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毕希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毕希纳1813—1837Georg Buchner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现实主义作家和戏剧家。生于达姆施塔特的医生家庭。先在斯特拉斯堡学医,后去格森学习历史与哲学。在法国革命思想的影响下,1834年组织有农民、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参加的秘密组织“人权协会”,印发革命传单《黑森快报》,号召农民以暴力推翻封建统治。1836年流亡瑞士。同年在苏黎世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次年病逝。一生写有作品五部。革命历史剧《丹东之死》,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罗伯斯比尔和丹东两派之间的冲击为背景,肯定罗伯斯比尔的革命坚定性,谴责丹东放弃革命的行为,同时又认为罗伯斯比尔的政策并不能解决广大人民的生活问题,表达了作者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此外还有小说《棱茨》、讽刺喜剧《雷昂采与雷娜》、社会命运悲剧《沃伊采克》等。 毕希纳 毕希纳1813—1837Buchner德国作家、戏剧家。出生于戈德劳一个医生家庭。他在大学时学习医学,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1834年在家乡和秘密反对派建立联系,并成立地下革命组织“人权协会”,吸收大学生和劳动者参加。他撰写政论性小册子《黑森信使》,在文学上第一次运用统计学为武器,揭露专制王国,反对封建剥削,号召被剥削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起来革命:“对茅屋——和平!对宫殿——战争!”由于有人告密,他被迫流亡,写下了历史剧《丹东之死》。这个剧以罗伯斯庇尔和丹东的冲突作为戏剧的中心,革命胜利后,前者成为红色恐怖分子,后者成为新贵族,毕希纳对两者都采取了批判态度,指出必须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即面包问题。他后来的重要作品有中篇小说《伦茨》和社会剧《沃伊采克》,后者把贫富对立作为剧本的主要内容,从这点出发揭示犯罪的社会原因。这也是一出人性受到摧残的悲剧,作者对小人物沃伊采克寄予了深厚的同情。毕希纳创作时间很短,但他的作品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来的自然主义、表现主义产生影响。 ☚ 海涅 施托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