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比色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比色法colorimetry利用光线分别通过有色的标准溶液和被测物质溶液,根据透射亮度的不同,以测定被测物质含量的光学分析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比色法应用很广泛,可用于测定多种元素、有机化合物及某些气体等,在农药分析中是一种重要的定量手段。 将透光度T的倒数取常用对数的量称为吸光度(A),即: 在比色分析中,当入射光亮度一定时,液层厚度保持不变,则测得的吸光度A与溶液的浓度c成直线关系。在实际应用时,首先选择被测物质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在最大吸收波长时进行比色,灵敏度最高,然后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显色,分别测定它们的吸光度,将测得的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作图,得到一条直线,称为标准曲线。测定未知试样时,应在与绘制标准曲线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显色,测定其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试样的浓度。 仪器 最早应用目视比色法,由于用肉眼观察颜色的深浅误差较大,以后改用光电比色计进行测定,光电比色法是利用光电池或光电管测量透过有色溶液后的光亮度,测定时需要放置滤光片,误差较大。目前多采用具有分光系统(单色器)及检测器的分光光度计,使测定结果准确、省时,选择性好。 应用 农药的比色测定有三种类型: ❶农药有效成分本身带有颜色,可以直接进行比色。如敌磺钠原药为黄棕色,在波长435纳米处有最大吸收峰,但这种类型的农药较少; ❷经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有色化合物。如对硫磷,经碱解后形成对硝基酚而呈黄色,可在420~480纳米波长范围内测量吸光度。 ❸引入显色基团生成有色化合物。如农药经醇、碱水解产生酚类或芳胺,可与偶氮试剂进行偶合形成有色化合物。例如氨基甲酸酯的甲萘威等,经碱解后生成α-萘酚与对硝基苯偶氮硼氟酸甲醇溶液反应,形成黄色可以在590纳米处测定吸光度。 比色法colorimetry指比较溶液颜色深度以测定所含有色物质浓度的方法。分为目视比色法和光电比色法。若物质本身为无色,可在适当条件下与某些试剂作用生成有色物质,再用比色法测定。 比色法colorimetric method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