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汉字揆初︱人彦神英,聚瑞含章 英彦曰“盩”,涵濡曰“厔”——有关“盩厔”县名的探佚与考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汉字揆初︱人彦神英,聚瑞含章 英彦曰“盩”,涵濡曰“厔”——有关“盩厔”县名的探佚与考证
  • 位置: 首页/附录库/汉字揆初

人彦神英,聚瑞含章 英彦曰“盩”,涵濡曰“厔”——有关“盩厔”县名的探佚与考证

 主题词: 竹峪南原,古公亶父,诸盩宗庙,南宫適,盩师。

 盩厔二字非常古老,古老得早已掉光了牙齿,几乎整个文字界都对它不知所云,这就给牵强附会,胡乱猜测,俗说曲解者留下了空子。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同音字“周至”取而代之,时隔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提起 “盩厔”,那自然是作为佚文趣事而旧话重提了。
 揭开周至地名之谜的是,清·光绪22年 (1896年) 出土于山东黄县莱阴的 《旅鼎》 (原称太保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旅鼎》 中 “公在盩师”


 《旅鼎》 西周成王世作器。内壁铭文33字: “唯公太保,来伐反夷,年在十又一月庚申,公在盩师,公赐旅贝十朋。旅用作父尊彝来”。其大意是说: 成王太保召公姬奭(音试),于成王某年十一月庚申这一天,在盩师 (军旅驻地),为伐夷有功的军事将领旅(人名),隆重颁发十个朋贝的赏金,以嘉奖凯旋归来的英勇之师。旅用作祭祀先父的彝器 。
 “盩师” 在什么地方?
 盩师就在周至。何以见得?
 这就引出了下面几个话题。

 一. 现今周至以西以竹峪南原为中心的地域是周太王古公亶父创业的重要地区之一。

 公元前12世纪前后,商代后期,后稷后裔公叔祖类(《史记》 是把先后四个平辈先王太公、组绀、诸盩、公祖统称“公叔祖类”) 的儿子古公亶父做了姬姓部落首领,他和他的部落受不了戎狄 (鬼方) 的不断侵犯,在商王武乙元年 (公元前1147年) 率领族人迁到“岐山之阳,渭水之将” 的周原地区,与这里的姜炎文化很快实现融合,建立了姬姓国家,定国号为周。距渭北周原宗庙不足百里的竹峪南原及其周边也是他的领地范围。
 《诗经·鲁颂·閟宫》: “后稷之孙,实为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古公亶父,这时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扩疆拓土,发展农业,开始准备实力,实施他的翦商大业。他在周原辟疆土,建宗庙,筑宫室,发展生产,开创基业,这在 《诗经·大雅·绵》 中是有记载的。
 《诗经·大雅·绵》: “古公亶父,陶复陶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按西周习俗,建邑先建庙,《礼记·曲礼下》:“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同时,先秦以前的国家政权形式,特别是夏、商、周三代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形式。宫室与宗庙是没有截然分开的。王室的一些重要活动,如献俘告庙、册封诸侯、朝见、祭祀等国之大事,每每都在宗庙中举行,以体现君权、族权和神权三位一体的性质特征。古公亶父最先在竹峪南原建造了祭祀先王诸盩的“诸盩宗庙”。
 诸盩宗庙遗址尚在。它位于周至县竹峪乡西盂村东约300米、竹峪沟西岸的高地之上,地上建筑物早已不复存在,今称 “殿址疙瘩”,经有关专家考证为周秦汉唐宫殿遗址。2003年已申报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4月27日本人曾与周至县有关部门进行过实地考察, 它应该就是 《㝬簋》 中指称的“盩先王宗室”。 汉唐时曾有过多次修葺。
 古公亶父为了纪念他的生父、先王诸盩,在竹峪南原建造了诸盩庙,故疑竹峪之“竹”是同音字“诸”之所误 。
 据 《周至县志》 (1993年8月版) 记载,周至很早就有“周亶王,入泥峪,凿石门”的传说。泥峪石门在今竹峪南原秦岭北麓浅山,其遗址至今尚在。
 这里还建有姬亶庙,这是周文王为其祖父古公亶父所建的庙宇。姬亶庙遗址在今竹峪乡姬亶庙村北50米处的高地之上。姬亶庙遗址不仅现在,而且该村至今仍有姬姓和亶姓后裔在那里世代居住。

