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毛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毛茛
毛茛  máojiàn

亦稱“毛建草”、“水茛”、“毛堇”、“天灸”、“自灸”、“猴蒜”。毛茛科,多年生草本。基生葉有長柄,葉片三深裂,兩側又兩裂,莖上葉幾無柄,葉片三深裂。初夏開黄花。瘦果相聚,呈小頭狀。莖、葉可殺蛆蟲和孑孓。產於我國各地。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毛茛》:“〔釋名〕毛建草、水茛、毛堇、天灸、自灸、猴蒜。時珍曰……俗名毛堇,似水堇而有毛也。”

毛茛

毛茛【同义】总目录


毛茛猴蒜

毛茛

药名。出《本草拾遗》。又名毛建草、老虎脚迹草、野芹菜、起泡草。为毛茛科植物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 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辛,温,有毒。退黄,截疟,平喘,止痛,消肿。用鲜品捣烂外敷,可治以下各症:黄疸,敷列缺或内关穴;疟疾,敷大椎或内关穴(发作前3~6小时用);哮喘,敷大椎或肺俞穴;风湿关节痛,敷疼痛关节附近穴位;鹤膝风,敷膝眼穴。敷治后局部皮肤有灼热感或起泡时即应除去,用消毒纱布覆盖。本品含毛茛苷,水解得原白头翁素。对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白色念珠菌都有抑制作用。接触皮肤有强烈刺激性,内服则可引起剧烈胃肠炎。对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和回肠收缩有对抗作用。

毛茛japanese buttercup

Ranunculus japonicusThunb.,毛茛科,毛茛属。多年生有毒草本。生于溪沟或水田边,广布华南至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也产。根状茎极短。茎与叶柄被柔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有长叶柄,叶片掌状3深裂,基部心形,中裂片宽菱形或倒卵形,侧裂片2浅裂;茎上部的叶无叶柄,3裂或不裂。花葶有花数朵,两性花;萼片5枚,黄绿色;花瓣黄色,5枚,基部有蜜槽;雄蕊与心皮多数,离生。花托圆锥形。聚合瘦果球形。为常见杂草。全草为外用药,治疟疾、黄疸。鲜草沤田对防治稻螟及蚜虫有一定效果。

毛茛

毛茛

多年生草本。根茎短缩,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基生叶多数,叶片圆心形或轮廓五角形。聚伞花序通常有3—5花,疏散。花果期6—8月。产乌鲁木齐等地。全草含原白头翁素,有毒。药用能利湿消肿、止痛及治疮癣。

毛茛máo gèn

《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毛茛(8)。药名。
【基原】为毛茛科植物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的全草及根。
【别名】水茛、毛建(《肘后方》),毛建草、猴蒜(《本草拾遗》),天灸(《梦溪笔谈》),毛堇、自灸(《本草纲目》),鹤膝草、瞌睡草、老虎草、犬脚迹、老虎脚迹草、火筒青(《中国药植志》),野芹菜(《福建民间草药》),辣子草、辣辣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毛芹菜、老虎须(《江西民间草药》),千里光、老鼠脚底板、烂肺草(《中国药植图鉴》),三脚虎、水芹菜《泉州本草》)。
【性味】《本草拾遗》:“味辛,温,有毒。”
【功用主治】治疟疾,黄疸,偏头痛,胃痛,风湿关节痛,鹤膝风,痈肿,恶疮,疥癣,牙痛,火眼。
❶《本草拾遗》:“主恶疮痈肿疼痛未溃,捣叶敷之,不得入疮,令人肉烂。主疟,令病者取一握微碎,缚臂上。子和姜捣涂腹,破冷气。”
❷《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外用治癣癞。”
❸《江西民间草药》:“治偏头痛,眼生翳膜,黄疸,鹤膝风。”
❹《本草推陈》:“外用为皮肤刺激药。治瘰疬,关节炎,关节结核,骨结核,支气管喘息,及一切阴疽肿毒未溃者。”
❺《重庆草药》:“治鱼口及蛇咬伤。”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毛茛máoɡèn

