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丸 iu2huang2wan2(名)本中成药名。牛,谐“牛脾气”的“牛”。~,指非常固执的人:他是个~,硬是听不进别个的话。 牛黄丸一0802名比喻固执、执拗的人。西南官话。四川成都〖 〗。他是个~,硬是听不进别个的话。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成藥部 > 丸 > 牛黄丸 牛黄丸 niúhuángwán 丸藥。以牛黄爲主藥製成,故稱。由全蝎、朱砂、膽南星等組成。主治小兒高熱驚風,牙關緊閉,煩燥不安。宋代名“牛黄圓”,故後稱“牛黄鎮驚丸”。歷代組方各有加减,功效大同小異。參閲明·王大綸《嬰童類萃·牛黄丸》。 牛黄丸❶《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方。 ❶牛黄、炒蝉蜕各一分,大黄、黄芩、龙齿各半两。为末,炼蜜为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金、银、薄荷煎汤送下。功能清热化痰,息风止痉。治小儿惊热,发歇不定。 ❷牛黄、天竺黄、犀角、胡黄连各半两,川芎、人参、茯苓、丁香、钩藤、龙齿各一分,麝香一钱,冰片半钱。为末,蜜和丸,绿豆大,每服三丸,米饮送下。治小儿慢惊风,发歇不定。 ❷《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雄黄、天竺黄各二钱,牵牛子末一钱。为末,面糊为丸,粟米大,每服三至五丸,食后薄荷煎汤送下。治小儿疳积。 ❸《婴童百问》卷二方。胆南星、全蝎、蝉蜕各二钱半,防风、生白附子、天麻、炒僵蚕各一钱半,麝香半钱。为末,用枣肉加水银半钱为丸,绿豆大,每服二丸,荆芥、生姜煎汤送下。治风痫迷闷,搐掣涎潮。 ❹《婴童百问》卷四方。牛黄、白附子、肉桂、全蝎、川芎、石膏各二钱半,白芷、藿香各半两、朱砂、麝香各少许。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临卧薄荷煎汤送下。治肝受惊风,眼目疼痛。 ❺《审视瑶函》卷四方。牛黄、珍珠、天竺黄、琥珀、青黛、僵蚕、炮白附子、地龙各等分,麝香少许,金箔、苏合油、青油各适量。前九味各另研为极细末,后合一处,用甘草梢煎汁为全量三分之二,苏合油、香油为三分之一,兑匀,共和为丸,金箔为衣,薄荷煎汤化下。治小儿双目睛通(即斗视)。 ❻《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一方。黑牵牛子、白牵牛子各七钱半,胆南星、枳实(麸炒)、姜半夏各五钱,皂角(去皮弦)二钱,大黄一两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五分,生姜煎汤送下。治小儿痰盛急惊风。 牛黄丸 《圣惠方》卷十一【组方药物】 牛黄15克(细研) 龙脑7.5克(细研) 天竺黄15克(细研) 犀角屑 羚羊角屑 朱砂(细研,水飞过) 黄芩 川升麻各30克 甘草7.5克(炙微赤,锉) 防风15克(去芦头) 麝香3克(细研) 真珠15克(细研) 【制剂用法】 上药12味,捣罗为末,入前研了药,更研令匀,以炼蜜和捣2、3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以温水嚼下,不计时候。 【主要功效】 清热熄风,化痰开窍。 【适应病证】 阳毒伤寒,心胸烦闷,恍惚如狂,结热不散。
牛黄丸 《圣惠方》卷十九【组方药物】 牛黄(细研) 麝香(细研)各7.5克 朱砂22.5克(细研,水飞过) 龙脑7.5克(细研) 白僵蚕(微炒) 鹿角胶(捣碎,炒令黄燥)各15克 白花蛇60克(酒浸,炙令黄,去皮、骨) 白附子(炮裂) 天麻 白蒺藜(微炒,去刺) 赤茯苓 白芷 羌活 独活 蔓荆子 麻黄(去根、节) 汉防己 木香 槟榔 藁本 防风(去芦头) 干蝎(微炒) 当归(锉,微炒)各30克 【制剂用法】 上药22味,捣罗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和捣2、3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热酒研下,不计时候。 【适应病证】 风痉,身体强直,牙关紧急,心神昏昧。
牛黄丸 《圣惠方》卷八十三【组方药物】 牛黄3克(细研) 朱砂15克(细研,水飞过) 犀角屑 天竺黄(细研) 白附子(炮裂) 茯神 黄连(去须,微炒) 羚羊角屑 防风(去芦、头) 玄参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 甘菊花人参 黄芪(锉) 甘草(炙微赤,锉) 黄芩各7.5克 【制剂用法】 上药16味,共为细末,都研令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淡叶汤研下5丸,1日3~4次。 【适应病证】 小儿惊悸壮热,黄瘦发坚。
牛黄丸 《圣惠方》卷八十五【组方药物】 牛黄(细研) 水银(用黑铅7.5克同结为砂子,细研) 朱砂(细研) 犀角屑各7.5克 麝香4克(细研) 蝎梢(微炒) 天浆子 天南星(炮裂)各7.5克 【制剂用法】 上药8味,捣罗为末,以糯米饭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薄荷汤化破3丸服之。 【适应病证】 小儿胎风,手足搐搦,遍身壮热。 牛黄丸niúhuánɡwán《医宗金鉴》方。 ❶黑牵牛、白牵牛各七钱五分, 胆南星、枳实、姜半夏各五钱, 牙皂二钱, 大黄一两五钱。蜜丸, 每服五分至一钱, 姜汤送服。治痰盛而致的急惊风。 ❷牛黄、珍珠、天竺黄、青黛、地龙、炮白附子、琥珀、僵蚕各三钱, 麝香少许, 苏合油、香油各五钱。为末, 甘草煮汁, 苏合油、香油和药为丸, 黄豆大, 金箔为衣(现多不用), 每服一丸,薄荷煎汤送服。治小儿通睛, 瞻视偏斜, 看东反西, 视左反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