 二. 文王姬昌在这里留有创业足迹。

 商王武乙21年古公亶父逝世,三子季历继位,在南北征战频繁战争的同时,继续经营诸盩宗庙及其南原这片风水宝地,并以南北二原为出发点沿渭河两岸向东西扩展。承父志,徒移民,建宫殿,祭先王,发展农业,壮大国力。尤其是季历被商王文丁杀害以后,继承王位的是他的儿子姬昌(周文王)。姬昌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继承者,他继承先王古公亶父、父王季历的遗志,接续经营诸盩宗庙及其周边这块地方 。
 文王执政50年,对竹峪南原情有独钟,继续从岐周(即北原) 移民。周文王移民的事迹,典籍中少有记载,然而古代移民,一般移居不易名,我们仅从今岐山、扶风两县地处北原,近代出土青铜器的村名与南原某些村名作点对照,即可看出一些移民的痕迹。岐山有青化,南原有上青化、下青化; 岐山有凤雏村,南原有风池(“池” 雏音之误,古风凤一字) 村; 扶风有齐家村,南原有齐家堡; 扶风有强家村,南原有强家堡; 扶风有刘家村,南原有刘家寨; 扶风有任家村,南原有任家城等,当然这其中也不无巧合的可能。
 竹峪南原东段,另名昌公原,据说是以文王的尊讳而命名的。在昌公原下移民勘址至今还留有一段美妙的传说。昌公原下有个地方称哑柏,相传周文王踏勘地形时,雪地黄昏隐约发现前面有人幌动,连喊几声,没有应答,近前一看,“噢! 原来是个哑柏”。哑柏其名便从此鹊起 (据 《周至县志 》 ) 。
 哑柏其名的鹊起,对姬昌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他在这个地方发现和结识了一位具有政治、军事才能的人,名叫南宫適。《论语·微子》: “周有八士,伯达、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伯適”即南宫適,因为那时将方国之长称作伯。竹峪南原当时属微国领地,南宫適任方伯,故称伯適。
 微,夏代就已形成的方国,殷商时一直存在。南宫適作为微方伯,周之八士、文王四友之一,后来掌管了周王室的军旅大权,为周王朝的崛起和建立,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文王家族后裔,为了缅怀祖先在这里的丰功伟绩,曾在竹峪南原原区姬家沟村北约500米姬家嘴建有文王庙。文王庙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诸盩庙、姬亶庙、文王庙,相距不远。诸盩庙、姬亶庙建在竹峪沟与姬家沟之间的梁皮之上,庙基高抬,座南向北,背靠秦岭,俯拾渭水。站在庙台向北远眺,南原、北原巍伟对峙而呼应; 盩庙、宗庙相向辉映而矗立;豳地邈邈,周原历历,云蒸霞蔚,莽莽苍苍,天高物阜,虎踞龙盘。这是古代早期周族创始人为西陲织造的一幅山河锦绣图。

