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水资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水资源shuǐ zī yuánвóдные ресýрсы

水资源

水资源shuǐzīyuán

通常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

☚ 水质   税负 ☛

水资源shui ziyuanwater resources

一种主要的农业气候资源, 用于农业、林业、畜牧业等方面的水,包括自然降水和可以控制、利用的地表水以及地下水。自然界的水分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其中一部分消耗于蒸发, 一部分成为地表径流汇入河川, 另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降水量
中国平均降水量约为600毫米, 全年降水总量超过60000亿立方米。其时空分布特点如下: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全国降水量分布大体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南方多于北方, 山地多于平原。台湾、海南岛及广东、福建、浙江大部地区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 长江中下游地区1000~1500毫米,淮河、秦岭约相当于800毫米等雨量线, 黄河下游为500~700毫米, 黄河上、中游为250~500毫米, 东北各地为500~700毫米。400毫米等雨量线约沿大兴安岭、通辽、张北、榆林、兰州、玉树至拉萨, 以东是中国主要农业区, 以西多为草原和荒漠, 是一条重要的农牧分界线。250毫米等雨量线从呼伦贝尔盟西缘起, 经锡林郭勒盟中西部、包头以西、伊克昭盟中部、宁夏中部、甘肃中部、青海东南部至藏北, 此线以西除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山等山前地带外, 基本上是依靠灌溉的农业, 它是中国旱地农业的最西界线。
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冬季(12~2月)中国大部地区降水稀少。南方各地冬雨约占全年降水的10%~15%,一般可满足冬作物需要。台湾东北部是全国唯一冬雨最多地区(基隆冬雨量占全年降水的30.2%)。北方地区冬季降水不到全年的10%, 甚至少于5%(如北京只占1.7%)。春季(3~5月)长江以南地区进入雨季, 南岭地区和两湖盆地春雨量超过夏雨, 约占全年降水的35%, 为全国春雨最多地区。北方地区春雨很少, 只占全年的10%~15%,有的地方甚至小于10%(如北京为9.6%)。长江中下游和东南丘陵地区春末夏初进入梅雨季节, 雨量显著增多。7~8月份是夏季风极盛时期, 华北、东北地区降水高度集中, 易引起洪涝。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天气晴热, 雨量相对减少, 常形成伏旱,但从整个季节看,夏季(6~8月)仍是东部地区的多雨季节,南方夏雨约占全年的40%~50%,北方各地约占60%~75%。秋季(9~11月)长江中、下游及北方地区, 秋雨一般只占全年的15%~20%左右, 华北有的地区只占10%~15%。
降水年际变化大 年降水相对变率, 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为10~15%; 以北大部地区均在20%以上,黄淮海平原及黄土高原达25%~30%,西北干旱荒漠区高达30%~40%。各地绝对最大年降水量与绝对最小年降水量之比, 南方地区约2~3倍, 北方地区可大到8倍以上。长江以南至南岭山地之间, 全年各季降水变率为全国最小。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12~6月的各月平均变率均达60%~70%,甚至大于80%,为全国最大。这一地区冬春雨雪稀少, 降水变率大, 大大加剧了春旱威胁。夏季7~8月从黄河中游向南至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 月降水变率均达60%以上。秋季降水变率最大地区出现在台风雨较多的东南沿海地带。
地表水
有地域分布不均, 季节及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地域分布不均 全国年地表径流总量约为25873.35亿立方米。其地域分布, 南方多于北方, 近海多于内陆, 山地多于平原。东部和西南部外流流域年径流量占全国总量的95.45%, 其中83.46%集中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其中又以长江为最大, 占全国总量的37.85%。西部内陆流域只占4.55%。长江流域以北包括黄淮海流域、东北各河流域及内蒙古、西北、青藏的内陆流域面积, 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而径流量只占六分之一。因此, 除东北东部地区外, 缺水现象相当普遍。据估算, 华北平原即使拦引全部地表径流也不敷需要。西北的半荒漠和荒漠地区, 降水稀少, 农业生产主要靠引用高山的雪融化后补给河流的水和过境河流的水进行灌溉, 因而这些地区径流的分布与数量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季节变化大 河川径流量在不同的季节相差悬殊。东北地区河流封冻4~5个月, 积雪多, 春汛期长20~30天, 春季缺水不太严重; 夏汛期(6~9月)长,洪水猛烈。华北地区冬雪少, 春汛期短 (10~15天),春季缺水严重; 夏雨集中, 多暴雨, 夏汛快而猛, 水土流失严重。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河流经冬不冻, 没有春汛,其中东南部地区因梅雨影响,汛期来临早、结束迟,从4月持续到7月或8月,长达5个月之久。秋季是全年最小水季节,对晚稻用水有影响;东南沿海一带8~9月台风雨多,汛期可持续到9月。西南部地区汛期集中于6~9月,秋水大于春水, 冬水最小。西北及其青藏高原径流主要靠雪水融化补给,因而夏水特别集中,早春干旱缺水,如南疆源出昆仑山和天山的河流,6~8月水量分别占全年的60%~80%和50%~70%。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河流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多水,汛期较长,集中于6~10月。
北方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大于南方。长江以南大部地区年径流相对变率较小,一般在20%以下。东南沿海因受台风影响,其相对变率增大到20%以上。长江以北大部地区中等河流的年径流相对变率较大,在30%以上,其中黄淮海平原达40%~60%。
地下水 地下水量比较稳定。在地表水不足或灌溉期来水量保证率不高的地区,地下水是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在中国北方许多山麓冲积、洪积扇(如燕山、太行山东麓、祁连山北麓、天山南北麓、昆仑山北麓、柴达木盆地周围、大兴安岭东麓等)的中、下部,地下水埋深浅,水量丰富,水质好;因地面有较大比降,排水良好,地下水开发条件优越,是华北、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黄淮海平原中、东部和松辽平原大部地区潜水埋深2~4米左右,有些地方深达4~6米以上,潜水矿化度大,用作灌溉,易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黄土高原多数地方潜水埋深达40~80米,甚至100米以上,含水量小。在吕梁山、太行山和泰沂山地的奥陶纪石灰岩中,常有大股溶洞水在山麓以泉水形式流出,水量大而稳定,矿化度低,为当地重要的灌溉水源。广西、贵州、云南及湖南的西部地区石灰岩分布广,岩溶地形发达,漏水性大,雨水大多渗入地下成为潜流,地面常干旱缺水。这类地区开发利用溶洞水是解决农业用水的重要途径之一。

