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武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武举

指科举制度中的武科,亦为武举人之简称。邵长蘅《阎典史传》:“~黄略守东门,把总某守南门,陈明远守西门,应元自守北门。”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

举(贡举;试举) 闱(文闱;琐闱) 较文 场事 大比 奏名鹿鸣 锁院 科考 科试 科第 鱼龙阵
对科考的美称:荣科
科举时代为选拔武官而设的考试科目:武举 右科
 科举武科考试:武考 武试
秀才选拔考试:县试
府一级的考试:府试 府考
 科举时代唐宋州府举行的考试:解试
在省城举行的考试:里试 乡试 乡科 乡选 乡贡 乡闱 大比 大考
 春季举行的乡试:春试 春闱 春榜 春府 春选
 秋季举行的乡试:秋试 秋闱 秋榜 秋战
 清代省学政主持的考试:院试(院试考)
 乡试会试的第一场考试:头场
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京试 京闱
 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 会闱
 乡试、会试:桂林杏苑
皇帝在殿廷主持的考试:殿试 御试 廷试 廷对 辰选 选考
 皇帝亲自在殿廷考试取士:诏选
吏部对进士的考试:关试
对贵族子弟的考试:试胄
考试文章:试文
 考对仗:试对
考生或考官入场:入围
科考结束:撤棘
科举时代考场中的苦状:寸晷风檐 风檐寸晷 风檐刻烛

☚ 考试   应考 ☛

武举

即科举制度中之武科,详见“武科”条。另,武举人亦简称武举。

武举

❶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专为选拔军事人才而设置的科目。相对于文科而言,又称为“武科”。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应试者称武举人,于每年十月由州、府选送至京师,十一月于尚书省兵部进行考试,内容为长垛、骑射、步射、马枪、翘关(举重)、言语、材貌等。考试合格者,或送吏部参加铨选,或授予散官。德宗时曾一度停废,元和三年(808)复置。五代时,皆以军卒为将,故武举久废。宋承唐制。北宋天圣七年(1029)置,又称“右科”。皇祐元年(1049)罢,治平元年(1064)复置,迄宋末不改。三班使臣、诸色选人不曾犯赃及私罪情轻者,许于兵部投状应试;无官人由朝廷命官保举,亦可应试。考试分比试、解试、省试、殿试四级,一般先试弓马,再试策及《孙子》、《吴子》等兵书的墨义(熙宁后改为大义)。殿试合格者,分别赐武举及第、武举出身。其授官,北宋时,武艺和策皆优者授右班殿直,其余以次授三班奉直、三班借职、三班差使等。南宋时,武举之法渐与进士科相仿。其殿试第一人赐武举及第,授保义郎(即北宋的右班殿直);余并赐武举出身,授承节郎(即北宋的三班奉职)、承信郎(即北宋的三班借职)等。金代亦置,分府试、省试、程试三级。以射贴弓、远射、射鹿弓及《孙子》、《吴子》等书为考试内容。原分三等就试,后改为试中以三等为次。中选者授以武职。元废。明承唐宋旧制,于天顺八年(1464)设,武臣子弟于各直省应试。成化十四年(1478)定,武科乡、会试例,均仿文科。弘治六年(1493)定,武举六岁一行;十七年,改三年一试。崇祯四年(1631)始行武举殿试。清沿明末之制,乡、会、殿试均同文科之例。其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目亦与文科同,仅加“武”字以示区别。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参见“武解试”、“武童试”、“武乡试”、“武省试”、“武会试”、“武殿试”。
❷“武举人”之简称。

武举

武举

选举武官。《资治通鉴·唐纪·则天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胡三省注: “武举之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翘关、负重、射材之选。《唐六典》 曰: ‘武举以7等阅其人: 1曰射长垛,试射长垛30发不出第3院为第,入中院为上,入次院为次上,入外院为次。2曰骑射,发而并中为上,或中或不中为次上,总不中为次。3曰马枪,3板4板为上,2板为次上,1板及不中为次。4曰步射,射草人中者为次上,虽中而不法,虽法而不中者为次。5曰材貌,以身长6尺以上者为次上,以下为次。6曰言语,有神采堪统领者为次上,无者为次。7曰举重,谓翘关,率以5次上为第。皆试其高第以名闻。’”