 三. 南宫適据守微国,掌握周之军旅大权,为周王朝的崛起和建立,建立了丰功伟绩。

周原甲骨,大意是说: 箕子来降周,还带了其他几位官吏与罪吏,王不在朝,命南宫辝(適)接待并给些事做。


 南宫適其名,我揆情: 当时北原宗庙或也称作北宫,南原盩庙或也称作南宫,南宫適统军镇守和护佑盩庙,遂号南宫,適为其名,即 《论语·微子》 中之伯適。南宫適周原甲骨契作 “南宫辝”,辝,辞之本字。適是后起字,辝、辞、適都是舌尖音,读音接近。
 南宫適确有其人,而载入史册的事迹并不多,且多是零零散散,片言只语。能够搜集到有关他的事迹,肯定也是一鳞半爪,挂一漏万。
 一是帮助文王策划,并同去蟠溪 (今宝鸡陈仓区属)邀请姜子牙出山,共谋翦商大计。
 二是与太颠、宏夭、散宜生共同策划营救周文王羑里之囚。
 三是助文王征剿西戎,消灭周之东邻崇侯虎。征西戎,灭崇国,屡有战功,始受封于微为其采邑之地。
 四是助武王伐纣,从微邑发兵。克商后,受武王之命,散殷都鹿台之财物,赈济于民。《史记·周本纪》: “命南宫適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以赈贫弱萌隶。命南宫適、史佚展九鼎宝玉。”
 五是奉武王之命,接受微子归降。周原甲骨文: “唯衣(殷)微子来降,其执眔厥吏。在旃尔卜曰,南宫辝其作。”其大意是: 微子来降周,还带了几位官吏与罪吏,王在旃地军中,命南宫適招降。这与《史记·微子世家》: “武王伐纣克商,微子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的情节基本吻合。周原这片甲骨,与“诛妲己,祭成汤”那一片,都是成于殷墟朝歌,武王回师镐京时藏于岐周宗庙的。这是目前研究南宫適最早、最有说服力、最珍贵的史料。
 六是武王克商后,南宫適重新封国为微。关于微国的地域,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散氏盘跋》中说:“故眉为微。”陈全方在《西周甲文注》中分析王国维所说的“眉为微”是以为微之一部分在陕西眉县。并说“金文有 ‘微’,亦有 ‘眉’ 应本是同一地,同音字异耳。”崔恒升 《简明甲骨文词典》: “微,微方的省称。在今陕西眉县东渭河北岸。”李润乾 《杨家村五大考古发现考》 云: “夏时现眉县境内渭河之南为微国属地。”其实,微国的地域应是以竹峪南原及其周边,渭河两岸,即今眉县东部,扶风南部,周至西部,杨陵及武功一部分地域。
 殷墟甲骨文,针对微方国的卜辞有以下几条:
 (1)“微受年? 微不其受年? ”是卜问微国是获得丰收?还是不获得丰收?
 (2)“丁卯 卜,戍人丁出弗伐微? ” 卜问负责防务、征伐方国的军队去不去伐微?
 (3)“贞呼取微伯? 贞,勿取微伯。”是卜问是否取微伯? 贞卜的结果是,勿取微伯。

南宫適墓


 南宫適这时不仅是微方伯,而且实际掌控着周族部落联盟的军统大权,自然造成了对殷商政权的威胁。殷卜中卜问 “伐微? ”、“取微伯? ” 和贞卜结果 “弗伐微”、“勿取微伯” 分析,殷商政治集团对“微” 这一心腹之患,既关切,又恐惧,时刻存有觊觎之心也在情理之中。
 微邑遗址,在今陕西周至县西40里西周南原原区青化乡弯邑村(“弯” 疑为微音之误,城邑拟在今称“寨子”的一块悬空高地之上,但有进一步考证的必要)。
 七是挥泪惜别姜子牙。姜子牙归齐时,南宫適与姜子牙都是上了年岁的老人,姜子牙已是百岁的老人了,他们自知见无再日。南宫適挥泪别子牙于镐京东20里滋水(即今灞河) 岸头。滋水潺湲,岸柳摇曳,临别依依,景况凄然。
 南宫適一生,作为微邑伯长、周初军马大元帅,南北征战,东剿西杀,功勋卓著,但始终没有离开他的微国封土、竹峪南原这块领地,死葬南原脚下的二阶台地。南宫適陵墓在今周至县西青化乡南二庙村北约300米处,陵墓封土高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今仍有南氏后裔祭祀。
 南宫適死后,他的后裔袭承爵位,继续统军保卫西周江山达150年左右。