水资源water resources

一切天然存在的已开发或未开发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称。包括海洋、江河、湖沼、地下水等。降水是水资源再生和更新的来源,地面水和地下水是水资源存在的主要形式。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具有能量传输、循环运动和自我净化等特殊性质及多种用途。它的绝对数量有限、时空分布不均而多变。特别是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种废弃物质对水体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使水资源更加趋于稀缺而成为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中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2万亿m3,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总量为2.7万亿m3,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拥有量不足2 700 m3,仅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是世界上人均水量最低的国家之一,由于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使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水资源Water

存在于大气、地表和地下的液态、固态或气态水的总称。水通过冻结—融化、汽化—凝结而不断改变状态与分布,并形成连续的水循环。海洋、湖泊、地表水经过蒸发和植物叶片的蒸腾而进入大气,气态水可被气流远距离转移,并以雨、雪等降水形式再次回到水体和地表。
加拿大近40%的水由蒸发和蒸腾而散失,其余部分汇入河流,是水资源补给。在干旱的平原地区,降水的主要方式是雪和暴雨。300毫米~400毫米的年降水量中仅有10毫米~20毫米能汇入河流。西海岸西坡地区年降水量可达3000毫米~7500毫米,其中约有500毫米~600毫米经蒸发散失,80%~95%形成径流。北部地区气候寒冷,蒸发耗去100毫米~200毫米,100毫米~500毫米汇入河流。径流量随温差、植被、休耕地和海拔的变化而变化,低湿度、高植被覆盖和气温高则蒸发量较大。西部的某些低山地区水资源补给丰富,东部和北部部分地区次之,南部平原和西部山区腹地山谷最少。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可用以发电、渔业、水上运输、旅游和作为野生动物栖境,这些利用几乎不损耗水资源。全国水资源的开发潜力很大,现仅利用总量的1.3%,其中,无损耗开发仅0.1%。因此,尽管仍存在着水资源局部不足和水质欠佳的问题,但并无匮乏的危险。水运推动了早期的皮货贸易和木材业的发展,地区开发也沿着水运航线而推进。随着运河的开通,大批货物得以运进内陆腹地。运河运输现仍在交通运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灌溉历来是西部草原各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南部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水力和水电站一直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大多数城市和工厂都沿河湖修建。但是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还不强,制取优质水和避免江河水污染的成本也不断上涨。
各省水资源的储量和需求有很大差异。不列颠哥伦比亚水资源最为丰富,其中一半来自西海岸和岛屿地区。虽然存在局部短缺,如内地山谷,但就全省来看,供给超过消费达1600倍。发展水电阻断了鱼类的回游,与鲑鱼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为了保护鲑鱼生产,某些河流已禁止建水坝(如弗雷泽河下游)。现在,制浆造纸和采矿对水资源的污染也日渐严重。艾伯塔的水资源只够需求的2%,其干旱地区的耗水量占全国的一半。在南部有全国50%以上的水浇地和大量的次生油气田(需注水才能提取石油气),而水资源却集中在北部。此外,与萨斯喀彻温、马尼托巴以及联邦政府的协议规定,南方河流的一半归下游地区使用。这样,流域间的水调剂成本大增。所以,今后干旱年份供需矛盾将愈加突出。萨斯喀彻温农灌和油气需水很少,需水量大的是开采钾,该省南方已实行限量供水,运河和输水管道加强了矿山和城市的供水体系。马尼托巴的水资源政策是优先发展水电,注重流域开发,防洪和灌溉并重,供水略显不足,受周边环境影响很大。安大略无突出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然而,60年代以来,水域水质已受到工业、城市和其他污染物的严重破坏,现正与美国合作共同治理北美五大湖及其相关河流的污染。魁北克水资源丰富,利用历史悠久,水电潜力大,现主要集中在北部,大部分都已投产。圣劳伦斯湾及河口航运发达。圣劳伦斯河流域农业发达,局部地区也正在发展林业。洪灾,特别是在春季融雪期的暴雨相当严重。治理水污染的工作开展缓慢,更多的是依靠江河的自净能力。大西洋各省相对湿润,不需灌溉用水,常有洪灾和季节性流域涝灾,水力、水电一直是基础工业,废弃物主要通过河流、潮汐、洋流稀释和自净。育空和西北两地区得益于低蒸发率,降水更多地汇入河川,冰冻和永久冻土影响了水资源的利用,河运发达,水电和循环用水尚需大力发展,主要用隔离法处理污染物。