☚ 五经课试法   武科 ☛
武举

武举

以选拔军事人才为目的的科举考试制度。相对于文科而言,亦称为“武科”。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应武举者,于每年十月由州府举选送至京师,十一月于尚书兵部进行考试。武举考试的内容有长垛、骑射、步射、马枪、翘关 (举重)、言语、材貌等。兵部考试合格者依其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待遇,或送吏部参加铨选,或授予散官。德宗时,曾一度停废;宪宗元和三年 (808年),又复置。宋承唐制,天圣七年(1029年) 置武举,又称 “右科”。皇祐元年 (1049年) 罢; 治平元年(1064年) 再置,迄宋末不改。三班使臣、诸色选人不曾犯赃及私罪情轻者,许于尚书兵部投状应试;无官人由朝廷命官保荐,也可应试。考试分比试、解试、省试、殿试四级,一般为先试弓马,再试策及《孙》、《吴》等兵书的墨义(熙宁后改为大义)。殿试合格者,分别赐“武举及第”、“武举出身”。其授官,北宋时期,武艺和策皆优者,授右班殿直;其余以次授三班奉职、三班借职、三班差使等。南宋时,武举之法渐与进士科相仿。其殿试第一人赐武举及第、授保义郎(即北宋的右班殿直),余并赐武举出身、授承节郎 (即三班奉职)、承信郎 (即三班借职)等。金朝武举分府试、省试、程试三级。以射贴弓、远射、射鹿弓、《孙》、《吴》书为考试课目。原分三等就试,后改为试中以三等为次。中选者授以武职。元废。明天顺八年(1464年)设武举,武臣子弟于各直省应试。成化十四年 (1478年) 规定,武科乡、会试例,均仿文举。弘治六年 (1493年) 规定,武举六岁一行; 十七年,改三年一试。崇祯四年(1631年),始行武举殿试。清沿明制。乡、会、殿试均同文举之例。其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目亦与文举同,仅加“武”字以示区别。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废。参见 “武解试”、“武乡试”、“武省试”、“武会试”、“武殿试”诸条。

☚ 宗子三科   童子举 ☛

武举

❶即“武科”。
❷武科举人的简称。参见“武科”。

武举

❶古代科举制度中武科的别称。
❷武举人的简称。唐代各地乡贡入京应试的人称为举人,意思是应举之人。明清两代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称为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武科考试合格者称为武举人。

武举wu ju

❶imperial examinations specializing in milit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❷one who passed the provincial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milit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武举

即“武科”,见该条。

武举

科举项目之一。武举始设于唐武则天朝长安二年(《通典·选举》3)。五代“此制久废”(《燕翼诒谋录》卷5)。北宋仁宗天圣七年闰二月二十三日,武举正式列为科举科目之一(《宋会要·选举》17之5《武举》)。凡已入仕之三班使臣及未入仕之实有军谋武艺人,均可向尚书省兵部投状应举试。武举人考试由兵部主持,须经比试(资格试)、发解试、省试(兵部试)及殿试。考试内容以弓马武艺为主,省试时增试程文,考以兵法《七书》,其形式有策问与墨义;其试场初设于秘阁,熙宁八年改赴贡院别试所考试(《宋会要·选举》17之11、12,《朝野杂记》甲集卷13《武举》)。武举及第人,即授武事差遣。两宋武举考共举行过77榜。登科人数有记载的为43榜,及第者1407人,尚缺34榜名额。宋代武举出身人地位较贡举出身文官为低,因此,武举人多求试换文资(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刊《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5期,杨康荪《宋武举述略》刊《中国史研究》1985年3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