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汉魏洛阳城遗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汉魏洛阳城遗址

汉魏洛阳城遗址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它是在西周时的“成周城”(“下都”)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起,至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34年)止,为都时间长达430余年。考古发掘表明:东汉洛阳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约为汉代的九里,东西约为汉代的六里,故称为“九六城”。城墙由夯土筑成,厚在14—30米间。东、西、北三面墙遗迹较完整,南墙则被洛河冲毁,东墙长约4200米,西墙长约3700米,北墙长约2700米。墙已探明了10座门,北墙西端的门保存较好,有3个门道。城内主要建筑遗存有南宫(尚未发掘)、北宫、太仓和武库。北宫平面呈长方形,有复道与南宫相连。太仓和武库均设在城的东北角。城内大街相互交叉成24段,宽度在20—40米间。城南郊的礼制建筑明堂、辟雍、灵台及最高学府太学遗址,是东汉洛阳城发掘的重点对象。明堂位居三者之中,为天子祭祖之所,平面呈方形,边长240米,中心有一直径为62米的圆形台基,为主体建筑基址。这种建筑形制与《水经注》“寻其基构,上圆下方”的记载相符。辟雍在东边。得名于“四面周水,圆如璧”的建筑形式,为天子学习的场所。它的平面呈方形,边长170米,清末以来,遗址中出土了汉魏石经多方,以晋武帝三临辟雍碑最为珍贵。灵台位于西边,是天文研究地点,平面基本上呈方形,东西长220米,南北长200米,中央有一残高8米左右,基部约50米见方的夯土台。建在其四周的房屋分上、下两层,下层是环筑的回廊,廊外铺砌“散水”;上层比下层高1.86米,有坡道可以登临。其上四面各有一长方砖铺地的5间房,并按东、西、南、北不同方向分别涂以青、白、红、黑色,这是按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主四方的说法设计的,残垣迄今保留着各种颜色的痕迹,它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天文台(即记录整理,进行天象研究的衙署)。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曾亲自领导灵台的天文观测,并设计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测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灵台在曹魏和西晋时仍被沿用。太学遗址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在辟雍北,平面呈长方形;一部分在东北方,平面亦呈长方形。前者为太学的主要部分。据载,太学始建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至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竣工。太学立有46块石经,称“熹平石经”,刻的是《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仪》、《论语》七经。这些经书是中国最早的官定经本。曹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又立石刻28方,史称《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因以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刻写之故。)“熹平石经”和《正始石经》在统一儒经版本,传播文化方面曾起了重要作用。魏晋洛阳城是在东汉的都城废墟上重建的,形制、布局与东汉时基本一致。值得提出的是魏明帝时在城的西北角附设的金镛城,现已探明,其平面呈“曰”字形,南北长1048米,东西宽255米,由三座小城连为一体,小城间有门道相通,城外壁修筑的墎台,形制和作用与后来的辅助性防御设施“马面”相似。北魏洛阳城则有了重大的改变,首先它在城北偏西处建立了单一的宫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各长1400米,南、北各宽660米,城内由南半部的朝会处和北半部的寝宫两部分组成。其正殿太极殿规模很大,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100米。城内一条南北向的大街构成了城市的中轴线。据记载,宣武帝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在洛阳兴建了外郭城,并于其内划分320个方形的坊,坊内设工商业区及居民区,变东汉以来的旧城为北魏都城的内城,在布局上完全改变了《周礼·考工记》所记的“面朝后市”的传统,为隋代的大兴城、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的格局,奠定了基础和模式。北魏洛阳城内最著名的遗址为永宁寺,位于宫城的西南侧,东西长260米,南北宽305米,有夯土筑的围墙。寺内遗迹有位于墙内正中的塔基。塔基平面呈方形,分上、下两层,下层东西长101米,南北宽98米,高2.5米,上层边长38.2米,高2.2米。塔基四面设有踏道,并以青石压边。正殿基址位于塔基北。建筑面积在1300平方米以上。除此外,塔基南还有一处基址,遗物有础石、塑像、瓦、瓦当等。汉魏洛阳城在我国的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的发掘和研究,对探索古代洛阳城的形制、布局、建筑结构及当时的社会面貌,经济发展以及我国古代城市的沿革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它是我国现存比较完整的古城址之一。1961年,此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郑韩故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 ☛
汉魏洛阳城遗址