水资源

全区地表水年总径流量884亿立方米。其中:国外来水91亿立方米,出境水量237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252亿立方米。目前年引用地表水约460亿立方米,占地表水年径流总量的52%左右;年引用地下水约25亿立方米,占地下水可开采量的10%左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350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容量为1796万千瓦,年发电量845亿千瓦小时。

水资源

水资源shuiziyuan

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水的利用有两种情况,一种为非消耗性利用,如航运、水上旅游、水产养殖、水能发电,只是借用水体而不消耗水量;另一种为消耗性利用,如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要把水从水源地引走,在这一过程中要消耗一定水资源量。因此,水资源应包括水量、水能、水域和水质。不过水质通常被划为矿产资源。但是,某些工业生产把水作为原料,对水质仍有一定的要求,人类生活饮用水对水质要求也有一定标准,因此,在评价水资源时,包括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
对人类最有实用意义的是淡水资源。两极冰盖和永冻层底冰,虽然是淡水资源的主体,但被利用的机会极少。高山冰川和永久积雪也只能融化为液态水后才能被利用。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是大气降水、河水、淡水湖泊、浅层地下水(含盐量<1‰)和土壤水。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每年可更新的淡水量。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贫程度往往以这个国家的多年平均河川年径流总量作为重要指标之一。全球陆地上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度为800毫米,我国为648毫米。全球多年平均河川年径流总量为47万亿立方米,我国为2.71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为284毫米,低于全球多年平均年径流深。若以人均占有水量值,我国每人每年只有2700立方米,相当于全球人均占有河川年径流量的1/4,亩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见表)。世界上有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水资源贫乏,水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据估计,到2000年,全世界每年总需水量将增加到6000立方公里,相当于可更新的径流总量的13%左右,其中农业用水量约占58%,工业用水量约占32%。据预测,我国到本世纪末,总用水量将达到600~650亿立方米,相当于我国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的24%左右,一些省区将出现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为了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需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采取节流与开源的对策。节流即重视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源,防止污染; 开源即充分利用各种水源,开展海水淡化,合理利用污水灌溉,以及跨流域调水等措施。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是调长江部分水量到华北地区,解决这一地区发展工农业生产所遇到的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世界一些国家的江河年径流量和人均数值*