 四. 南宫適后裔袭承爵位,屡立战功,微邑为西周军事重镇,时称“盩师”,青铜礼器,铁铸如今。

 一是旅作《旅鼎》。旅,南宫適儿子,成王世率军征伐反夷,伐夷有功,凯旋回师。成王某年11月庚申日,时任成王太保的召公姬奭,由丰镐来到盩师,隆重举行仪式,向旅颁发十个朋贝的赏金,以嘉奖凯旋归来的英勇之师。旅用作祭祀先父的彝器。这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旅鼎》内容。
 召公姬奭,文王庶子,西周三公之一,是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元老,功勋卓著。成王时作为资深年高的太保,从丰镐来到军营驻地会见军旅,嘉奖王师,他的出面非同小可,意义十分重大。故将他会见军旅,嘉奖王师的地方称作“嘉会”(本为《易经》语)。嘉会遗址在今周至县西,竹峪南原脚下,青化乡政府西约300米处嘉会堡村。
 二是盂作 《大盂鼎》、《小盂鼎》。盂,南宫適嫡孙,康王世统军首领。《大盂鼎》、《小盂鼎》 都是清道光初年 (1821年) 出土于岐山礼村。

《大盂鼎》 中“汝祖南宫”


 《大盂鼎》 铭文291字,记载周康王23年9月,王在宗周 (即丰镐)对盂训诰和赏赐财物的命令。盂记述他袭爵祖父南宫適管理周朝军戎事务,康王赐他朝服、车马和臣属人员共726人。
 《小盂鼎》 是西周康王世作器。有铭文四百余字,记载康王25年8月中旬甲申日,天刚亮,王在周庙,盂接受康王庆赏之事。记述受康王之命征战鬼方,两次战役共活捉鬼方头目四人,斩首四千八百多人,俘虏一万三千多人,缴获战车十辆,牛三百五十五头,羊二十八头,获胜归告于盩庙,康王在这里举行盛典,赏赐他的详细过程与情节。
 《大盂鼎》 和 《小盂鼎》 时间相隔不足两年,一在宗周,一在周庙。周庙也即南原盩庙,因为那时一般称北原宫殿为宗庙。
 三是墙作 《墙盘》。墙,南宫適世孙,恭王世朝中史官。《墙盘》 1976年12月出土于扶风庄白村,西周恭王世作器。铭文284字,记述他微氏家族的家史,同时追述文、武、成、康、昭、穆诸王事迹。
 南宫適及其后裔的微氏世系家族,共同世居竹峪南原,盂是康王世人,墙是恭王世人,时间相隔一百多年。他们居住的遗址应该是座落在竹峪南原诸盩宗庙西侧那个惯称“竹峪” 的村子。这个村子至今既称“西盂”,又称“大墙 ”。
 四是敔作 《敔作旅簋》。敔(音语),南宫適世孙,恭王世人,很可能也是恭王朝军事要领。《敔作旅簋》1982年出土于周至县竹峪乡凤凰岭村,铭文45字: “唯十又一月既生霸,乙亥王在康宫各齐室白召敔,王赐敔狐裘,敔拜额首敢对扬王休用作旅簋,口敔其子永宝用。”旅具军旅义。其大意是恭王某年11月上旬,王在康宫赏敔狐裘,敔作器为子孙永保用。
 五是谏作 《谏簋》。谏,南宫適世孙,西周懿王世任右司马。《谏簋》清光绪初年出土于兴平县纸坊头。铭文102字,其大意是: 懿王5年3月初吉庚寅日清晨,王在周师录宫,召见司马右谏,命内史微宣读嘉奖令,谏作此簋。
 六是虘作 《太师虘簋》。虘(音草),南宫適世孙,西周懿王朝任太师。《太师虘簋》 1941年出土于西安。铭文69字,其大意是: 懿王12年正月中旬甲午这天,王在周师的一个宫殿里召见太师虘,赐虘虎裘,虘稽首拜谢并作簋,万年留念。太师虘果如领兵之帅,他的“周师”应该在今南原原区周眉分界的草滩一带。“草滩” 疑是 “虘单” 之误 (殷商时 “单” 即臺)。
 一百多年以前的 《旅鼎》称“公在盩师”; 一百多年以后的 《谏簋》、《太师虘簋》 又称 “王在周师”,“周” 显然是盩的替换字。

《太师虘簋》中“王在周师”


