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杨谅谋反案
杨谅为隋文帝第五子,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立为汉王。十七年,又代秦王杨俊,出为并州总管。自太行山以东至于沧海,南至黄河,共五十二州皆归其统辖,并“特许以便宜,不拘律令”。开皇末,杨谅见太子杨勇因遭谗言之毁被废,“居常怏怏,阴有异图”。其后,蜀王杨秀又以罪被废,杨谅愈加不自安。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死,杨广即皇帝位,派车骑将军屈突通持高祖玺书征其入朝。在此之前,高祖曾与杨谅有密约,如有玺书召他,则在“敕”字傍别加一点,符合者即就征。杨就见玺书“无验”,知朝中有变,非其父亲自征召,于是发兵反叛朝廷,因用兵不当,被杨素击败,擒获。群臣百官皆奏杨谅谋反之罪当死。炀帝表面仍说:“朕终鲜兄弟,情不忍言,欲屈法恕谅一死”。于是将其“除名为民”,废为庶人,断绝其宗族之属籍,最后“竟以幽死”。杨谅所统辖之吏民受株连者二十余万家被迁徙。隋文帝在世时,与独孤皇后相互十分敬爱,发誓不与其他姬妾生子,其五子皆为独孤后所生。文帝曾很自豪地对群臣说:“前世天子,溺于嬖幸,嫡庶分争,遂有废立,或至亡国。朕旁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有此忧邪!”且不言独孤后之妒,见后宫有孕者即“阴杀之”。即便是“真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父子兄弟,迭相猜忌,五子皆不以寿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