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契丹国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契丹国志 又称《契丹志》或《辽志》。纪传体国别史。二十七卷。宋叶隆礼撰。书成于元朝初年,比元代官修《辽史》早半个多世纪。 叶隆礼,字士则,号渔林。嘉兴人(属浙江)。宋淳祐七年(1247年)进士;十年十月,以承奉郎任建康西厅通判;十二年十月改国子监簿。开庆元年(1259年)十月调两浙转运判官;十一月,以朝散郎直秘阁、两浙运判除军器少监;再以两浙转运判官兼知临安府。闰十一月,转朝奉大夫。景定元年正月,除军器监,兼知如故;二月除直宝文阁,知绍兴府;四月离任改为它官。宋末居袁州,入元以后,声迹销匿。叶隆礼生平事迹不详于《宋史》,以上所列其行年职守,是从《南宋制抚年表》及有关地方史料和宋人笔记中辑出。《契丹国志》书前有《经进契丹国志表》一文,结尾题为“淳熙七年三月三日,秘书丞臣叶隆礼上表”。淳熙七年为宋孝宗年号,比叶隆礼中进士时还早六十七年。故此有误。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依此而致误。并且,《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袁桷《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列事状》均无著录此书。可见在元初尚未刊行。元人苏天爵《滋溪文稿》曾论及此书。《千顷堂书目》也有著录,且注释为元人叶隆礼所撰。因此,当为叶隆礼入元后作品。 除元修《辽史》之外,《契丹国志》是现今仅存的一部纪传体辽史,共记事二百一十八年。书前除有《经进契丹国志表》外,还附有《契丹初兴本末》、《契丹国九主年谱》、《契丹世系之图》、《契丹地理之图》和《晋献契丹全燕之图》。全书正文共有二十七卷。第一卷至第十二卷,分纪辽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天祚诸帝事。第十三卷为《后妃传》,第十四卷为《诸王传》,第十五卷为《外戚传》。第十六卷至第十九卷为《列传》,述诸臣十五人事迹,后附有《番将除授职名》及《汉官除授职名》。第二十卷分为《晋表》、《澶渊誓书》、《关南誓书》和《议割地界书》。其中《晋表》中包括《晋出帝降表》和《晋李后降表》;《澶渊誓书》中包括《宋真宗誓书》和《契丹圣宗誓书》;《关南誓书》中包括《契丹致宋书》、《宋回契丹书》和《契丹回宋誓书》、《议割地界》中包括《契丹求地界书》和《宋回契丹书》。第二十卷分为《南北朝馈献礼物》和《外国贡进礼物》两类。其中《南北朝馈献礼物》中包括《契丹贺宋朝生辰礼物》、《宋朝贺契丹生辰礼物》和《宋朝劳契丹人使物件》;《外国贡进物件》中包括《新罗国贡进物件》、《横进物件》、《契丹回赐物件》、《西夏国贡进物件》、《诸小国贡进礼物》等。第二十二卷所载颇似正史中的“地理志”,其中有《州县载记》、《控制诸国》、《四至地理》和《四京本末》。第二十三卷述制度,分为《族姓原始》、《国土风俗》、《并合部落》、《兵马制度》、《建官制度》、《宫室制度》、《衣服制度》、《渔猎时候》和《试士科制》等九种。第二十二和第二十三两卷所述内容相当于纪传体正史中史志的体例。第二十四卷和第二十五卷,节录宋人使北见闻记。其中第二十四卷中有《王沂公行程录》、《富郑公行程录》、《余尚书北语诗》和《刁奉使北语诗》;第二十五卷有《胡峤陷北记》和《张舜民使北记》。第二十六卷为《诸蕃国杂记》,述辽周边的北方各国。其中有奚国、古肃慎国、室韦国、新罗国、高昌国、女真国、黄头女真、嗢热国和渤海国。第二十七卷名为《岁时杂记》,记契丹各岁时节日的礼仪风俗。全书体例虽略有琐碎之处,但大抵仿纪传体正史,虽不尽完备,但却囊括了许多有关辽朝的重要史料。 此书所记内容,大多是抄录前人有关的著作编辑而成。穆宗以前的纪传,则依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穆宗以后的纪传,则依据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其中胡峤的《陷北记》则依据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诸番记及达锡、伊都等传,则依据洪皓的《松漠纪闻》;杂记,则依据武圭的《燕北杂记》。而且,此书多是全录原文而无所更改,间有节录。因此,后人对此书评价多不很高,且颇有抹杀其史料价值之论。《契丹国志》书中固然不乏失误之处,其中有的是作者依据传闻杜撰,也有所据野史、杂史和稗史本身错记而致误,但从总的方面来讲,其中大多记载还是相当可信的。尤其是此书收录了许多今天皆已失散的珍贵史料书籍中的记载。如《辽庭须知》、《使辽图抄》、《辽遗事》、《契丹疆宁图》、《契丹事迹》诸书,叶隆礼著《契丹国志》时,这些书还尚存未失,因而其中所录史事颇有根据。