 竹峪南原及其周边,从宋代至今还陆续出土了诸如《父鬲》、《邓孟壶》、 《作宝簋》、 《太师簋》、《王作姜氏簋》、《王作仲姜簋》、《窃曲纹鼎》、《父辛鼎》、《此母觯》、《父丁爵》、《亚父丁簋》 等,这些西周早、中、晚各期的王室青铜重器。这些青铜礼器,无不以自己的出现,来炫耀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

 五. 诸盩其人及 “盩” 的字理含义。

 诸盩,古公亶父迁岐前死去的一位周族部落联盟的首领; 周太王四位父辈先王中的第三位; 他是古公亶父的生父 。
 “诸盩”,按一般字面解释,“诸” 有统括之义,是多个部落的联盟; “盩” 是歃血盟誓的用字。诸盩,作为人名,是以战争为目的的部落联盟的首领。
 诸盩,作为盩部落联盟的首领,是处在一个与鬼方长期残酷的战争环境。《庄子·让王》 中说到古公亶父迁岐原因时有这样一段话: “太王亶父居豳,狄人攻之,事以皮帛而不受,事以犬马而不受,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太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臣,奚以异? 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策而去,民相连而之从,遂成国于岐山之下。”这段话,不仅道出了周人迁岐的原因,而且是否也暗示四位先王先后为鬼方所杀害。
 “盩”,甲骨文未见。“盩” 会意字。从金文到楷书其构形大同小异: 从“幸”(音聂,非幸福的“幸”)从“支”(音卜,具击打、行刑之义),从“血”(器皿中盛有血液状)。“幸”古代一种刑具的造形,相当于今之手铐,在这里是奴隶、罪犯、人牲的标意符号; “支”行刑工具; “血”皿中有血。“幸”与“支”左右结构,皿中之“血”在下部。“盩”的全字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 用击打或其它方法在人牲身上取血。楷书将“血”简化为“皿”,其标意与“血”基本相同。
 夏商周三代,有血祭的习俗,通常用人血祭祀天地、告慰祖先神灵,并且与歃血盟誓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盩” 也是以歃血的形式结盟起誓,祭告天地鬼神的用字。“盩” 又是群人的一种契合、约束、统一的纽带,是聚众的一种庄严郑重的仪式。
 “盩”,字书解释,一有引 (即引血) 意,二有抽 (即抽血) 意。这些都是“盩” 的歃血盟誓本义的引伸。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盩,引击也。从幸支见血也。扶风有盩厔县。” 说的也是“盩” 的引伸之意。《诗传》: “诸盩,太王古公父名。”
 古汉字里还有一个“盩” 的孳乳字“盭”。“盭”(音利),从幺(音要),从盩,为会意字。“幺”是生殖上具连续、接继之义; 盩具歃血盟誓之义。盩与幺相组构,字书解释同戾,具有狠毒、残暴、背弃之义。汉·徐弦曰: “盩者,击罪人见血也。弼戾之意。”从“盭”所意,也可作为 “盩” 的本意的佐证。
 “盩”,既是一种隆重仪式,又是一种精神动力;既有动员、激励、维系统一意志,又具有激发、鼓舞献身精神的意义; 既有统一目的,团结一致的意蕴,又有英勇善战,顽强抗敌的意域。
 《吕氏春秋·节丧》: “犯流矢,蹈白刃,涉血盩肝以求之。”就是说: 冒着如雨般飞来的箭矢,踏着锋利的刀刃,趟过那血流成河的战场,以勇气与至诚去夺取胜利。可以说这是对“盩” 的上述含义,作了一个恰当的概括。“盩”,用作动词,是激励意志,歃血盟誓。
 “盩”,用作形容词,是英勇善战,顽强抗敌。“盩”,用作名词,是周先王“诸盩”的人名,“盩部落联盟”的族名,“诸盩庙” 的宫殿名,“盩先王” 先王名,“盩师” 军旅名,“盩厔县” 地方名。“诸盩” 其人很可能是一位英勇善战,在四位平辈先王中有着特殊功劳或特殊业绩的人,“盩” 是很能概括其一生的一个用字。
 “盩” 是战争、战事的产物。如果说古公亶父迁岐以前在豳地的部落联盟有徽号的话,那就是“盩”,以体现战争与战事。“周” 是稠的本字,是农业生产与人口增加的产物。古公亶父迁岐以后,定国号为 “周”,以体现方国的兴旺与发展。
 1978年5月出土于扶风县法门镇齐村的 《㝬簋》是周厉王12年作器。有铭文124字,其中有“爯盩先王宗室” 字样。“爯” 即称之初字,称在这里有尊崇、敬重并与“先王宗室”连起来有祭祀的含义。全文是周厉王祭祀祖先的祭文,其大意是: 我过去虽然是个小孩子,却没有荒废祭祀这样的大事情,遵循常规,拥护先王的政令,施恩德于四方之民。今我与文臣武将,社会贤达遍祭先王宗庙,……。这里的“爯盩先王宗室”应该具有两层含意: 一是遍祭列祖从先王诸盩开始。二是 “盩先王宗室”是竹峪南原诸盩宗庙的指称。

