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在骨内形成充满浆液的囊性病变。病灶呈椭圆形,单房,囊腔内含有澄清的棕黄色液体,有时呈血性。好发于4~20岁。多位于长管骨干骺端。一般少有症状,少数局部有轻微疼痛及压痛。多数病人因发生病理骨折始被发现。X线表现为椭圆形、膨胀性透明阴影,周围有骨质致密反应。行囊肿刮除植骨术可以治愈。
孤立性骨囊肿
孤立性骨囊肿是在骨内形成充满浆液的囊性病变,好发于儿童,肱骨和股骨近侧干骺端多见,时常无症状而以病理骨折出现。骨囊肿是生长缓慢的破坏性骨病。病因尚不明确,有各种不同学说:有人认为骨骺板损伤后,软骨内成骨障碍而形成囊样病灶。或干骺端出血后,形成局限性血肿,骨髓腔内血液逐渐被吸收而形成囊腔。也有人宣称是局部骨营养不良疾病。
病灶为单房性囊肿,呈椭圆形。囊腔内含有澄清棕黄色液体,有时呈血性。囊壁为一层光滑的薄膜。囊壁以外的骨皮质显著变薄,有的如蛋壳。显微镜下见囊壁薄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主要是纤维细胞。常有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着。多核巨细胞可成堆出现,或弥散于囊膜内。有时夹杂一些骨样组织或骨小梁。
本病临床较常见。发病年龄多数在4~2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病变好发于长骨干骺端,位于肱骨及股骨上端者占75%,其次为胫骨和腓骨,偶可发生于肋骨,盆骨等处。
一般很少有症状。个别病例在病变部位有轻微疼痛及压痛。如果病变在表浅部位,检查时局部可扪及一骨性肿块。多数病例因轻微外伤而发生病理性骨折后才来就诊。临床表现随着起病时病人年龄而有不同,可分为活跃期和潜伏期。病人年龄在10岁以下者都属活跃期,病灶紧贴骨骺板,具有进展趋向;10岁以上者都属潜伏期,病灶位于骨干部,很少进展趋向。分期与预后有关。活跃期病人手术后病灶复发率明显增高。本病很少自然愈合,但如发生骨折,则自愈的可能性递增至15%左右。
X线检查病灶呈一椭圆形膨胀性透明阴影。周围常有骨质致密反应。骨皮质扩张变薄,保持完整,常不显骨膜反应。有时由于骨壁形成凹凸不平的骨嵴,使阴影呈泡沫样。病灶初起时,位于长骨干骺端,随着骨胳的发育,可逐渐向骨干移位。
临床有时须同骨巨细胞瘤,纤维异样增殖症,软骨瘤,动脉瘤样骨囊肿,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嗜酸性肉芽肿鉴别。
以手术治疗为主,应将囊膜彻底刮除,并作碎片植骨。如果已发生骨折,因病灶可能自愈,一般不必急于手术。如骨折愈合,病灶继续存在,可进行手术。近年来,鉴于术后复发率很高,尤其是在活跃期施行手术者要占40~50%,因此
❶主张尽量延缓手术,待潜伏期进行;植骨应紧密; 压瘪部分骨壁缩小囊腔有利于病灶愈合。
❷对复发病例可考虑扩大手术范围,将病灶骨壁圆周1/2~2/3切除,保留骨膜,缺损处用大块植骨处理。尤以肱骨病灶以上述处理较为妥当。放射治疗对本病无效,且有影响骨胳发育及后期并发肉瘤可能,不宜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