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毛诗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毛诗序

毛诗序

见“诗大序”。

☚ 诗大序   典论·论文 ☛
毛诗序

毛诗序

是我国先秦时代儒家《诗经》研究的总结。关于其作者,一说前汉毛亨传,一说后汉卫宏作等。从宋代始,人们把《诗经》首篇《关睢》之前的一段较长序文称为“大序”,把此后各篇之前的小段序文称为“小序”,故又有大、小序之分。它开创了我国对诗作序的传统。小序多用“以史证诗”的方法,对各篇时代、内容等进行解说,多属臆断。最有价值、也最有影响的是“诗大序”,其贡献有四:一、继承儒家的“诗言志”说,又倡导诗歌的言情作用,从而把情、志结合起来,是对先秦诗论的深化和发展;二、提出诗歌的美刺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是对诗歌社会功能的典型概括;三、首倡“《风》《雅》正变”说,把“治世之音”称为正《风》正《雅》,而乱世、亡国之音则称为变《风》变《雅》。这种学说一直贯穿于后代的《诗经》研究史,虽然说明了诗歌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但也因过于拘泥于此,难免有许多曲解和附会;四、以风、雅、颂概括《诗经》诸篇的内容而进行不同的分类,以赋、此、兴说明《诗经》的不同表现方法,提出六义说。

☚ ·著作·   毛诗传笺 ☛

毛诗序

毛诗序

《毛诗序》是《诗毛氏传》中写在《国风》首篇《关雎》题下的序。序的首尾是“小序”,而中间自“诗者,志之所之也”到“诗之至也”是大序。作者迄今无定论。
《毛诗序》指出,诗歌言志抒情的特性,以及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关于诗的分类与表现手法,提出了“风、赋、比、兴、雅、颂”的六义说。认为诗歌的社会作用在于“美刺”。
从儒家的伦理道德出发,《毛诗序》要求创作遵循“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工具。
《毛诗序》篇幅不长,但论述问题较多,是汉以前儒家诗论的总结。

☚ 诗经   主文谲谏 ☛

《毛诗序》

 《毛诗序》成书于汉代。相传汉时传授《诗经》者有齐、鲁、韩、赵四家,各家均作有序,但前三家已失传,仅存赵人毛苌所传一家。《毛诗序》即他对《诗经》各篇所作序文的总称。

毛诗序 - 可可诗词网

毛诗序

秦焚书之后,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已失传,仅存毛亨、毛苌一家。毛氏所传的《诗经》,各篇均有小序,文字很短。但在首篇《关雎》一诗的下面,有一长段论诗的文字,称为“诗大序”。“小序”“大序”合称《毛诗序》。

《毛诗序》作者根据孔门弟子的分类,总结了先秦以来诗歌创作的经验,进一步发展了“诗言志”说,提出了诗的“六义”说,对诗歌的性质、特点和社会作用,以及体裁、表现手法等,作了比较完整的阐述。


《毛诗》序 赏析和解读 - 序跋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毛诗》序

《关雎》, 后妃之德也, 风之始也, 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 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 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 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 礼义废, 政教失, 国异政, 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 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 民之性也;止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 系一人之本, 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 形四方之风, 谓之雅。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小大, 故有小雅焉, 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成其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21)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 《驺虞》(22)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命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23),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卷一)

注释 ①《毛诗序》——《诗经》传至汉代有四家:鲁(申培所传)、齐(辕固所传)、韩(韩婴所传)三家都立为学官,是今文学派;毛诗为赵人毛苌所传.是古文学派。四家诗原都有序,惟《毛诗序》独存。《经典释文》引旧说:“起此至‘用之邦国焉’, 名《关雎序》,谓之小序;自‘风,风也’讫末,名为大序。’”毛诗序作者至今没有定论,暂依范晔《后汉书·儒林传》定为卫宏所作。②《关雎》——《诗·国风·周南》首篇篇名。③后妃——天子之妻。④风之始也——风指《诗经》的十五国风,指《关雎》是十五国风的第一篇。⑤风(feng)——教化。⑥乡人——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让乡大夫教化百姓。⑦动——感动。⑧化——感化。⑨志之所之也——志,志意、怀抱。第一个“之”为连词,第二个“之”为动词, 往, 到。⑩形——表现。⑾“言之不足”二句——发言之后意犹未尽,以叹息来延续它。嗟叹仍嫌未尽,就要引声长歌。永, 长。⑿文——歌曲。⒀“治世”句——治世,太平时代。和,和顺。(14)乖——乖戾、背离。⒂哀以思——哀伤并思慕太平之世。⒃谲谏——用隐约的言词劝谏。⒄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政教纲纪大坏。清代马瑞辰认为正变是根据政教得失来划分的。⒅国史——王室史官。⒆泽——恩惠。⒇四始——郑玄认为,风、大小雅、颂是“王道兴衰之所由”。陈奂认为,风、大小雅、颂都以文王诗为开始。诗之至也,诗理至极,尽于此。(21)《麟趾》——《诗·周南》最后一篇。(22)《鹊巢》、《驺虞》——前者为《诗·召南》首篇,后者为末篇。(23)《周南》、《召南》——南是商代诸侯国名,后封为周公和召公的采邑,以陕原(今河南西部陕县西南)为乡界。这两个地方的诗被收进《周南》、《召南》,当地民歌结合南国器乐奏出的乐调就是《周南》、《召南》的特征。

