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水稻栽植机械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水稻栽植机械化rice-transplanting mechanization

应用机电技术和设施实现水稻移栽的过程。在中国、日本和东南亚水稻生产国, 移栽是水稻栽培的一种主要方式。机械栽植水稻包括育秧、拔秧和插秧等主要环节。育秧是将稻谷种子在秧田或专用的育秧设备中培育成符合移栽要求的秧苗;在秧田培育的秧苗经拔秧后移栽, 称拔取苗移栽; 采用水稻育秧设备育成带土苗称带土苗移栽。与不同的秧苗相适应,水稻插秧机有拔取苗和带土苗两类。用无土苗育秧设备培育的秧苗,使用的水稻插秧机与拔取苗相同。
发展简史 有关水稻移栽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中国北魏时的著作《齐民要术》。为减轻插秧和拔秧时的劳动强度,北宋时(公元960~1127年)曾有“秧马”出现。苏轼在《秧马歌》序中写道:“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古代的插秧工具还有“莳扶”,以硬木为柄,削竹管成叉状,左手执秧,右手执莳扶分取秧苗插入土中,江苏省南通地区尚有使用。
意大利早在1917年起研究栽插拔取苗的机具,试制机具达30余种。以1930年的玛兰高尼型畜力插秧机较有效果,1956年出现过拖拉机牵引传动的大型水稻移栽机具,均因不具备有效的分插秧机构,未获推广。
日本从1922年到1957年,插秧机的专利登记达204个,并进行不同育秧方法的研究,如纸筒育秧、线纸育秧等,以求与机械化插秧相配合,未见成效。70年代初,研制成工厂化盘式育秧设备,提供规范化的带土苗,与带土苗水稻插秧机配套使用,促进了水稻栽植机械化。
中国有组织地研究水稻插秧机始于1953年。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6年春季提出机械送秧、分秧、插秧的基本原理,并制成第一台畜力插秧机雏型,促进了水稻插秧机的研制。1965年,第一台人力夹式水稻插秧机广西65型鉴定投产; 1967年自走式机动水稻插秧机东风—2S型鉴定投产。这两种机型对国际、国内插秧机械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1976年中国水稻机插面积达615万余亩占水稻栽植总面积的1.2%,1979年机动插秧机保有量为9万余台,人力插秧机43万余台,并形成了水稻插秧机系列。水稻拔秧机的研制几乎与水稻插秧机的研制同时开始,但进展较慢,尚未有用于生产的定型产品。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引进和研制工厂化水稻育秧设备,与带土苗水稻插秧机相配套。到1987年,全国已推广工厂化育秧470万亩,其中北方单季稻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占有较大比重,如吉林省1987年推广面积达252万亩。
发展条件 育秧、拔秧、插秧各个环节的相互协调,是发展水稻栽植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如工厂化的水稻育秧设备为带土苗插秧机提供规格化的盘育带土秧苗,可提高栽植作业全过程的劳动生产率。但由于水稻拔秧机的研制未能获得突破,不仅使拔秧工序仍需占用大量劳动力,影响栽植作业全过程的劳动生产率,而且也影响了拔取苗插秧机的推广。其次,水稻栽植成套机械设备一次性投资较大,而每年作业季节很短,为提高经济效益,要考虑机械设备的综合利用问题。如机动水稻插秧机在非插秧季节,可作为小功率自走底盘用于其他作业;工厂化水稻育秧设备在非育秧季节可作为温室设施加以利用。此外,在水稻栽植过程中机械技术与农业技术的相互配合,也是发展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如工厂化育秧就是从育秧方法与秧苗生长控制等方面,与水稻插秧机对秧苗的要求相互配合,实现带土秧苗从育秧到插秧全过程的机械化。又如水稻栽植的行株距,既要考虑不同地区多样化的农业技术要求,又要在确保水稻产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简化水稻插秧机的机型和结构,扩大其对不同地区的适应能力。
发展趋势 水稻栽植机械化的发展历史较短,在许多方面尚不够完善。今后将研制发展优质高效的水稻拔秧机,研制发展新一代的水稻育秧设备和水稻插秧机,完善全过程机械化的机器系统,扩大水稻栽植机具对不同地区的适应能力。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