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灵台遗址东汉与曹魏时期的天文观测台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岗上村与大郊寨之间,即汉魏洛阳故城平城门外大道的西侧,东距明堂遗址约80米。遗址平面基本呈方形,其范围约有4400平方米,四周有夯筑的围墙。墙垣内是一座方形的夯筑高台,台基每边长50米,台残高约8米多。台的四周有上、下两层平台。下层平台北面有回廊保存,廊外有卵石铺的散水,散水外有砖砌的水沟。其他三面已破坏,推测原来应有环筑回廊。在环廊北面正中有坡道通向第二层平台,坡道两旁各有5间以上的回廊遗迹。第二层台高出第一层台1.86米。四面各自5间建筑,地面用小砖铺地,夯土墙壁西、北、东、南四面分别涂白、黑、青、红粉(北、南墙遭破坏,施什么色不详,但据汉的四灵崇拜,北玄武为黑色,南朱雀为红色,可知北、南墙分别应涂黑色和红色粉)。高台的中心顶已遭破坏,但据文献应是“上平无屋”。灵台的用途,顶部是观测天象的场所,第二层是观测人员进行整理天象的研究室,第一层是研究人员的生活住处。它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国家天文台。著名东汉科学家张衡直接领导灵台的天文研究工作,并亲自在这里研制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写了《浑天仪》、《灵宪》等天文著作。据记载,灵台始建于东汉中元元年初,曹魏西晋时亦沿用,到北魏时废弃不用。因此,它是中国发现的一座最早的天文观测台遗址,距今约有1900多年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