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薛谭学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古代寓言。见《列子·汤问》。写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全部学完,便认为统统学到手了,随即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加以劝阻,而在城外的大道旁为他饯行。秦青弹琴唱着悲壮的歌,歌声震响了树林,使云彩都停住不走。薛谭一见这情况,便连连谢罪请求返回,一生不敢再提归家的话。 ☚ 愚公移山 纪昌学射 ☛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先秦寓言小说。旧题列御寇撰。原载《列子·汤问》。公木等编《历代寓言选》、李格非等主编《文言小说》皆录入。作品叙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学完青之唱技,自谓学完,遂辞归。秦青没有劝阻,送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于林木,响遏行云。薛谭才认错,并请求回到老师身边,终身不敢言归。寓言说明:学识技艺,是永远没有穷尽的;千万不要小有成就,便沾沾自喜,止步不前。薛谭拜秦青为师,学唱歌,学了一阵子,就自以为已经把老师的本领皆学到手,而告别回家。这种骄傲自满、浅学辄止的学习态度,正是一些自作聪明的学子所常患的毛病。作者勾画薛谭之学习态度,仅用“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两句九字,就入木三分,使薛谭自满的情态和浮浅的学风活现出来。而刻画秦青更为生动深刻。秦青并未用“苦劝”之法去挽留薛谭,而是以“抚节悲歌”的实际行为教育薛谭。这就体现了他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思想。“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就显示了秦青高超的业务水平。一个老师,既讲求教育的艺术性,又有如此高超的业务水平,受教育者岂能无所感触而不醒悟?薛谭对老师的身教深为感动,在宣布辞归之后,又谢罪求返,虽是后觉,但终于醒悟,知错而改,也为可贵。全文故事虽然简短,刻画人物形象却见出作者功力,实是《列子》中一篇短小精警的佳作。 ☚ 郑师文学琴 韩娥善歌 ☛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先秦寓言。战国时列御寇撰。《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 姜赌 操舟若神 ☛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效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①。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𪲔,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②(《列子·汤问》) 【注释】 ①讴(ōu):歌唱。穷:尽。饯(jiàn):饯行,送别。衢(qú):大道。②韩娥:传说中一位善歌的人。鬻(yù): 卖。 假:借, 筹 借。 𪲔 (lì):栋梁。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歌唱,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法,就自认为学完了,要求辞行秦青也没有阻拦他。秦青在郊外的大道上为薛谭饯行,打着节拍悲声歌唱,歌声振荡林梢,唱停了空中的行云。薛谭于是向老师谢罪,请求返回继续学习,而且终生没有再提及辞行一事。秦青转身对同来送行的人说:“从前,歌者韩娥东去齐国,吃的粮食不够了,经过雍门时,就卖唱筹粮。她离开之后,歌声的余音还袅袅绕梁三日不绝,听的人还以为她没有走呢。经过一个旅店时,店主辱没了她。韩娥因此长歌哀哭,全乡的人听了都伤心不己、泪眼相对,整整三天没有吃饭。” 【感悟】 成语“余音绕梁”即源于此。可见音乐、歌曲的魅力。据载,孔子有“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之说。 有时,它们的力量又是巨大的,相当于千军万马。如肖邦的爱国题材的钢琴曲,我国抗战类型的歌曲等。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②,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 终身不敢言归。 —— 《列子·汤问》 【注释】 ①讴(ou):歌唱。②秦青: 秦国歌唱家。 【意译】 薛谭向秦青学唱歌,还没有完全学会秦青的唱歌技巧,却自以为完全学会了,于是他向秦青告辞回家。秦青不阻拦他,在郊外的大路旁摆下酒食为他饯行。席间,秦青按着节拍唱着悲伤的歌,声音震动了树林,连天空中飘动的云彩也呆在那里不动了。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返回继续学习,终身都不敢再提回家之事。 【解说】 薛谭学讴于秦青的故事说明: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一门艺术,都是没有穷尽的,一定要下苦功夫学习,才能比较精通。即使精通了,也还要不断学习,这正是所谓的“学无止境”。薛谭自以为已经学到了秦青全部的技巧,便欲离去,秦青不仅不加阻止,而且“饯于郊衢,抚节悲歌”。秦青的歌声“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达到了神奇的境界。这是他长年练习的结果。薛谭听到这种奇妙的歌声,便恍然大悟,从此再不敢言归。有人说: “六根所用皆能获通,通则妙应无方,非独心识而已。”而要达到这样神奇境界是要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的。它应该是天赋灵气与后天勤奋有机统一的结果。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我们学习任何技艺都不能小有成就就沾沾自喜,浅尝辄止, 否则, 永远也不可能有高深的造诣。 【相关名言】 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杨时 生也有涯,无涯惟智。 ——刘勰 薛谭学讴
秦青和薛谭,据《列子》张湛注,都是秦国著名的歌唱家。讴就是歌唱,特指不要乐器伴奏的清唱。 秦青是一个技艺高超的歌唱家,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他尽心教薛谭歌唱。当薛谭因自满而辞学归家时,他不用大道理劝阻,更没有批评斥责,而是在城郊的大道旁设宴饯行,并以歌声送别。他打着节拍唱出感情深厚的离别之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歌声回荡在旷野,使树林振动, 叫浮云也停止了飘动)。这美妙嘹亮的歌声,使薛谭认识了自己的不足,激起了他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薛谭的特点是知过能改,虚心好学。他没有把秦青的技艺学到手,便自以为完全学到手了,这正是初学者易犯的浅尝辄止的错误。但他听了秦青的歌唱,幡然悔悟,向老师道歉,请求回去学习,因而终于成了一位著名歌唱家。 寓言通过上述情节和形象表达了学无止境的基本寓意。当薛谭重新求学后,秦青还说了韩国著名歌唱家韩娥的故事,韩娥唱起歌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天外有天,艺无止境。寓言宣传学无止境,要人们尊师重艺,虚心学习,无疑是正确的,表现了传统的美德。但是,它说薛谭“终身不敢言归”,这就过份了,似乎学生永远不能超过老师,没有创新可言。这种思想是封建宗法社会的产物,有碍于科技、文艺的创新与进步,包含了保守落后的一面。我们提倡尊师,但应鼓励学生超过老师,敢于创新,发扬“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 明代散文家宋濂称赞《列子》文章“书事简劲宏妙”(《诸子辨》)。本文仅50字,却极自然地写出了薛谭的自满与转变,又写出了秦青的善于启发和技艺高超,“弗止”传出其从容气度,“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写出其非凡技艺,“响遏行云”已成了人们习用的成语。“简劲宏妙”四字,本文真是当之无愧。 薛谭学讴讴:唱歌。薛谭学习唱歌。用以告诫学无止境,要虚心勤奋而不可浅尝辄止。相传古代有一个名叫薛谭的年轻人向秦青学习唱歌。学了没几天,薛谭自以为全部学到了手,于是打算辞别回家。秦青没有阻拦,为他在郊外饯行。临别时,秦青为薛谭唱了一曲。他的演唱情感真挚,技艺高超,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羞愧不已,请求继续学习。从此,他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见《列子·汤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