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腐蚀》的发表与反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腐蚀》的发表与反响 《腐蚀》的发表与反响1941年5月17日,茅盾的长篇小说《腐蚀》开始连载于香港复刊的《大众生活》周刊。小说边写边登,到9月底载完。这部日记体小说,通过—个被国民党特务腐蚀堕落的女青年的自述,揭露了国民党特务制度,特别是皖南事变后特务统治的罪恶,击中了国民党政府反共的要害。它是茅盾继《子夜》之后的又一新成果,也是抗战时期现代文坛的重要收获。小说发表后,吸引了香港、南洋广大读者,反应强烈。许多读者纷纷投书《大众生活》编者,要求给主人公一个光明前途。因此,茅盾在原来的结尾后面,为赵惠明安排了一条自新之路。连载结束后,上海华夏书店即于10月出版了单行本。由于动乱的环境, 《腐蚀》引起的反响,当时仅限于香港、南洋和上海等几个城市。抗战胜利后,上海知识出版社把《腐蚀》重印出版,并运到重庆等地出售,从而又一次引起巨大反响。北平《人民文艺》、香港《文艺生活》、《华商报》、重庆《新华日报》、《萌芽》、上海《侨声报》、新加坡《风下》、延安《解放日报》等报刊纷纷发表文章,称赞它是“当前政治有力的诤言”, “是一部用血写成的特务反动份子罪行的记录”, “是胜利后一本最受欢迎的书”(转见茅盾《战斗的一九四一年》)等等。在各解放区, 《腐蚀》被大量翻印和广泛介绍。哈尔滨东北书店曾组织座谈会,讨论“赵惠明还能走出来吗?”的问题。上海的进步电影工作者还计划把《腐蚀》搬上银幕。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则下了紧急密令,到各书店查禁,但无济于事。《腐蚀》终于冲破重重禁锢而广为流传,影响至于国外。建国后对《腐蚀》的看法一度产生分歧,有些人认为不应给赵惠明这样满手血污的特务以自新之路,但大部分研究者不同意这种看法。 ☚ 华北沦陷区关于色情文学的论争 关于对《在医院中时》的批评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