并且,辽国本有禁书之令,有关辽国史事的书籍绝少流入中原,而流传至今的就更为珍惜罕见。因此,《契丹国志》书中保存下来的辽国史料,对于研究辽代历史,应有着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 正因为如此,此书与《辽史》参照,还可以补证《辽史》的一些缺误。例如:道宗“寿昌”纪年可证《辽史》有误。关于辽朝南北枢密院的记载,比《辽史·百官志》中的“北面官”条所载,更为清楚而准确,且可澄清分设三枢院之谬误。又如:此书中记载了兴宗与其生母圣宗钦哀皇后争权的激烈内幕。而《辽史》仅一语述过,未有兴宗通过军事政变夺权的迹象。另外,《契丹国志》成书在先,元末修《辽史》时所依据的史料,也可由此书所载内容考见其来源。例如:《辽史·张砺传》即是全依《契丹国志·张砺传》而成。 《契丹国志》虽为研究辽史的重要史书,但不足之处也是有的。如宋、辽纪年本不相同,叶隆礼以宋历法纪辽事,致有日差月错之误。而且,此书是抄录它书而成,其中也间有抄错、脱误而致失实之处。如第八卷《兴宗纪》中,误以齐天后为法天后。而他所依据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一百一十卷《仁宗天圣九年六月记事》中的记载,原本不误。再如第二十六卷《诸蕃国杂记》中对“黄头女真”的记载,虽采自《松漠纪闻》,而误改“金人每当出战”,中的“金人”为“契丹”。因此,运用此书所载史料时,还须审慎。如有原书存世,又当核对原书。 《契丹国志》现存版本,以北图藏黄丕烈跋元刻本为最早,以嘉庆二年(1797年)席世臣校刊的扫叶山房本流传最广。此外,尚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承恩堂刻本,以及一些明清时代的传抄本、节抄本和民国时重新排印的席刻本。今有一九八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点本。此本是参校各本及各种有关史籍,经整理而成。书后附有多种序跋和评论,便于阅览和进一步研究。 契丹国志书名。旧题南宋叶隆礼奉敕撰。27卷。约成于度宗咸淳七年(1271)。通行本为扫叶山房刊《四朝别史》本。巴黎大学北平汉学研究所据扫叶本有 《契丹国志通检》。为研究辽史较原始的资料。如《天祚帝纪》叙辽金攻战、兵马渔猎诸事;卷23叙契丹族姓原始、国土风俗、部落并合、兵马、建官、宫室、衣服、科试诸制及渔猎之令等。 契丹国志书名。南宋叶隆礼撰。纪传体辽代史。共二十七卷, 其中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降表、宋辽誓书、议书一卷、诸国馈贡礼物数一卷、杂载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行程录及诸国杂记四卷。作者取前人记载原文,分条摘录,排比成编。穆宗以前纪传取自《资治通鉴》, 穆宗以后纪传及诸杂记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余取自《五代史记》、《松漠记闻》、《燕北杂记》等, 亦依据了《辽庭须知》、《使辽图钞》、《北辽遗事》、《契丹疆宇图》、《契丹事迹》诸书。其中一些史实较《辽史》为详,可资参考,亦有可补证《辽史》缺误之处。但因其仅据宋人所修史传抄录而成, 未见契丹人著作, 故本末不全, 亦有体例不统一及节录失当之处。 契丹国志 契丹国志又称《契丹志》或《辽志》。纪传体辽史。二十七卷。南宋末叶隆礼撰。叶隆礼(生卒年不详),字士则,号渔林。嘉兴(今属浙江)人。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进士。十年,以承奉郎任建康西厅通判。十二年,为国子监簿。开庆元年(1259)调两浙转运判官,旋兼知临安府,再转朝奉大夫。次年改知绍兴府。后谪居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约卒于元代。因此书前附《经进〈契丹国志〉表》有作者“奉敕”纂辑,于淳熙七年(1180)成书并进上等说法,与作者实际生活年代不符,且其书法,亦非宋人所当取,故引起不少人怀疑。余嘉锡认为乃“后人所伪撰,假隆礼之名以行”(《四库提要辨证》卷五)。但也有人以为“进书表”系伪作,书则确为叶氏所编,唯当成于入元以后。 ☚ 归潜志 大金国志 ☛ 契丹国志 契丹国志书名。又称《契丹志》或《辽志》。宋叶隆礼撰。叶隆礼,字士则,号渔林。嘉兴人。所撰是书27卷,记载辽代218年的历史。其卷1至卷12为帝纪 (自太祖至天祚皇帝),卷13为后妃传(记9位皇后、一位妃子),卷14为诸王传,卷15为外戚传,卷16至卷19为文武大臣传,卷20编排辽与晋、宋的往来文牍,卷21辑录辽与北宋、西夏及其它邻国相通馈献礼物的材料,卷22为地理方域的记载,卷23介绍辽的政治制度,卷24、25节抄宋人使辽行程录,卷26为诸蕃杂录,卷27为岁时杂录。这部史籍是抄撮众多史书而成,其所参考各书,有的尚有节本,有的已全部散佚,赖依此书保存了个中史料。