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
地方性构造体系名称。1944年叶连俊、关士聪首先发现了该弧形构造,1951年李四光命名为“陇南系山字型”,1971年地质力学研究所正式建立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该山字型位于甘肃南部, 其前弧褶带展布在迭部——武都——徽县一带,弧顶在武都附近南凸, 褶带宽25~30千米,长近400千米。脊柱沿东径105°线附近断续出露,北起华家岭,南至礼县以西。马蹄形盾地分居脊柱两侧。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是在秦岭——昆仑纬向构造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字型构造, 其成生发展期应在晚古生代——中生代, 到晚白垩世末成熟定型。武都山字形的前弧弧顶位于武都附近,由一系列向南凸出的弧形断裂带和复式向斜组成,包括九塬寨——郭家沟断裂带、擂鼓山——马场复向斜、柳沟坝——路花沟断裂带、武都断裂带、杜家沟——陈家湾断裂带、舟曲——金厂——石峡断裂带; 前弧西翼和西翼反射弧由武都向西沿白龙江展布, 在迭部——尖尼间形成反射弧, 弧顶在尖尼附近,构造成分包括白龙江复背斜、白龙江断裂带、益哇——舟曲断裂带; 前弧东翼和东翼反射弧从武都向东北经平洛、成县、徽县直到陕西风县、发育一系列断裂和构造盆地,有柴柏山断裂带、石峡——江洛断裂带、平洛盆地及徽县——两当复向斜;脊柱由一些南北向的挤压带构成,在华家岭最为强烈;脊柱两侧盾地受改造和破坏,东侧为天礼盆地,西侧挽近时期整体抬升,只在宕昌、岷县等地有较为集中的第三纪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