*引自邓绶林主编,普通水文学,并作了补充。
* *人口按1979年统计数。

☚ 水文区划   水文遥感技术 ☛

水资源

水资源shui ziyuan

(见中国地理“中国的水资源”条)

☚ 生物资源   海洋资源 ☛
水资源

水资源shuiziyuan

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例如河水、湖水、海水、潜水、深层地下水、冰川、永久积雪等。水资源具有循环性与可恢复性。对人类最有实用意义的是淡水资源,它占全球水量的2.53%,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而且不能被其他资源代替。两极冰盖和永冻层底冰,虽然是淡水资源的主体,但被利用的机会极少。高山冰川和永久积雪也只能融化为液态水后才能被利用,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是大气降水、河水、淡水湖泊、浅层地下水(含盐度<1‰)和土壤水。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每年可更新的淡水量。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贫程度往往以这个国家的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总量作为主要指标。全球陆地上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度为800毫米,我国为648毫米。全球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总量为47万亿立方米。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惊人,致使世界多数地区(除寒带和赤道雨林带外)都闹水荒,水资源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引起全世界普遍的焦虑和关注。据统计,1900—1975年间,全世界工业用水由300亿方增加到6 300亿方,农业用水由3 500亿方增加到21 000亿方。全世界用水总量已达30 000亿方,并以每年递增4%的速度增长。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给当前的经济生活造成许多困难。因此,为了解决水资源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我们应该协调好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提高循环用水率来提高已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采取兴建水库和运河以及跨流域调水工程等,以调剂水分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不均现象。

☚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

水资源

水是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因此水资源的完整概念目前还有争议。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的总体。全球总水量有138.6亿亿立方米,其中海洋水占96.5%,占据地球表面的71%。但由于海水含盐量高,不能直接广泛为人类所利用。因此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生态环境允许的,可以被人类开采利用的水,包含质和量两个方面。水资源是一种动态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和季节变化大的特点,使一些地区和国家严重缺水,甚至发生水荒,而另一些地区则遭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水资源

亦称“水利资源”。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水量、水域、水能等的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种。

水资源

水资源

壮族地区雨水丰沛,加上略呈盆地地形,使河川径流发育,水量丰富。其特点是:❶河网密度高,地表水丰富。广西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937条,河网密度为0.144公里/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88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5位。
❷时空分布不均衡,易发生旱涝灾害。河流径流量一般4至8月占全年的72%,最丰水年(涝年)与最枯水年(旱年)来水量相差达2至5倍,故最枯水年容易发生干旱,最丰水年则易出现洪涝灾害。
❸河流汛期可长达半年,对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十分有利。
❹地下水资源丰富。蕴藏量约有800亿立方米,其出露形式主要有泉水、潭水、地下河、悬挂泉等,在岩溶地区成为主要水源。
❺水力资源丰富。其中广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751.8万千瓦,居全国第8位,其中可开发利用量为1602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

☚ 现代经济概述   地表水资源 ☛
水资源

水资源

地理环境要素。天水市地处六盘山、陇中黄土高原和秦岭的交接处。西秦岭蜿蜒西上,横亘南部,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1.7%。西秦岭以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8.3%。渭河支流主要有牛头河、葫芦河、散渡河、榜沙河、藉河等。嘉陵江支流有西汉水及永宁河上游段等。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匮乏,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10.1毫米,降雨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中东部山区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降水量的年际差异也较大,常有干旱发生。2010年统计,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94毫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5.464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44.7立方米; 加上多年平均入境地表水资源量9.4271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自产加入境水资源量24.8918亿立方米。天水市水资源的特点主要有:一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冬春季少,夏秋季多,春播期间(3—4月)为49~57毫米,占年降雨量的10%左右,大秋作物主要生长季节(6—8月)为221~300毫米,占年降雨量的50%左右,春、夏、秋、冬分别占年降雨量的19.8%、47.7%、30.4%和2.1%。二是地表水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境内干支流基本上无调蓄能力。5—9月来水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0%~80%,且多以洪水形式出现。三是地下水含水层厚度小,调节能力差,补给不足且与地表水交替强烈。黄土山丘区地下水除少部分供人畜饮用外,基本上无开采意义。四是河水含沙量大,水污染严重。