又此书修成比 《辽史》早约百年,书中不但有《宫室制度》、《衣服制度》等有关宫廷的具体记述,而且记帝王和后妃的许多内容,可以补正 《辽史》 于宫廷权力之争的曲笔和遗漏。如永康王兀欲与述律后和李胡、兴宗文成皇帝与其生母圣宗钦哀皇后之间争斗的经过和结局 《辽史》 的记述都很简略,而是书则有细致、生动的描述。但由于此书大部分为“取前人记载原文,分条采摘,排比成编”,故转抄中舛、误、衍、夺,时有所见,阅读时需与他书参阅印证。是书现存以有黄丕烈题跋的元刻本为最早,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明清时的一些传抄本、节抄本,以嘉庆二年 (1797) 席世臣校刻的扫叶山房本流传最广。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点校排印本,以元刊本为底本,并参校其它版本和众多史书,订正了是书史实及文字方面的错误,除卷首有的《进书表》、《初兴本末》、《世系图》、《九主年谱》、《地理图》外,书后还附了有关题跋、评论和参考书目,为使用提供了方便。 ☚ 辽诸帝统系图 金史·本纪 ☛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旧题南宋叶隆礼撰。隆礼字士则,号渔林,嘉兴 (今属浙江) 人。淳琇七年(1247)进士,历官建康府西厅通判,国子监簿。此书所附进书表题“淳熙七年三朋秘书丞叶隆礼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是假托叶隆礼之名,但“纵属伪作,亦出自元人之手”。书凡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宋、辽三国往来文书一卷,族姓、风俗及各种制度一卷,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宋人行程录及诸杂记四卷。卷首有《契丹国九主年谱》、《契丹国初兴本末》、《契丹国世系之图》、《契丹国地理之图》、《晋献契全燕之图》。《辽史》天祚帝一朝史实,多取材于此,可据此书补订《辽史》。辽代史料甚少,通记辽代历史的著作,除《辽史》外,只有《契丹国志》,所以此书为治辽史的必备书。有元刻本,清乾隆武英殿本、承恩堂刻本和扫叶山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点校本。 契丹国志书名。旧题南宋叶隆礼撰。纪传体辽代史,凡27卷。书成于南宋末至元初。隆礼号渔林,嘉兴人。淳祐七年(1247)进士,由建康通判历官秘书丞。据书首进书表,书在淳熙七年(1180)上进,这与作者经历和书的内容不符,进书表应为伪作。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证,此书为元中叶人撰,假托隆礼之名。内容凡帝纪12卷,列传7卷,晋降表、宋、辽誓书和议书1卷,南北朝及诸国馈贡礼物清单1卷,杂载、地理1卷,族姓、风俗及典章制度1卷,行程录及诸杂记4卷。卷首还有《契丹世系之图》、《契丹地理之图》、《契丹国九主年谱》、《契丹国初兴本末》。为《辽史》外仅存的记辽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记事多抄录《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新五代史》、《松漠记闻》及现已佚失的《燕北杂记》、《辽庭须知》、《使辽图钞》、《北辽遗事》、《契丹疆宇图》、《契丹事迹》等书原文,分条编排而成。由于成书比《辽史》早,参照了一些已佚史书,故对某些史实的记载有的较《辽史》详确,可补证《辽史》缺误,便于考证《辽史》资料来源等。但因其仅据宋人著作又未能统取之,于契丹著述更未参及,故本末不全,体例不统一,亦有剪裁不当、大段文字重复、记载不确等缺点。有元刻本、清乾隆武英殿本、嘉庆二年(1797)席世臣校刻的扫叶山房本,最通用的是贾敬颜、林荣贵点校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本。 契丹国志书名。二十七卷。叶隆礼撰。隆礼生当宋末,是书当编定于入元之后。书前有进书表一通,末署“淳熙七年三月”,与隆礼事迹不合,显系后人作伪。其书大抵取前人记载原文,分条采摘,排比成编,多取材于《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长编》、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三朝北盟会编》、《松漠纪闻》,间有节录失当之处。然隆礼修此书时,《虏廷杂记》、《北辽遗事》等书尚未尽佚,故其中也保存了这些书中有价值的史料。(参考图449)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