有去声。’”并谓“此说与《安公子》事相类,盖水调中《河传》也。”又云:“《河传》,唐词存者二:其一属南吕宫,凡前段平韵,后仄韵;其一乃今《怨王孙》曲,属无射宫。以此知炀帝所制《河传》,不传久矣。然欧阳永叔所集词内《河传》,附越调,亦《怨王孙》曲;今世《河传》,乃仙吕调;皆令也。”王灼所谓欧阳修所集词,今无传本。唯《金奁集》载温庭筠、韦庄词皆注林钟宫,柳永《乐章集》、张先《张子野词》并入仙吕调(夷则羽),与王灼所云犹有相合。《词律》卷六、《词谱》卷一一录此调,列二十七体,特为纷繁。主要有三:一体如温庭筠词“湖上”一首,双调,五十五字,上片七句两仄韵五平韵,下片七句二仄韵四平韵,平仄韵不同部错叶;一体如孙光宪“风飐”一首,双调,五十五字,上片七句六仄韵,下片七句三仄韵三平韵一叠韵,平仄韵不同部错叶;一体如张泌“渺莽”一首,双调,五十一字,上片七句四仄韵,下片五句五仄韵。其他各体,或增减字数,或变换句度,或押韵不同,《词谱》一概视为变格。按,金王喆有词名《河传令》,双调,六十九字,与此调体格迥异,洵非同调。参见《河传令》条。 ☚ 法曲献仙音 河传令 ☛ 河传不销,终朝,梦魂迷晚潮。荡子天涯归棹远, 春已晚,莺语空肠断。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 郎马嘶。 《河传》一作《水调河传》。又名《怨王孙》、《水照梨花》等。相传《河传》初为隋炀帝所撰,已佚。现能见到的以温庭筠此作为最早。《花间集》所收《河传》,双调五十字至五十五字不等,句式、押韵亦不一致。此词为双调五十五字,句式多蝉联,上下片都是仄转平,四换韵。 词写一个女子盼望荡子归来,充满惆怅感伤之情。“湖上”,是上片所写女子望归的地点。一说此湖为镜湖,在今浙江会稽山北麓,周围三百多里。诗词托物寄情,不必拘泥于实。但湖上“闲望”,烟雨弥漫,看不清岸边道路,却说明湖面之宽阔。耳闻雨声潇潇,眼见岸边烟雨笼罩,湖岸花桥朦胧。“梅子黄时雨如雾”,雨帘下的景物有朦胧之美。然而此词的主人公不是欣赏美好的景致,而是别有一番愁绪。浦岸花桥想必是她与爱人过去游宴之处,如今他远游不归,所见濛濛一片,怎不生愁? “路遥”,指她与爱人相距之远。冯延已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谒金门》),是春风搅动池水,搅乱思妇的心绪。此词是雨帘朦胧,引起思妇的愁情。她白天愁眉不展,夜里梦魂追寻远去的爱人。词中“谢娘”原为唐代一歌伎“谢秋娘”的简称,后泛指歌伎。看来此词的女主人公是歌伎而为荡子妇。“梦魂迷晚潮”一句,十分传神。爱人远去不归,思妇望之深切,思之悠远,梦绕潮头,迷不知返。作者《菩萨蛮》有“绿窗残梦迷”之句,写的是思妇痴迷之神情,此词则突出思妇痴迷之心境。一个“迷”字,思妇刻骨之痴情尽在其中了。 下片过头是说游荡在外的人,远在天涯海角,乘船归来要经过很长的路程。“荡子”,指长久在外游荡忘返的男子,这里是指思妇的爱人。“荡子天涯归棹远”是上片“闲望”之用意所在,愁结梦迷之所系,又是下句愁肠欲断之因由。暮春莺语徒增伤感,“天涯归棹远”,即使断了愁肠也枉然。然而她不甘心,又去若耶溪之柳堤盼归。若耶,古水名,在今浙江绍兴南边,相传西施曾在此溪浣纱。这里似指盼归女子的住所,暗寓她与爱人过去的情事,想必是昔日在此相会,有过缠绵之情。旧地盼归,重温旧情,猜想爱人回来必经此地。然而柳堤之上,听不到马嘶,见不到人影,无限惆怅尽在无言之中。写马嘶意在写人。冯延已“隔岸马嘶何处?”《酒泉子》)“路遥人去马嘶沉”(《临江仙》),是写人的离去,此词“不闻郎马嘶”则是望人归,同一笔法。 此词的主旨是“望归”。先是湖上望归,再是堤上望归,可见“闲望”一句贯注全篇。烟雨雾气,是望中水上景色;梦迷晚潮,是望中愁情难解所至。爱人归棹不见,是水上望归;郎马不嘶,则是堤上望归。水上、堤上,心里、梦里,望归之情,连绵不断。词的音节句式甚为讲究,“二、三、四、五、七字句,错杂用之,故声情曲折宛转,或敛或收,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其“音节特妙处,在以两字为一句,如‘终朝’、“柳堤’,与下句同韵,句断而意仍联贯。”