☚ 水文   地表水 ☛

水/水圈/降水/雪线/冰川/土壤水/地下水/沼泽/若尔盖高原沼泽/水库/洪水/枯水/暴雨/湖泊/鄱阳湖/洞庭湖/滇池/太湖/天池/邛海/洱海/流域/河流/河流水情/水位/黄河/长江/淮河/珠江/雅鲁藏布江/黑龙江/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水文观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验/水文预报/水量平衡/水文计算/水文遥感技术/水体污染/水体自净/水文资料/水文站网/河水水质/水质预测/水质评价/水质监测/水质规划/水质管理/水质标准/水资源/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规划/灌溉

☚ 生物圈   水 ☛

水资源

水资源

水资源是指地球表面可供人类利用的水。包括水量 (质量)、水域和水能资源。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资源。地球表层的水有大气中的水汽和水滴; 海洋、湖泊、水库、河流、土壤、含水层和生物体中的液态水; 冰川、积雪和永久冻土中的固态水; 岩石中的结晶水。人类大量直接利用的大气降水,江河、湖泊、水库、土壤和含水层的淡水 (含盐量<0.1%)。冰川和积雪只在融化为液态水后,才容易被利用。海水和其他水体的咸水被直接利用的数量很小。两极冰盖和永久冻土中的水被直接利用的机会极少。岩石的结晶水则很难被利用。海洋、江河、湖泊和水库的水域可供发展航运、水产和游憩之用。这些水体所含的动能和位能,是一种可以再生的、洁净的能源。海水和其他水体的咸水所含的化学物质,可以提炼利用,但一般被当做矿物资源。
对人类最有实用意义的水量资源,是陆地上每年可以更新的降水量、江河径流量和浅层地下水的淡水量。降水可以直接被人类利用,同时,它又是江河径流和浅层地下淡水的来源。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全球陆地上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度为800毫米,亚洲为740毫米。中国为628毫米 (在整个国土上平均每年的降水体积为6.0万亿立方米),比全球平均少22%。
江河径流是人类的最重要和最经常利用的水量资源。人类可从江河引水,供作饮用、农业灌溉、城市及工矿业利用。在全球46.8万亿立方米的江河年径流量中,亚洲为14.41万亿立方米,中国为2.64万亿立方米。全球平均年径流深为314毫米 (每10毫米径流深折合每平方公里面积上产水1万立方米),亚洲为332毫米,中国为276毫米。
降水渗入补给地下水,其中一部分形成地下径流,最终汇入河川径流,成为河流常年比较稳定的基流。这部分水量一般占河川径流量的25—35%。
中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也很不均匀。南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平均每年降水量大于1600毫米; 台湾省的平均年降水量为2540毫米,是全国的最润湿地区; 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为400—800毫米; 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只有200—400毫米; 在一些沙漠边缘地区少于100毫米,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平均年降水量小于25毫米,是全国最干旱的地区。为了解决水量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常采取跨流域调水措施。
世界各地的降水量和江河径流量,在各年之间和年内各月之间都不均等,经常变动,只是变化的幅度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中国南方湿润地区的这种年际变化相对小些。越是干旱的地方,这种年际变化的幅度越大。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致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相似,并受流域面积的影响; 流域面积大,径流量的年际变化相对小。
降水量和江河径流量在年内各月之间的变动,有多种类型。在北半球,由于海陆相对位置的不同,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可概括为三大类: 四季相对均匀型、冬雨夏干型和夏雨冬干型。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夏秋季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多集中在4—10月的夏半年。由于降水量和江河径流量在年际和年内的变动,增加了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困难并造成洪涝和干旱灾害。修建水库进行调节,是克服这一困难和减少这些灾害的主要途径。
水域资源是水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水域是发展渔业、养殖业、航运和旅游业的场所,它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用价值。中国拥有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2300个,贮水量7090亿立方米,其中淡水贮水量为2260亿立方米。同时大小水库不但可以防洪兴利,而且可以发展各种经营,如养殖、旅游等。中国大陆上可以通航的河道里程为10.8万公里。
水资源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水能资源。中国的江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6.8亿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3.79亿千瓦。中国水能蕴藏量,以西南地区为最大,约占全国的70%; 华北和东北最小,各占1.8%。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在居民生活和农业方面的用水量和耗水量增加很快。而工业方面用水量的增长较大,农业用水量增长较少。由于需水量猛增,世界上不少地区已感到水量资源不足。同时,由于大规模工业化,特别是大量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有机合成工业的发展,在农业上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受到破坏,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由于水资源不足和水质污染更趋严重,将影响社会发展、生态和人民的健康。因此水资源问题已引起世界公众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政府都大力采取措施,管理和保护水资源。

