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汉灵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汉灵帝156—189东汉皇帝。名宏。公元168—189年在位。桓帝死,无子,宏十二岁被迎立为帝,由窦太后临朝,大将军窦武辅政。因宦官势力猖獗,窦武与太傅陈蕃等谋诛宦官,为太后所拒绝。不久,机密泄露,宦官曹节等杀蕃与武等,幽禁太后于南宫,党锢之祸复起。次年,宦官侯览将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等一百二十余人下狱处死。灵帝极宠信张让、赵忠等宦官,声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宦官专断朝政,残害百姓,肆无忌惮。灵 汉灵帝 汉灵帝刘宏,东汉第十二位皇帝。公元167~189年在位。在位22年,谥号为孝灵皇帝。刘宏本封解渡亭侯,是汉章帝的玄孙,汉桓帝的堂侄。公元167年,桓帝崩,窦太后与窦武(窦太后之父)立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窦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窦武辅政。汉灵帝即位后,汉王朝政治已经十分腐败了,天下旱灾、水灾、蝗灾等灾祸泛滥,四处怨声载道,百姓民不聊生,国势进一步衰落。公元168年,宦官与外戚官僚士大夫之间矛盾激化,宦官推翻外戚窦氏并软禁窦太后,夺得了大权。次年,宦官又杀正义的太学生李膺、范谤等100余人,流放、关押800多人,多惨死于狱中,造成第二次党锢之祸。昏庸荒淫的灵帝除了沉湎酒色以外,还一味宠幸宦官,尊张让、赵忠等人为“十常侍”,并常说“张常侍乃我父、赵常侍乃我母”,宦官依仗皇帝的宠幸,胡作非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可谓腐败到极点。灵帝生活荒淫,敛财无度,卖官鬻爵。还大修宫殿,搜刮民财,激起人民反抗。公元184年,巨鹿(今河北涿州)人张角兄弟3人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号召举行起义,史称“黄巾之乱”。从此,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公元189年4月,昏庸的汉灵帝死,终年34岁。何皇后之兄何进任大将军,立皇子刘辩为帝,史称少帝(也称废帝)。9月,董卓便胁迫何太后及公卿百官废少帝刘辩,立灵帝少子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 汉灵帝 汉灵帝156—189汉灵帝刘宏,章帝玄孙,解渎亭侯刘苌之子,母董夫人,刘宏袭父侯爵。永康元年 (167) 桓帝死,无子。窦太后与父城门校尉窦武定策禁中,至河间奉迎灵帝,于建宁元年 (168) 正月即皇帝位,时年十二岁。窦武以大将军身份与太傅陈蕃辅政。他们起用李膺等一些被禁锢的名士,打算消灭宦官的势力。但因事机泄漏,宦官曹节等发动政变,窦武兵败自杀,陈蕃等被害。建宁二年,宦官侯览使人诬告张俭结党谋反,曹节等乘机奏捕 “党人”,李膺等一百余人皆死狱中,其他陆续搜捕及受牵连废禁者达数千人。这次“党锢之祸” 延续了十几年。当时灵帝已成为宦官手中的傀儡。连灵帝自己也承认: “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灵帝为了肆意挥霍享乐,还极力搜刮钱财。他在西园公开卖官,凡公、卿、守、令皆有定价; 并起观第,造万金堂,把司农所储的金钱都积存于堂中。他还下令天下田每亩纳税十钱,作为 “修宫钱” 等等。由于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上至帝王、宦官,下至地方豪右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压迫,使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在中平之年 (184) 爆发了全国性的大规模的黄巾起义。 ☚ 汉桓帝 汉少帝 ☛ 汉灵帝156—189东汉皇帝(168—189)。名刘宏。在位期间,复以宦官专擅朝政。建宁元年(168年),宦官诛朝官窦武、陈蕃,不久,又捕杀李膺、范滂等一百余人,兴起第二次党锢之祸。朝政较桓帝时期更为腐败,公开卖官鬻爵,天下田亩增税十钱,百姓生活日益困穷。于中平元年(184年),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 汉灵帝见 刘宏 汉灵帝156—189即刘宏。东汉皇帝。168—189年在位。南阳蔡阳(湖北枣阳西南)人。初为侯,建宁元年(168)为窦太后迎立为帝,时年十二。太后临朝,外戚窦武辅政。在宦官诛杀窦武及陈蕃后,更加依赖宦官。掀起第二次党锢之祸。杀戳李膺、杜密等党人百余人。在位期间,是东汉宦官专权的顶峰期。政治昏暗,土地兼并激烈,贪官污吏横行。性喜聚敛,在西园标价卖官,今州郡送助军修宫钱。巧立名目,增加赋役。导致中平元年(184)黄巾大起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