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民粹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民粹主义populism19世纪下半叶产生于俄国的一种小资产阶级思潮。早期民粹主义的重要代表有拉甫罗夫(П.Л.Лапров,1823~1900)等。他们传播经济浪漫主义观点,主张发动农民同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统治进行斗争,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因而称为“民粹派”。他们宣传通过农民村社道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否认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认为历史是英雄创造的,群众只是跟随英雄的“群氓”,主张采用个人恐怖手段进行暗杀活动。遭到失败后,大多数民粹主义者放弃了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堕落为自由主义的民粹派。他们代表富农阶级利益,主张与沙皇制度妥协,“指望在保存现在社会基础的条件下去补缀和“改善农民状况”。 民粹主义19世纪60—90年代中期产生并流行于俄国的一种小资产阶级思潮。代表农民利益,反对农奴制度和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主张不要无产阶级,只要通过农民及农民村社的革命斗争,就能推翻专制制度,达到社会主义,是农民村社社会主义乌托邦的变种。认为社会历史是个别杰出人物创造的,人民群众、被压迫阶级只是盲目地跟随着这种英雄走。有革命民粹主义和自由民粹主义之分,前者主要代表有拉甫洛夫(ПётрЛаврович Лавров,1823—1900)等,后者主要代表有米海洛夫斯基等。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中彻底批判了民粹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治纲领,阐明了工人阶级是社会上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第一次提出工农联盟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主要手段的思想。参见“民粹派”、“米海洛夫斯基”。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盛行于俄国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按俄文原意,为人民主义,当时所谓人民,主要指农民。因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而得名。民粹主义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一)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其形成和发展阶段,主张发动农民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地主阶级,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其背景是俄国资本主义已开始发展,但小生产者仍占优势。其代表人物有拉甫洛夫、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二)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分化,其中一部分人如普列汉诺夫转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大部分人如米海洛夫斯基、尤沙柯夫和克利文柯等则加深了民粹主义的错误;(三)从90年代开始,民粹主义走向反动,逐渐与沙皇政府妥协,转而反对马克思主义,堕落成为富农利益的代表。 ☚ 民族社会主义 发生认识论 ☛ 民粹主义Populism(俄国革命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派别,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