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沧浪亭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沧浪亭记》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 “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 “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馀,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释】 ①浮图: 梵语的音译,这里指和尚。苏子美: 即北宋文学家苏舜卿的字,他曾修沧浪亭,并作《沧浪亭记》。②吴越: 五代十国之五。广陵王: 钱元瓘,吴越王钱镠的儿子。吴中: 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带。孙承佑: 钱镠的孙子钱俶的岳父。③淮南纳土:指吴越国降宋,献出淮南一带的土地。④姑苏台: 在今江苏西南的姑苏山上,为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建。五湖: 泛指太湖带所有湖泊。太伯、虞仲: 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次子,传说是吴国的开创者。阖闾、夫差: 春秋时相继就任的两代吴王,夫差为阖闾之子。子胥:即伍子胥,春秋时人,曾辅佐吴王夫差伐越。种: 即文种,春秋时越国大夫。蠡: 即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⑤澌(si) 然: 冰快融化的样子。

【译文】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四周环水,这里就是苏子美所造的沧浪亭的故地。文瑛多次请我写一篇 《沧浪亭记》,说: “过去苏子美的 《沧浪亭记》,写的只是亭子的胜景,请你记下我修建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 “从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在内城的西南面修建南园,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那旁边修了一座园子。到了淮海之地成了宋朝土地时,这个园子也未被荒废。这时苏子美开始修建沧浪亭,后来一些和尚住在这里。沧浪亭就变成大云庵了。自从有庵以来已达二百年了,文瑛寻访当年遗事,在荒芜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这样大云庵就又变成了沧浪亭。历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朝廷和社会也都发生了沧桑巨变。我曾登上姑苏台,眺望浩淼的五湖,苍翠的群山,所见之处,太伯、虞仲曾经在那里建国,阖闾、夫差曾经在那里争战,子胥、文种和范蠡曾经在那里经营他们的事业,然而这一切都已消失了,庵和亭子又算得了什么呢! 虽然这样,钱镠只是趁着天下大乱的时候窃夺了权位,占有了吴越,国富兵强,延续了四代,子孙姻戚乘机而起,奢侈无度,修造的宫殿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亭子,却被一个和尚如此看重。由此可见,士人想要留名千载,不想像冰块那样一下就完全消失,是有其原因的。”

文瑛喜欢读书作诗,跟我们这些人交往,大家称他为沧浪僧。

【鉴赏】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市,为宋代文学家苏舜卿所建,后来人们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明代文瑛和尚又重新修建了沧浪亭。本文即仿照当年苏舜卿《沧浪亭记》而为文瑛和尚作的亭记。本文采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历述了沧浪亭的修造与兴废变迁,以及唐代末年钱镠割据杭州,自称吴越王,延续四代的吴越国的兴衰成败,相形之下,表明朝代有兴衰,人事有变迁,古人古事已灰飞烟灭,而沧浪亭屡经朝代改易却保留至今,四面环水,风景依然,浩淼的五湖、苍翠的群山尽收眼底,行文极其巧妙地托出亭记的主旨,寓深长的历史兴亡感慨于其间。观江山胜迹、览亭记文字,可引人生出不尽之遐思。

字数:1518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546-547页.

古诗文《沧浪亭记》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沧浪亭记

 

[明]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士,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11),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12),阖闾、夫差之所争(13),子胥、种、蠡之所经营(14),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15),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16)。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17),则有在矣。
 文瑛喜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释〕
 ①本篇选自归有光《震川文集》。沧浪亭,在苏州城内,其地原为吴越王钱俶近戚孙承祐池馆,苏舜钦见而乐之,以钱四万购得,筑亭水边,名曰“沧浪”。②浮图,佛家语,也作“浮屠”,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称呼,简称“佛”。又指佛塔、和尚,此处指和尚。③苏子美,苏舜钦(公元1008年—1048年),字子美,北宋著名诗人。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移居开封。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进士,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因事受贬,流寓苏州。④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唐末镇海节度使钱镠拥兵两浙,后据有今浙江之地及江苏部分,公元907年封为吴越王,建都杭州,其国称吴越。公元978年降于北宋。⑤广陵王,即钱镠子元璙。曾任苏州刺史,迁检校太师中书令,后封为广陵郡王。⑥子城,附属于大城的小城,此处指在杭州城内修建的内城。明郎瑛《七修类稿·杭州宋宫考》:“杭治自隋以来,在凤凰山下,今万松牌楼地也。五代钱氏据有吴越,即以州治扩而大之,依山阜为宫室。其子城南门曰通越,北门曰双门。”⑦外戚,指帝王母亲或妻子方面的亲戚。孙承祐姐为吴越王钱俶的妃子,故称“外戚”。⑧淮海,《尚书》云:“淮海惟扬州”,故以淮海代指扬州。扬州为古九州之一,辖今之苏、皖、赣、浙、闽诸省。淮海纳土意谓吴越钱氏献出领土降宋。⑨朝市,朝廷和集市,合指整个社会。⑩姑苏之台,又名“胥台”,春秋时吴王所建。(11)五湖,中国古代称五湖的地方很多,此处指太湖。(12)太伯、虞仲,周文王父亲王季的两个哥哥,他们让位给王季,另建吴国。(13)阖闾(?—公元前496年),春秋末年吴国君王(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曾灭亡徐国,攻破楚国,后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被越王勾践打败,伤重而死。夫差(?—公元前473年),吴王阖闾之子(公元前495年—前473年在位)。曾兴兵伐越,使越王勾践臣服,又向北扩展,大败齐军。在黄池与诸侯会盟,与晋争霸时,越王勾践乘虚攻入吴都。后越再次兴兵攻灭吴国,夫差自杀。此处指阖闾、夫差都是经过激烈的斗争后才登上王位的。(14)子胥,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为楚平王所杀害,子胥只身逃往吴国,助阖闾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后领兵伐楚,为父报仇。种,文种;蠡,范蠡,皆为越国大夫,是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的功臣。(15)因乱攘(rang壤)窃,乘着混乱窃取政权。攘窃,侵夺、窃取。(16)释子,和尚,指文瑛。(17)澌(si斯)然,冰块溶化的样子。
 