(俞陛云《唐词选释》)所用句式蝉联法更为绝妙,不仅“笔致宽舒,语气联属”,而且声情并茂,增添了韵味。 河传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愁肠岂异丁香结? 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 应同。 李珣“土生波斯”,但旅居中国西南梓州(今四川三台县附近)多年(夏承焘《域外词选》),这首词当作于此时。作者曾沿长江而行,经过巫峡,凭吊古迹,以所见山光水色,联想史事传说,写下带有咏史怀古性质的词篇,如《巫山一段云》(二首)即是。此词亦是当时所写篇章之一,从题材看,可以说是《巫山一段云》(二首)的姊妹篇,但题旨上却有不同之处,前者主要抒发怀古之幽思,此词则侧重写游子离情别绪,落笔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去去! 何处?”自言自问,凄恻沉郁,怅惘迷离。“迢迢巴楚,山水相连”是回答去所。意思是说,遥远的巴楚之地,山水相连之处,那就是要去的地方。“巴楚”,巴山楚水的简语;从此词看,当指三峡一带。迢迢,形容遥远;看来出发地离三峡不近。这两句的着意,还在于描绘游子心目中的三峡,那里空漠高远,山水浑然一体,气象壮阔,令人神往。 “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两句,直写巫山峡谷奇观,却又暗含神女的传说。山峰之上,早晨云雾缭绕,傍晚雨气濛濛。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自白:“旦为行云,暮为行雨”。作者借神女之言,形容十二峰,把神话与现实结合起来,使人产生联想,增添词的蕴涵。“峭碧参差十二峰,冷烟寒树重重。瑶姬宫殿是仙踪。”(牛希济《临江仙》)写的就是巫山神女之所在。陆游《入蜀记》云:神女祠正对巫山,峰峦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十二峰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朝云暮雨”两句,暗寓神女仙踪已无法寻求,只是朝云暮雨的景色“依旧”,由此生发悠悠的情思。“猿声到客船”,猿声忽然打断了游子的情思,那哀伤凄厉的猿叫,敲击心弦,勾动了游子的离愁。 过头“愁肠岂异丁香结”,承接上片结句,描状离愁。“丁香结”,指丁香花蕾,叠繁累累,郁结不开。用此形容愁肠,有李商隐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二首》)为什么这样愁呢? 词的下句回答:“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是说与心爱的人别离之后,绝了音讯书翰,这种愁结是难以开释的。由此想到那心上人:“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意思是:她在春月花下,应跟我一样同愁同恨。说过自己的愁情,又推测对方同愁,说明双方心心相印;以自己愁结不堪,猜想对方亦应如此,这就更加重了自己的愁情。“恨应同”一句,词写两面,令人叹绝! 下片的“花下”、“明月”、“春风”,与上片巴山楚水、峰峦猿啼相对应,从不同环境的强烈对比中,使人感受别离之苦,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李珣虽被称为花间词人,但词风与“花间”却有不同。花间词秾艳香软,李珣词则清奇流丽。他写江南山水、风土人情,清新奇丽。就此首来说,取材巴山楚水,写来仍不失清奇流丽之格调,兼有隐逸空灵之妙境,自成一格,可与南唐冯延巳、李煜词相媲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