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契丹语官职契丹建国后,官制分北、南,分治契丹本族与汉、渤海等族。其官称,除大量袭用汉官外,亦保留了部分契丹本语的官称。总汇见下表。详况分见诸条。 契丹语名称 | 相当汉职 (或职司) | 出 处 | 于越 | 建国前,掌部落联盟军政实权,仅次可汗。建国后, 实权被削,成最高荣誉衔,“坐而论议,以象公师。” | 《辽史·太祖纪》、《百 官志》 | 林牙 | 翰林学士 | 《辽史·百官志》、《嘉 祐杂志》 | 夷离堇(夷离巾、移里 堇) | 军事首领 犹 “刺史” | 《辽史·国语解》 《契丹国志》 | 夷离毕 (移离毕) | “参闻国政” “执政官” “参知政事” “视刑部”、 “掌刑狱” 前后有异、 前为 “参知政事”、 后掌刑政 | 宋授 《行程录》 《梦溪笔谈》 《契丹国志》 《辽史·百官志》 《辽史·国语解》 | 惕隐 (梯里巳) | 宗正、 掌皇族政教 | 《辽史·百官志》、《国 语解》 | 详稳(相温、详温、襄 昆、 桑昆、 想昆) | 将军。 其官职高低随机构有所不同 | 《辽史·百官志》、《国 语解》 | 令稳 | 阿保机开国,除迭剌、乙室两部,更“诸部夷离堇 为令稳。”统和十四年 (996), 更名 “节度使” | 《辽史·圣宗纪》、《营 卫志》 | 挞马 | 扈从官, 执侍卫 | 《辽史·景宗纪》、《国 语解》 | 舍利 (沙里) | 郎君、 员外郎 | 《辽史·国语解》 | 常衮 (敞稳) | 皇族帐官 | 《辽史·百官志》、《国 语解》 | 敌烈麻都 | 掌礼官 | 《辽史·国语解》 | 阿札割只(阿札豁只) | 执掌不详, 一说为决狱官 | 《辽史·百官志》 | 楚古 | 掌北面讯囚 | 《辽史·国语解》 | 梅里 | 贵戚官, 执掌不详, 常委以使者 | 《辽史·国语解》 《新五代史·唐本纪》 | 秃里 (吐里) | 执掌不详, 为奚六部之官 | 《辽史·萧拔剌传》 | 乌鲁古 (乌鲁骨) | 群牧官 | 《辽史·国语解》、《金 史·百官志》 | 扫稳脱朵 | 群牧官 | 《金史·百官志》 | 拽剌 (曳剌、 移剌) | 军官。 分执巡警、 禁卫、 掌旗鼓之务 | 《武溪集 · 契丹官 仪》、 《辽史·百官 志》、 《国语解》 | 剋 | 统军官 | 《辽史·国语解》 | 选底 | 掌狱官 | 《辽史·百官志》、《国 语解》 | 世烛 | 侍中 | 《辽史·太宗纪》、《国 语解》 |
契丹语名称 | 相当汉职 (或职司) | 出 处 | 敞史 | 佐吏 | 《辽史 ·国语解》 | 思奴古 | 佐吏 | 《辽史·国语解》 | 先离挞览(先离闼览) | 部族及属国官 | 《辽史·圣宗纪》 | 挞林 (闼林、 挞揽) | 仆射 | 《辽史 ·百官志》 | 麻普(马步、马都不、 麻都不) | 石烈 (相当于县) 之副官 | 《辽史·国语解》 | 达剌干 (挞剌干) | 会同元年由 “麻普”改 | 《辽史·百官志》 | 牙署 (牙书) | 掌石烈之文书 | 《辽史·国语解》 | 辛衮 | 石烈长官 弥里 (相当于乡) 长官 | 《辽史·国语解》 《辽史·百官志》 | 马特本 | 初为弥里长官, 后改称辛衮 | 《辽史·百官志》 | 闸撒狘 | 抹里 (宫卫制下一单位名) 司官 | 《辽史·国语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