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水稻黄萎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水稻黄萎病rice yellow dwarf

由类菌原体(MLO)侵染,引起水稻茎叶黄化,叶片窄小柔软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1919年日本首先记述,中国于1925年在台湾省发现。
分布和为害 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稻区的菲律宾、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日本、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国。中国的广东、广西、云南、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省、自治区均有发生。1967年浙江省温岭、黄岩县的双季晚稻因病平均株发病率为48.8%,严重田块达92.1%,产量损失50%以上。
水稻发病后,植株矮缩、茎叶黄化,叶片狭小柔软,分蘖增多,有时出现高节位分蘖,分蘖节上长出不定根,地下部根系老朽,呈褐色或深褐色。苗期感病,植株严重矮缩黄化,不抽穗;分蘖后期感染,主茎及早生分蘖病状不明显,抽半包穗或包茎穗,结实不良;生育后期感病,一般不表现病状,其再生稻黄化。籼型品种的病株黄化程度轻,呈淡黄绿色。粳、糯型品种常出现高节位分蘖。
病因 病原物为类菌原体(MLO),属软球菌纲(Mallicntes)菌原体目(Mycoplasmatales)。病原物无细胞壁,仅以厚度约10纳米的三层单位膜为界,呈球形、卵形或不规则形,其大小约80~800纳米,内含DNA、RNA和核糖核蛋白等,其模式结构(见图)。病原物主要分布在病株组织的筛管细胞和介体昆虫的中肠以及唾液腺细胞汁中,以二均分裂繁殖,对四环素族抗菌素敏感。生长需甾醇和微碱性环境,耐渗透压。除水稻外,尚可侵染看麦娘(Alopecurus acqualis)、甜茅(Glyceria acutiflora)和一种野生稻(Oryza cuben-sis)。发病程度取决于田间病原物数量和介体昆虫传病代次的带病虫量,如双季稻区早稻病原虫量大,则晚稻发病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原物随介体昆虫刺吸取食侵入水稻,通过筛管细胞的筛板扩展而成系统侵染。浙江省双季稻田,5月上旬带病的越冬代黑尾叶蝉开始传染早稻,6月底7月初孕穗~抽穗初期见病株,7月中旬抽穗至乳熟期达发病高峰。实验证明2~3叶期、分蘖初期、分蘖盛期接种的稻苗,分别于6~8叶、孕穗和抽穗期发病。抽穗后期接种,只表现在再生稻上抽生黄化的小分蘖。病害潜育期的长短与气温和稻株生育期有关,苗期感病,日平均气温30℃时潜育期为27天,27℃为29天;2~3叶期25℃时为39~64天,5叶期为74~93天。

类菌原体的结构模式

(引自朱本明)


在东南亚稻区传病的介体昆虫有5种,即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二点黑尾叶蝉(N.vires-cens)、二条黑尾叶蝉(N.nigropictus)、马来亚黑尾叶蝉(N.malayanus)和小黑尾叶蝉(N.parus)。中国长江中下游稻区的介体昆虫主要为黑尾叶蝉,其循回期在日平均气温32℃时为19天(15~24天),介体昆虫获得与传播病原物的最短时间均为1小时,延长至24小时获得与传播病原物的个体分别达93.7%与97.2%,能终生携带与传播病原,但不能经卵传病。带病若虫越冬后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一般到次年5月上旬开始传病,早稻田的三代带病虫是主要的再侵染源,一、二代虫一般不带病传病,种子与土壤均不传病。
病害控制 以预防为主,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时治虫防病,将介体昆虫杀灭在传病以前。
农业防治: ❶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重病区扩种冬作,减少绿肥田面积,以压低越冬虫源;改单、双季稻混栽为双季连作,切断介体昆虫生活循环,以压制其发生。
❷稻田合理布局。熟期相近的品种连片栽植,上下季作物不间作套种,以提高治虫防病效果。
❸改善栽培管理技术。加强肥水管理,增强稻株抗性,成片翻耕绿肥等虫源田,秧田远离重病田。
❹选育抗(耐)病、虫品种。据森中(Morinaka)和樱井(Sakurai)1970年报道,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有神乐糯、满月糯、特特普(Tetep)等。
治虫防病 早栽早发稻苗生长嫩绿易诱集介体昆虫迁入稻田,应重点防治。主要掌握成虫迁飞期,即4月中旬至5月上旬绿肥田越冬成虫向早稻秧田和早栽本田初迁飞期,7月上旬至8月上旬早稻田二、三代成虫向晚稻秧田和早稻本田迁飞期为适宜的喷药期。药剂种类与浓度,(见水稻黄叶病与矮缩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