同周至县有关人士在诸盩宫殿遗址实地考察。



 六.盩厔县名的来历。

 盩,作为地域概念,曾经是周太王、周文王开创业绩、实始翦商的重要基地。这里建有盩先王宗室、周太王庙,是西周王室从武王至厉王十代君王重要的祭祀之地。这里有太王创业,文王勘址,召公嘉会留有的足迹。还是懿王奖励司马谏、赐裘太师虘的地方。这里是古微国的城邑之地,是周王朝建立前后军马大元帅南宫適世居与军旅屯守之地。西周王朝建立后,这里又是从成王至懿王150多年王朝的军事重镇“盩师”所在地。这里从太王创业到厉王拜祖大约历时三百年的辉煌。
 战国时期和秦代,这里归属秦治,汉初属京畿之地。汉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年)置县。必然考虑到“盩”字的文化积淀和在“盩”地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当时对匈作战的历史与政治背景,遂选“盩厔”二字为县名。
 “盩” 与 “周” 近似,“盩” 英彦贤烈之尊称;“厔”与“室”同义,“厔”英彦涵和之所寓。“盩”体现的是它的英彦卓尔,“厔”突出的是它的恩泽涵濡。故英彦曰“盩”,涵濡曰“厔”。“盩厔”二字将这一地域那段人文历史及其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含概得十分贴切。
 盩厔,人彦神英,聚瑞含章。

 七. 赘语。

 历史毕竟是历史,它的显山露水,柳暗花明,仅仅在于一字之间,我们对每一个汉字都应该怀有敬惜之情与感谢之意,它往往给我们积累和储备的信息量是惊人的。试想,如果没有甲骨文、金文中这些已被废弃了的古文字作为对象或作为参照系去挖掘、去考证、去研究,有谁还能复知“盩厔”发生在商代末期、西周早期这一段历史的辉煌呢?
 “盩厔”,作为置县的称谓,是中华民族人文历史赋予的自觉的文化与先贤们深层次的选择。“盩厔”,负载着古代厚重而辉煌的历史,从本意到演绎之义都十分内秀、雅致与文化层面的深邃、风趣,只是因为它远离今人,却终于被今人所抛弃。不过,“周至”也很可爱,它虽然少了几分古奥与人文历史文化的含带,却也显得亲和、友善与热切。
 此间的行沙走砾,是探佚两个古字原创性奥旨,追溯和重温一种记忆,使这里本有的那一段人文气息不至沉死于地下。假定有一天此沙砾之言能够成为人们温饱之后的一个文化噱头,吾愿足矣!

 特意申明: 《盩山厔水》创刊号56页,题为 《“盩厔”地名渊源有新解》称:毛敏毅、薛俊武二位先生分别“认为‘盩厔’这一地名同周朝奠基人周太王古公之父‘诸盩’率子民来到周至有关。”此说并非本人观点,特意申明。

薛俊武

☚ 汉字揆初︱附录二 潜精集思赖执著——读薛俊武《汉字揆初》徐耿华   汉字揆初︱人民 从苦难中先后走来的精灵(自序) ☛
0001206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