☚ 水质标准   水资源管理 ☛

水资源概况/降水/地下水/外来水

☚ 石质山地   水资源概况 ☛

水资源Water Resources

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指能为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在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地下径流,和由它们存留于陆地上的可再生水体。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

水资源

指现在或将来一切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源。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发生盐碱化,并使井水水质恶化。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任意排放,不仅污染江河,而且污染地下水。据我国四十四个主要城市的调查已经有四十一个城市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水资源

水资源

指凡能为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在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地下径流,和由它们存留于陆地上可再生的水体。
水是所有生物和人类的生命之源。本世纪下半叶以来,淡水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稀缺资源,并将在21世纪日益加剧。淡水资源与土地、气候、森林、海洋和草原资源互相影响,互为依托。水资源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其他产业不可或缺的资源。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淡水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频繁。因此,必须在政府的统一调控下,节约用水,综合利用,保护好我国有限的水资源。

☚ 耕地资源及其危机   淡水资源 ☛
水资源

水资源

在自然界中以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聚集状态存在的,可供利用的水的总称。包括经营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

☚ 供水设施   地表水 ☛
水资源

水资源

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利用的,逐年可得到更新的淡水资源。它包括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自然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它与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不断交替、互相转变,形成自然界的水循环。河川地表径流和土壤水由降水不断补给,地表水蒸发或植物蒸腾等又成为自然降水的来源,浅层地下水也和自然降水存在直接联系。水分是动植物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四大要素之一。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重要的农业自然要素; 另一方面又是洪、涝、盐、渍等农业灾害的根源。

☚ 品种资源   地表水资源 ☛
水资源

水资源

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通常以淡水体的年补给量作为水资源的定量指标,如用河川年径流量表示地表水资源量,用含水层补给量表示地下水资源量。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对水资源的理解不同。水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地表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等,且相互之间可以转化; 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至少包含水量和水质两方面,这两方面在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影响下是可变的;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水资源利用效率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水资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它涉及众多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气象学、水文学、地质学等,并且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环境相结合。水资源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同土地、能源等构成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世界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环境也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近年来,我国在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积极推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益; 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修复生态环境; 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水资源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水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水生态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 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浪费严重; 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协调不够,人水矛盾尖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破解面临的 “水” 问题途径是: 科学编制水资源规划;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加强污染治理,做好水资源保护;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依法治水,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 生态水利建设   水资源承载能力 ☛
水资源

水资源

由大气降到陆地表面 (包括积雪),汇入江、河、湖泊及渗入地下的,可以逐年得到更替,在较长时期内又能保持动态平衡的淡水量。包括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它是自然界的基本要素,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侧,跨高、中、低三个纬度区,夏秋受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雨较多,冬春受来自亚欧大陆中心及蒙古高原干冷气团的控制,降水较少。东部和南部邻近海洋,降水量丰沛,气候较湿润。西北内陆受高原和山脉阻挡,季风难于深入,降水稀少,气候较干燥。因此,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按水量多少大体可以分为: 丰水带: 年降水量超出1 600毫米,年径流深大于900毫米,气候十分湿润,它包括东南和华南沿海、珠江以及浙闽台地区。多水带: 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年径流深200—900毫米,气候湿润,它包括秦岭一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云、贵、川和广西地区。过渡带: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年径流深50—200毫米,气候半湿润半干旱,它包括黄淮海平原、东北大部、山西和陕西的大部、四川西北和西藏的东部。少水带: 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年径流深10—50毫米,气候干旱,它包括东北西部、内蒙、甘肃、宁夏、新疆西部和北部。干旱带: 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年径流深小于10毫米,为我国最干燥的荒漠地区,它包括内蒙、宁夏、甘肃的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新疆的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沿海和内陆、南方和北方水资源的数量相差悬殊,使我国水、土资源的组合在地区上极不平衡。

☚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
0000040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