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
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人体体液内水与电解质的量、组成或分布的异常,并由此而导致的生理紊乱。又称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发生的原因是它们的摄入或排出异常、或不正常的耗失、或因神经-内分泌系统和有关脏器对其调节功能的失常。临床上,在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或脏器的病理状态可影响或导致水与电解质的平衡失调,而后者又影响疾病的发展过程,甚至演变为主要的病症。
水与电解质的平衡失调可分别为容量、电解质浓度和组成异常三类。它们既各具特有的病理生理作用,又是密切相关。且临床上所见的又常为水与多种电解质混合性平衡失调。例如临床上失水和失(钠)盐常同时发生,但失水可多于失盐、或失盐多于失水。钠和其相应的阴离子是影响细胞外液中渗透压的主要因素。当水与钠按细胞外液成比例丢失,使细胞外液容量减缩而钠离子浓度和渗透压保持正常,称为等渗性脱水,是外科领域中常见的类型。高渗性脱水是因失钠相对地较失水为少,不仅体液容量减缩,且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和渗透压增高。低渗性脱水则是失钠相对地多于失水,体液容量减缩而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和渗透压均减低。逾量摄水引起的水中毒,不但体液容量增大,且因稀释作用而电解质离子浓度和渗透压降低。至于其他电解质浓度的异常,对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影响甚微,其病理表现实际属于电解质组成异常这一类。如由于体液中氢、钾、钙、镁等离子浓度的异常,分别表现为酸中毒、碱中毒、高钾血症、低钾血症、高钙血症、低钙血症、高镁血症、低镁血症等。但这些电解质的紊乱也并非是孤立的。例如水、钠代谢紊乱时常可伴有其他电解质如钾、氢离子失衡而合并低钾或酸碱失调等情况。
由于临床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大多是复合性的,也常可合并酸碱平衡失调。所以必需全面考虑、综合防治。一般根据病史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治疗是根据水与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全面安排纠正的程序,除了紧急抢救如严重的急性镁中毒,应立即静脉注射钙剂拮抗等情况以外,一般是先纠正和维持血容量,再纠正酸碱和电解质失衡,对于水与电解质的补充,应先补给每日需要量和额外丧失量,再逐步补充已丧失量。但上述程序在实际执行中往往是相辅相成,同时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