中药名。出《本草拾遗》。别名野芹菜、起泡草、老虎脚爪草。为毛茛科植物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 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辛, 温, 有毒。退黄, 截疟, 平喘。治黄疸, 捣烂敷于列缺或内关穴; 治疟疾, 敷于大椎或内关穴(发作前3 ~ 6 小时用); 治哮喘, 敷于大椎或肺俞穴; 治风湿关节痛, 敷于痛处附近穴位。均用鲜品。敷后如有灼热感或起泡, 即应除去, 起泡处敷消毒纱布。一般不作内服。本品含原白头翁素, 对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白色念珠菌都有抑制作用。有强烈刺激作用, 接触皮肤可引起炎症和水泡, 内服可引起剧烈胃肠炎。并可对抗组织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和回肠收缩。

毛茛

毛茛

毛茛,又名野芹菜、老虎脚板、自灸草、辣子草、起泡草。始载于《本草拾遗》。为毛茛科植物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的全草。我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
本品味辛,性温。有毒。功能截疟,退黄,定喘,止痛,消翳。主治疟疾、黄疸、哮喘、偏头痛、胃痛、风湿痹痛、鹤膝风、牙痛、瘰疬及目生翳膜等证。临床应用,一般多以鲜全草或根捣烂外敷局部或穴位,引赤发泡。如《本草拾遗》云: “主疟,令病者取一握,微碎,缚臂上,勿令近肉,即便成疮。”现代治疗疟疾,于疟发前3~6小时敷大椎或内关穴; 哮喘敷大椎或肺俞穴;黄疸、目生翳膜敷寸口或内关穴。偏头痛,敷臂上,夜即起泡,针刺出黄水。余如胃痛敷胃俞、肾俞穴; 鹤膝风敷膝眼穴;牙痛敷经渠穴或以鲜全草捣汁点擦痛牙; 风湿痹痛,敷于疼痛关节的附近穴位等。其中目生翳膜与牙痛等病,有左病敷右手,右病敷左手,左右俱病敷两手的传统习惯。毛茛虽以引赤发泡外用为多,罕有内服者,但现在临床报道,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肝炎,亦有用毛茛干品6~9g配红枣6枚煎服; 治疗慢性血吸虫病,有将本品制成片剂吞服者,但这些内服方法,须在医师指导下用药。然而本品辛温有毒,内服往往会出现头昏、头痛、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纳差、全身乏力等副作用,因此用于内服必须谨慎。外用毛茛发泡,敷后当感觉皮肤灼热疼痛时,应即除去; 局部发红,继则出现水泡。水泡大者宜用消毒针具刺破流水,外涂以龙胆紫,盖以消毒纱布,防止引起感染化脓。
实验研究: 毛茛全草含毛茛甙,水解后产生原白头翁素,再聚合为白头翁素。
毛茛含有强烈挥发性刺激成分,与皮肤接触可引起炎症及水泡,内服可引起剧烈胃肠炎和中毒症状,但很少引起死亡,因其辛辣味十分强烈,一般不致吃得很多。发生刺激作用的成分是原白头翁素,聚合后的白头翁素无刺激作用。原白头翁素在豚鼠离体器官(支气管、回肠)及整体试验中,均有抗组织胺作用。浸剂或煎剂在体外有抑菌作用。

☚ 火秧竻   石龙芮 ☛

毛茛

毛茛

蒙古名浩勒图松—其其格、杰萨。为毛茛科植物毛茛(Ranunculus jopnicus Thunb)的带根全草入药,夏、秋季采集,切段,晒干。
本品味辛,性热、轻、燥、涩、锐;有毒。功能破痞,调火,防腐,祛黄水,消肿,杀虫。主治胃痛,食积,虫痞,肝痞,黄水病,风湿性关节痛,痈肿,水肿,疟疾等。用于
❶胃痛,积聚不消,痞病:与鵰粪炭、万年灰、草药三热炭、火硝等配伍制成六味沙塔莫勒散用。
❷咽喉肿痛:与草乌叶,黑云香等配伍,制成十一味草乌芽丸用。
❸麻风病:配制吉勒哲二十七味散用。

☚ 大瓣铁线莲   石龙芮 ☛
0002241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