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江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江豚jiāng tún生活在江河中的一种哺乳动物,似鱼。又称“江猪”。许浑《金陵怀古》: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江豚jiāng tún江猪。生活在江河中的一种哺乳动物,状似鱼,许浑《金陵怀古》:“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水獸部 > 海豚科 > 江豚 江豚 jiāngtún 亦稱“水豬”、“饞魚”,俗稱“江豬”。水棲獸類。鯨目,海豚科。體形似魚。身長一米至一米半,膚色灰黑。頭小而短,前額微凸。小眼、扁尾、無背鰭。喜獨棲或小集群。以魚類或其他水生動物為食。分佈于我國長江中下游與東南沿海。肉可食,皮可製革,骨可為飼料、肥料。《文選·郭璞〈江賦〉》:“魚則江豚海狶。”李善注:“《南越志》 曰:‘江豚似豬。’”唐·許渾《金陵懷古》 詩:“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鳞四·海豚魚》:“〔釋名〕海豨。《文選》:‘生江中者名江豚。’時珍曰,《南方異物志》謂之水豬。〔集解〕藏器曰:‘江豚生江中,狀如海豚而小。’時珍曰,其狀大如數百斤豬。形色青黑,如鮎魚,有兩乳,有雌雄,類人。”《事物異名録》卷三十六:“《正字通》、郭璞賦,海豨。《南方異物志》謂之水豬,又名饞魚;謂其多涎也。按,《本草綱目》謂 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雜部 > 哺乳 > 江豚 江豚 jiāngtún 亦作“江魨”,亦稱“拜江豬”、“井魚”、“屯江小尉”、“追風使”。我國長江及印度大河中所產的一種鯨類。頭、眼皆小,全身灰色,尾扁平。肉可供食用。其稱始見於晉代典籍,沿用至今。《文選·郭璞<;江賦>;》:“魚則江豚海狶。”李善注:“《南越志》曰:‘江豚似豬。’”唐·許渾《金陵懷古》詩:“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事物異名録·水族部·江豚》:“《山堂肆考》:‘江豚俗呼拜江豬。以其腦中有井,故又名井魚。’”又“《水族加恩簿》:‘屯江小尉宜授追風使,試湯波太守。’按:謂江魨也。” 江豚【同义】总目录 江豚馋鱼拜江猪追风使䱦鯺 部分鱼名 部分鱼名比目鱼:魪(两魪) 魬 鲽 鰜 鳎 鲆婢 生介 左介 牛脾 板鱼 屣鱼 偏口鱼 鞋底鱼 菩叶鱼 拖沙鱼 王余鱼 婢屣鱼 ☚ 各种状况的鱼 常见的鱼 ☛ 江豚finless black porpoise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G.Cuivër,哺乳纲,鲸目,鼠海豚科。 长达1.9 m,重达220 kg。体形似鱼。头短圆,无喙。额部微凸。眼小。胸鳍较大,三角形,末端尖。无背鳍。尾鳍较大,扁平。齿短小,左右侧扁,铲形。全身灰黑色。栖息于热带和温带港湾浅水处或近海岸处,也能上溯江河。常单独游弋或少数同栖。主食小鱼及其他水生动物。分布于非洲南端、印度洋北部沿岸、印度尼西亚至日本南部。中国见于沿海一带,尤常见于长江口,有时溯江直达洞庭湖、宜昌等地。肉可食。骨和皮下脂肪可提炼油脂和作肥料;皮可制革。皮下脂肪油可作药用,功能解毒、消炎、生肌、镇痛,用于水火烫伤等。 江豚鲸目鼠海豚科江豚属的1个单型种,又名江猪、海猪。为齿鲸中个体最小者。体圆粗,体长1.5~1.9m,体重达220kg;无喙。上、下颌几乎等长,每侧各有牙齿15~21颗。额部明显隆起。颈椎前5块愈合。无背鳍,鳍肢大,呈三角形,鳍肢长约占体长1/6,尾鳍宽约为体长1/4。一般单个或成对活动,每小群4~5只。清明前后至立夏,长江口有江豚群活动,最多可达数10头。10月产仔,每胎1仔。呼吸时仅头部露出。潜水时弹跃而下,最长可达8~9min。顺流潜泳,可达10m远。皮下脂肪厚,占体重23%~36%。 江豚 江豚jiangtunNeomeris phocaenoides脊椎动物,哺乳纲,鲸目,鼠海豚科。体形似鱼,一般长1.2~1.6米,体重220公斤。全身灰黑色或蓝灰色。头短而圆。额部微凸,眼小。身体中部最粗,近似圆形。尾扁平,较大,无背鳍,仅有皮肤隆起。栖息温带和热带的港湾淡水中。多独游或少数同栖,不集合成大群。以小鱼及其他水生小动物为食。从非洲南端好望角,至印度西海岸北到日本南面都有分布;我国沿海一带也有分布,尤常见于长江口,有时溯江直达宜昌、洞庭湖。行动迟钝,无戏水习性。喜随船游泳,以鱼虾和乌贼为食。肉可食,骨和肉可提炼油脂和作肥料,皮可制革。 图426 江豚 ☚ 白暨豚 虎鲸 ☛ 江豚jiāng tún《本草纲目》鳞部第44卷海豚鱼(5)。药名。海豚鱼的别名。参见“海豚鱼”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