汉魏洛阳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东15公里偃师、孟津相邻处,是周、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的都城遗址。西周初年周公在此筑城,称成周,东周敬王迁都于此。因在洛水之阳,战国时称洛阳。秦为三川郡。西汉刘邦初都于此,后迁长安。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定都,改洛阳为雒阳。曹魏都此时复改为洛阳,西晋亦都此,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自平城迁都于此。隋大业元年(605)在今洛阳市区建东都,故城遂沦为废墟。其地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称汉魏洛阳故城。故城东起寺里碑,西到白马寺,南起大郊村,北至邙山,洛河贯穿。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城垣被洛河所淹,仅存三面城墙。东城垣残长3895米,残宽14米;西城垣残长4290米,宽20米;北城垣长3700米,宽25—30米。城垣都为版筑土夯墙,周长约14公里,残垣高出地面1—2米,北垣最高达7米。城墙上有14个缺口,为当时“楼皆两重,朱阙双立”的城门所在地。城门与城内24条四通八达的大街相连,街宽20—40米,据记载每条大街分三股,一般行人行左右道,中道则为公卿显贵专用。城内主要有宫城、宫殿、衙署、苑囿等。宫城分南北两部,据记载:“南宫太极殿,高十余丈,建翔凤于其上”;“北宫德阳殿,可容万人,文石作坛,画屋朱梁,玉阶金柱,有珠帘玉户如桂宫之称”。城南门外是号称“三雍”的三组著名礼制建筑,即明堂 辟雍和灵台,为我国古代都城所特有,一直延续至清。明堂为天子祭祖之所,即天子太庙,为天子宣明政教,朝会、祭祀、庆赏、举士之地。按天圆地方的传统规制修建,主体建筑台基为中心一直径为62米的圆形台基,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40米。辟雍即天子之学,用以“行礼乐,宣德化”。平面呈方形,每边长170米,四面筑围墙。墙外有水沟,沟上架桥,因建筑形式取自“四面周水,圜如璧”而得名辟雍。清末以来遗址中曾出土多方汉魏石经,以西晋辟雍碑最为珍贵。距明堂东约80米处为灵台遗址。灵台是中国最早的天文观测台之一,距今已有1900多年,平面呈方形,边长约200米,四周筑墙,中央是残高8米的高台。夯土台四周有上下两层平台,上层四面有五间建筑遗迹,分拜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下层平台环筑回廊。台顶为观测天象之地,四周建筑是观测人员办事的衙署。东汉科学家张衡在两度任太史令的十余年间,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和世界上第一台测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并写出天文学巨著《灵宪》。东汉太学遗址在城南,为传播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始建于东汉建武五年(29),顺帝时达到极盛,有太学生三万余人,“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五室”。在故城西北角还有曹魏明帝修筑的金墉城遗址。考古发现,城内各类建筑遗迹布局均可与文献记载相符,对研究我国城市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此城由三座平面呈“目”字形的三座小城连接,南北长1048米,东西宽255米,总面积26万平方米。因其地势险要,北依邙山,南靠大墙,城垣坚实,为洛阳城的军事要塞。魏晋时废帝弃后多幽居此城。北魏大兴土木,“又作重楼高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至唐贞观年以后城废。另外,北魏崇佛,时城内外佛寺达1367所之多,以皇家寺院永宁寺最为豪华壮丽,北魏末年也在战乱中化成废墟。

☚ 白马寺   熹平石经 ☛
0000364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