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残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残花 昨日看花花满枝, 今朝烂熳点清池。 首二句以“昨日”“今朝”对举,写花开花谢之快。“昨日”是“看花花满枝”,“今朝”是“烂熳点清池”。“烂熳点清池”,也即散落并点缀着水池。“烂熳”,即烂漫,散乱。“无情莫抱”即“莫抱无情”的倒文,即不要怨恨东风无情,把刚刚盛开的鲜花吹得烂漫点池,因为当花产生盛开之意的时候也就是它零落的时候。“作意”,起意。“谢”,凋零。 此诗的“作意”二字用得极妙。因为诗歌不讲花开即是花落时,而是说花打算开时即是花落之时,这比说花开之日即是花落之时更强调了花谢之必然。这首《残花》诗,从花之凋零讲出了发生与消亡之间的关系。事物有发生,也就有消亡,有生必有灭,花是如此,世间万事万物亦莫不如此! 残花韦庄
这首七言绝句写留恋残花、珍惜时光的心情,写得极为恳挚。 诗以“江头沉醉泥斜晖”这一沉重而又幻觉重重的句子领起。“江头”,江边。这里,面对悠悠逝水、漾漾远天,是一个易生感慨的地方。“沉醉”二字是全诗关键。首先,沉醉或为感时伤事,或为惜春叹逝,必有缘由。诗一起,抒情主体即已沉醉,这就垫高了诗的抒情起点。其次,此诗所述俱是醉中情态,醉中感受,迷离惝恍,缥渺不定。这种醉意又给此诗染上了一层意味深长的朦胧色彩。“泥”,软求,软缠。是唐人口语。“泥斜晖”。醉人眼中,夕阳如人,美丽非常,亲切可爱,却要倏然弃我而去,怎能不好语挽留?一个“泥”字,是颇富联想的,恐怕还包含着很多醉态,诸如:呼唤、追逐、抱持、牵曳等等。然而,心中的夕阳毕竟是虚幻的,自然界的夕阳毕竟是不具有灵性的,尽管醉人痴情软缠,而夕阳却只能留给他一天黄昏,难以为之稍驻片刻。这一层意蕴不言自明,因而,诗的脚步在此轻轻跃过。急速地跨进了“却向花前恸哭归”的诗情骤雨之中。“却”,转而。“恸哭”,非常悲痛地哭。无可奈何的诗人转而将一腔情愫倾注于花前。这一次却更为伤心。不仅不见回报,反而落得失态痛哭。何以如此?诗题已昭示了原因:残花。诗人在暮色苍茫,为人所弃的心境下,突然发现,寄予厚望的竟是凋零殆尽,难以自保的残花。自己不仅不能从中得到丝毫宽慰,反而徒增伤感。饮酒临江不能遗愁,夕阳,残花又深拂人意,不禁痛哭失声。看来,此情此景,也只能自我发泄,然后,无奈而归。“归”就是收敛、蜷缩;是回归生活旧轨的蜷缩,是知觉与胸怀的收敛。这往往会是含泪醮血的! 诗至此,已相当富有戏剧性,相当激荡人心,似乎难以为继。但诗人妙手一转,又辟蹊径,将我们携往另一新境。“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诗人已悲不自胜,准备“收视反听”,而无意中偶然发现;天上冉冉飘逝的“碧云”与地上不引人注目的芳草之间,原来,竟有着神秘的交流。它们在沉静之中依依惜别,惆怅着宜人春天的匆匆离去。这种交流是那样蕴藉温婉,幽怨而又生机勃勃,自然浑朴而又自有妙谛与睿智。对此,诗人顿生感悟。于是,心扉微启,向在幽暗处低徊的生命意识,漏泄了天光。 残花崔涂
春去秋来,花开须落,年年如此,很少有人会对此大惊小怪,甚至会悲切哀伤,为残花败朵大唱挽歌,然而在唐末诸诗人中,诸如叹花、残花、惜花甚至哭花的篇什为数的确不少。一些诗话专家们说,这些读书人政治嗅觉极其敏锐,他们预感到了唐王朝已经大厦将倾,日薄西山了,又噤口不好明说,于是借助于描写春去花落的凄凉景象,来抒发他们内心的悲哀与孤寞。这种分析其实并非完全牵强附会,读了崔涂这首诗之后,我们也确实从中感受到唐王朝濒临倾灭的种种先兆,预见到唐王朝灭亡后的凄惨情景。 “迟迟傍晓阴,昨夜色犹深。”诗入体物入微,仅仅从花在今早和昨晚一夜之间发生的颜色变异,就预感到花将残落的末日已经来到。诗人拂晓起来,突然发现花色如此黯淡无光,而昨天傍晚看花时,颜色还依然浓深。句子中“晓”与“夜”、“阴”与“深”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花色变化之迅速,出乎人的意外,也暗含着诗人对花的命运的无微不至的关注。 “毕竟终须落,堪悲古与今。”诗人从花色的微妙变化预感到春去秋来的时令变化和花儿终须凋零萎谢的结局,联想到古往今来草木的枯荣,人生的沉浮,社会的兴衰,未免悲愁伤感,怆然泪下。这两句诗是在前两句描写基础上的议论,诗人叹花落,悲古今,表现了对花落春去的痛惜和无可奈何,读来十分感人。 “明年何处见,尽日独伤心。”