赏析 《毛诗序》是汉代学者对先秦诗歌创作的理论概括,可以看作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在有的论述里,诗序和原诗比较脱节, 比如首篇《关雎》本来是描写男女恋情的,却被序作者说成歌颂“后妃之德”,显然和原诗有很大距离,但并不影响诗序本身的理论价值。它首先阐明了诗歌的特征和诗、乐、舞的关系。早在《尚书》和《左传》中就有了“诗言志”的观点,它是儒家诗歌理论的基本纲领。诗序继承了这种观点,以“诗者,志之所之也”加以发挥,融入了“情”的因素,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是对先秦诗歌创作经验的又一总结。如屈原根据自己的创作体会提出“发愤以抒情”,荀子在《乐论》中也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志”是符合理性的思想志向,属于社会伦理范畴,而“情”是抒发个性的要求,将个体人性的抒情作为一种标准提到理论高度,是对先秦“百家争鸣”时张扬个体人性的继承,而且对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是非常适合的。对于诗歌的艺术特征也有所认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肯定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关系。

如果说诗可以言志抒情还注重个体,那么“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就是强调诗的社会作用。诗序强调“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对社会生活起到调和美化的作用, 由这条道路就可以达到儒家理想中的“大道”。诗歌关注社会生活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可以“美盛德之形容”,也可以“以风刺上”,既可以赞扬歌颂, 也可以揭露讽刺,指出了诗歌与社会生活及政治的关系。

其次,关于诗歌的分类和艺术手法的探索,提出“六义”说。朱熹认为,风、雅、颂是三经, 是作诗的骨子, 赋、比、兴是里面横串的,是三纬。风指产生于各诸侯国的地方诗歌;雅是产生于周朝王都附近的诗歌;颂是祭祀时赞美祖先的诗歌。对三百零五篇诗作这样的分类大体是正确的。对赋、比、兴没有进行深入论述。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是对诗歌创作手法和创作规律的总结,表明诗歌是通过具体物象表现生活、抒发情志的。要求诗人熟悉生活、观察细致,语言要含蓄、凝炼,启人思维。

《毛诗序》过分强调以诗刺上要“发乎情,止乎礼义”,指出统治者的错误必须委婉,用引导的办法帮助他们澄清认识,安抚人民的反抗情绪,消除敌对意识。过分注重“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虽然可以提高审美效能,却阻碍了其他风格的发展,形成了硬性规定的艺术模式,排斥了炽烈感情的倾诉,也对创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毛诗序》

见 “ 《诗序》”。

毛诗序

毛诗序

汉代毛诗派为传授《诗经》而写的诗学通论 (大序) 和每一首诗的题解 (小序) 的总称。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解释的《诗经》,后来三家失传,仅存毛诗。其作者众说纷纭,迄今无定论。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出自汉人之手,但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著,也是先秦到汉代的儒家诗论的总结。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明确地揭示了诗的言志和抒情二者结合的本质特征,阐明了诗歌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相互关系。它指出“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说明诗歌和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辩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品,政治情况往往会在诗歌的内容上反映出来。强调诗歌“美刺”、“讽谏”的社会功能。
在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方法方面,《毛诗序》提出“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初步概括和说明了风、雅、颂三种诗体的性质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特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观点,认为“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发乎情,止乎礼义。”这种符合封建统治者根本利益的观点,是 《毛诗序》的根本文学观,在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发生着长远而重大的影响,广泛地指导着人们的创作和批评。

☚ ·文论专著·   法言 ☛
毛诗序

401 毛诗序

又称《诗大序》。原为《诗毛氏传》中“国风”首篇《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是先秦至汉代儒家诗论的总结,也是我国第一篇诗论专著。其作者目前尚无定论。或谓孔子弟子子夏,或谓非出一人之手,其说不一。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后来三家亡佚而独存《毛诗》,即今所见之《诗经》。《毛诗》各篇均有小序,文字皆较短少,唯首篇《关雎》小序之下,有一段较长文字。较详细地论述了诗的性质、作用、体裁、手法等,被称之为“大序”。《大序》较明确地阐明了诗歌的抒情言志的艺术特征,论述了诗与音乐、舞蹈的关系;进一步指出了诗歌与政治道德、风俗等之间的关系,并强调诗歌“美刺”、“讽谏”的社会功能,主张诗歌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同时,又将《诗经》的分类和表现手法归纳为“六义”说: “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诗大序》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成为诗和创作和批评的原则,其中某些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 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典论·论文 ☛

毛诗序

《国风》首篇《关雎》题下的一篇序。其作者众说不一。论述了诗歌的审美属性、社会作用、一般审美特征和分类(风、雅、颂)等。书中将志与情结合起来,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角度揭示出诗的美学特征。认为诗是人的内在情感借助语言形式的外在表现,诗有“感天地,泣鬼神”的道德感召力量。诗应有和谐的音乐美,要使其内容委婉含蓄,不能超出礼义的范围。是汉代儒家第一篇较完整和系统的诗论。

毛诗序

毛诗序

书名。东汉文学家卫宏著。宏,东海(今郯城西南)人。少嗜好文学,先从九江谢曼卿学《毛诗》,后又随大司空杜林学《古文尚书》。宏则在学习、精研的基础上,写成《毛诗序》,另有著述《古文尚书训旨》及赋、颂、诔7篇。又集《西京杂事》,作《汉旧仪》4篇,今尚有辑本存世。

☚ 毛苌   毛诗传笺 ☛
000010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