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正谊堂文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正谊堂文集 文集。十二卷。清张伯行撰。初刊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 张伯行,字孝先,号敬庵,又号恕斋。生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卒于雍正三年(1725年)。河南仪封人。康熙进士。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等,官至礼部尚书。在任期间有政绩,治河有功,改革积弊。伯行生为康熙年标榜程朱理学时,毕力推崇之,上呼下应,遂为一代理学名臣。论学宗旨为“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著作有《正谊堂文集》、《续集》、《困学录》、《续困学录》、《近思录集解》、《唐宋八大家文钞》等。 是书内含奏疏、公文、告示、书信、议论、记传、墓志铭等。内容除政务以外,多为倡导程朱理学之议及修身养性心得,故哲学内容较丰富。 伯行重视于理学宗绪,以为儒学自孟子以后便淹没无闻,汉晋隋唐等世以佛老清虚之谈为主,至唐中韩愈虽“谈笑挥之”,但仍不能够杜绝,直到宋代诸理学家出,才使圣明之道恢复,犹如拨云雾而见青天,理学达到了顶峰。而后陆、王出,搅乱了思想界。因而他推朱熹,以为是“集诸儒之大成,无异孔子集群圣之大成。”(《著述说》)斥陆九渊、王阳明、李贽及颜元等。特别是谈到颜元的“实学”,既不程、朱,也不陆、王,以“事功”为首,若如此则必大乱天下之道。就张伯行看来,“夫学圣人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论学》)这就好像要去京师的人,应当先研究到达的路径和方位,历历不爽,然后上路,才不会迷失去向。如果以为只要随意走,便能到达,懵然直往,必然将是南辕北辙。如颜元所说的学六艺以成德,那是无目的、无经径的“行”,为学必误。 张伯行思想虽崇理学,但其重在“知主敬”,即通过主敬立本,通过穷理致知,然后反躬以践其实。就此而言,是与朱熹有别的。但其主敬和佛禅是有别的,是合于义理,而非虚灵。因为“义理于人最重,全义理以应万事,则动不逾距,发皆中节,自有依据;舍义理而留虚灵,则为空寂,为狂妄。”(《复原元功》)虽然都落在人心,但为了是主敬能得到确定,伯行特注重于区别,如儒家谈心,释氏也谈心,但孔子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放心要依赖于学,而释氏却说心即佛,只事心而不讲学问、不穷理,以致猖狂恣肆。他之“言心不过谓其治变出入无时,非主敬无以操持之也,可与异端之虚无寂灭同日语哉!”(《陈布衣文集序》)谈到“困”,张伯行则联系他所讲的功夫,这也与虚灵、无为相反,“困则悔,悔则思,思则奋,奋则用力必坚,入道必深。”(《困学录序》)如果遇困便怠忽下来,那是庸人自弃,困而能刻厉的,则是君子的自修所为。等等。 该书初为乾隆元年(1736年)张伯行之子张师栻、张师载校刊。入《正谊堂全书》、《丛书集成初编》。 正谊堂文集文别集。清张伯行(1651—1725)撰。二十卷。伯行有《正谊堂全书》已著录。此集约十六万余字,疏二卷,奏折、公移各一卷,檄文、教条一卷,书一卷,序二卷,记论说一卷,议一卷,传一卷,墓志铭、祭文、杂著一卷。续集八卷,分疏、折、表一卷,公移一卷,序二卷,书一卷,记、传一卷,墓志铭、墓表一卷,杂著一卷,收《困学录序》、《论学》、《稽留山先生传》等文一百八十五篇。所作多为书序、传记。多阐论程、朱学说,及揄扬理学诸儒者,文笔质朴晓畅。有杨浚重辑《正谊堂全书》本,同治五年(1866)至九年刻,光绪二年(1876)家刻本(四十卷),《丛书集成初编》本。 正谊堂文集 《正谊堂文集》12卷,续集8卷。收散文等。张伯行注重经学,其文渊深宏博,说理透辟,在当时有一定影响。有《正谊堂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张伯行 蒲松龄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