诗人的联想一下子跨越一个年头。今年的落花残局已无可挽回,那么明年我们还能否相见?在哪里相见?这一反诘语句更加深了全诗悲凉的气氛。因为这个问题谁都无法准确答复,诗人自己也不得而知,因而在这一年之间,只能天天盼望,夜夜思念,独自一人伤心落泪。这两句诗是在前四句描写、议论基础上的抒情,它直接披露了诗人对花的诚挚的爱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增无减。 诗至尾联,诗人的想象能力仍在尽情驰骋。“蜂蝶无情极,残香更不寻。”诗人联想到花残之后,往日在花丛中吸蜜吮蕊、翩翩飞舞的狂蜂醉蝶,一旦花落蕊残,它们便作鸟兽散,各奔他乡而去,多么无情之极! 当然,那曾经招惹蜂蝶的馨香也必然会消逝殆尽,无处可寻。诗读至此,不禁令人想起唐王朝大厦将倾之际,君臣将相分崩离析,四处逃散,各奔性命,树倒猢狲散的惨败局势。因此,我们不妨把这首诗看作是崔涂唱给处于穷途末路之际的唐家王朝的一首挽歌词。也正是由于崔涂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预感到唐室必将灭亡,所以,当昭宗天复四年(904年),他终生为之奔走追求的功名已就,高中进士之后,便悄然离开长安,远遁官场,不知其所终了。三年后,曾经强盛一时的李唐王朝就在众叛亲离中灭亡了。 这首诗在写法上也非同一般咏花诗。诗人直接描写花的只有前两句,而且也只写到了花色的微妙变化,其余三联诗句,完全凭借诗人的丰富想象和联想能力,用抒情议论手法,去抒发花落之后诗人的感慨,去探询明年将于何处开放,去揣度花残蕊落之后的破落衰败的结局。全诗中心实出,层次分明,句句紧逼,而又始终贯穿着诗人怜花、惜花的一片痴情自有它独具艺术的感染力。 残花胡宿
从这首诗来看,作者可能与某个女子恋爱过,但由于受到阻挠而别离。但作者时刻都在怀念她,面对窗外残花飘零的景象,勾起了自己无限的情思与哀愁。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残花凋零的景象,“雨压残红一夜凋,晓来帘外正飘摇”,作者清晨起来,看到了满目狼藉的景象,无情的夜雨摧落了残留枝上的花朵,使得它们一夜之间都凋谢了,珠帘外,花片正四处飘摇,一个“压”字化景语为情语,表现了夜雨的残酷无情及作者对夜雨的痛恨,对残花的痛惜。“飘摇”形象地绘出了花片随风飘散的图景,也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心境,作者为四散漂泊、无所归依的残花感到婉惜。 接着,作者从落花写到花枝,“数枝翠叶空相对”。花儿飘零,景象凄凉,枝上的绿叶失去了花朵相伴,也倍感孤独,句中“数枝”与首句的“残红”相呼应,表明春天已尽,“空相对”有力地烘托了作者的孤独与寂寞,透露了他的无限怅惆和郁郁离情。面对眼前的景象,作者真想留住春光,让花朵重展姿容,再叶芳菲,但这只是枉然。“万片香魂不可招”是作者流连残花之情的直接表露,“不可招”表现了作者无力挽回残花命运的怅恨,以上几句描绘了一幅令人伤感的落花图,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在景物描写中,这里,既有对春天逝去的留恋,也有对残花的悼惜,更有与情人离别的哀痛。 诗的前半部分是情融于景,后半部分则是作者直接表明心迹。“长乐梦回春寂寂,武陵人去水迢迢”,是由前面对残花景象的描绘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作者回忆了他与情人往日的欢乐,但那些已不复存在,只能在梦中再现。这里化用了王涣《惆怅诗》的内容,将武陵渔人重新找寻桃花源仙境和传说中刘晨、阮肇再寻仙女而不得的故事捏合在一起.意在表现作者的绵绵情思。这些回忆使作者更感到春天是如此的寂寞,世事是如此的茫然,“愁将玉笛传遗恨”二句,将一个“愁”字,一个“恨”字集于一句,写尽了作者心中的凄凉、冷寂、满腹的怅惆和愁怨。但思念之情怎能平抑?一阵香风吹来,透过小窗,又勾起了心中的离愁别恨,一个“苦”字道出了作者心中的难言的苦楚、苦痛……表露了作者难熬的心境。 这首诗透过对残花的描写,细腻深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情人的无尽思念及哀感缠绵之情,诗中把物境、心境融为一体,读来真挚感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