 〔分析〕
 乍一看《沧浪亭记》这个题目,会认为它不是描述园林的风光景物,就是记叙修建园林的具体过程,可是,归有光的这篇文章却毫不涉及这两方面的内容,只是借以抒发自己对历史兴亡之感,可谓别具匠心。
 文章第一段交代写作缘起。文瑛和尚重修沧浪亭,请作者写一篇记,并提出:“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这无疑给作者出了一个难题,前已有北宋诗人苏舜钦写过《沧浪亭记》并流传甚广,看来要另辟蹊径了。
 第二段是文章的主体,回答“吾所以为亭者”的问题。文瑛重修沧浪亭的用意,是为了纪念苏舜钦。作者避开了直接赞颂苏氏人品学问的俗套,避实就虚,将笔触伸向遥远的历史,从广陵王和孙承祐治园说起,追求了“沧浪亭为大云庵”、“大云庵为沧浪亭”的变迁。沧浪亭的兴废触发了作者的沧桑之感,他登上了久已倾圮荒残的姑苏台,远眺浩瀚渺茫的太湖和青翠葱郁的群山,把思绪引向更加悠久的历史长河和广阔的宇宙空间。太伯、虞仲当年在此辛勤立国,阖闾、夫差为占有这片疆土纵横驰骋,伍子胥、文种、范蠡也曾苦心经营,可是这一切都已随着岁月的流失而烟消云散了。作者不由感叹:帝王的霸业尚且如此,“庵与亭何为者哉”,一座小小的庵堂和亭子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既然如此,为什么文瑛要重修沧浪亭,作者还要写这么一篇《沧浪亭记》呢?作者似乎把自己推上了两难的境地。然而作者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笔锋一转又回到前面提到的吴越王钱镠及其诸子姻戚所修建的宫馆苑囿。这些建筑虽盛极一时,却澌然而尽,被历史的长河冲刷得无踪无影,而苏舜钦的沧浪亭却受到后人的钦重而加以重建,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回答是:“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因为苏舜钦的人格和学问受人敬重而名垂后世,才使他建造的沧浪亭具有了超越吴越王宫馆苑囿的价值而为人所重视,这正是文瑛重修沧浪亭的用意。
 文章第三段与第一段相呼应,笔墨又落在文瑛身上,补充交代“文瑛喜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进一步说明文瑛因受到士人的影响,喜欢诗书,才会敬仰苏舜钦的为人。他既然被称为“沧浪僧”,重修沧浪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全文前后呼应,无一笔落空,从写沧浪亭的变迁,进而说明只有士人的高风亮节才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而名垂千古。三段意思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通篇采用以虚托实,以宾带主的笔法,说古论今,开阖自如,而时时紧扣沧浪亭,使全文严整而不呆板,切题而不拘谨。全文融议论、抒情和记叙于一炉,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真实感,因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作者的著名代表性散文之一,与苏舜钦的同名散文一起流传至今。

 〔评说〕
 程润德《古文集解》:“俯仰凭吊,慷慨无穷,大有庐陵笔意。”
 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忽为大云庵,忽为沧浪亭,时时变易,已足唤醒世人。中间一段点缀,凭吊之感黯然动色。至末一转,言士之垂名不朽者,固自有在,而不在乎亭之犹存也。此开人意智不浅。”

沧浪亭记

游记。清佚名撰。一卷。成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约三千字。记康熙间修葺之后沧浪亭的新景象。沧浪亭在苏州城南,北宋庆历间遗址。康熙间建复而拓其规制。作者逐景描绘,尤详记各处楹联,于赞叹园景之外,亦赞当时社会升平景象。对研究古代园林、探讨园林美学均有重要价值。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沧浪亭记

《沧浪亭记》

宋苏舜钦撰。作于作者在仕途上遭受打击,流寓苏州,筑沧浪亭之时。“沧浪”二字从屈原《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取意,显然寓有政治污浊则隐退闲居之意。作者从被贬后的郁闷着笔,抒写了与沧浪亭优美景色心领神会的怡然情趣,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感受的对比,表现了仕途不得意的抑郁苦闷和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封建官场的厌弃;希望借自然美景以遣释内心的烦忧。这种思想感情对批判恶浊现实不无积极意义,但逃避现实斗争的消极意义也是不容讳言的。文章采用移步换形的手法来写沧浪亭的位置和景物,具有亲临其境、引人入胜之妙。并把写景、叙事与言情融为一炉,字句凝练简洁,风格峭劲拗折。

☚ 卖油翁   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 ☛
0000678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