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欧美学者对《楚辞》的研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欧美学者对《楚辞》的研究 欧美学者对《楚辞》的研究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斯说:“我们西方学人所拥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知识,几乎全部建筑在《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上。”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由于《楚辞》被广泛译介到西方世界,进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的楚辞研究有了长远的进展,特别是英美学者和华裔学者贡献尤大。西方学者研究楚辞,一向注意传统研究方法,即重视作者生平、写作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版本考证、作品诠释与翻译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他们也以文学理论为依据,以西方作品为参照,写出了一些称之为“比较文学”的论文,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近年东西方学界研究楚辞的重点问题是有关屈原其人的真实性问题。日本学者持“屈原否定论”的观点,已形成了一个强硬的派别。而西方学者的观点是偏重于屈原存在的真实性,美国著名汉学家海陶玮的《屈原研究》一文指出:屈原实有其人。不过,他以为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虽然是一篇历史型人物的传记作品,但由于司马迁的传记手法实属传奇式的精妙文笔,这就使屈原在司马迁的笔下形成了一个文学型的人物了。海陶玮进一步将有关屈原的历史传说与传统的民俗龙舟节联系起来给以考析,得出屈原确有其人的结论。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施奈德(L.A.Schneider,1937— )在其专著《楚国狂人》(1980年)一书中,着重说明的是屈这一历史上存在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屈原的身份就有不同的内容。作者主要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作分析的。但法国著名汉学家马伯乐(H.Maspero)在其所著《古代中国》一书(1927年巴黎版)专论《屈原》一章中,则认为屈原自投汨罗江一事的真实性不一定可靠。另外,有关楚辞中的《远遊》、《招魂》、《卜居》、《渔父》是否为屈原所作,西方学者的看法也不一。德国汉学家鲍润生认为《远遊》实系屈原所作,《招魂》为宋玉作,是德国汉学家爱吉士的观点。《卜居》、《渔父》两篇今人均认为是后人的𧸛作,但意大利的老汉学家晁德莅、法国的马古里埃、英国的翟理思以及德国的鲍润生等皆认为是屈原的作品。西方学者还注重分析楚辞的文体及内容。关于文体方面,德国汉学家孔好古对于《天问》全篇的用字用韵及其构成的来源具有独特的见解。因为《天问》的文体和屈原其他作品不同,孔氏便以为屈原所见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正和今存山东嘉祥的武氏祠相似,不但有图画,而且有铭文。屈原迻录以归,加以诘问之辞,遂成为千古奇文。孔氏弟子爱吉士将假定的庙堂铭文加以祥细的拟构,以证实屈原《天问》的创作来源。英国霍克斯认为,楚辞是一种文艺传统的总称,并不代表一种文学体裁,因为《离骚》、《九歌》、《天问》、《卜居》、《招魂》诸篇,在形式上迥然不同。楚辞中的“辞”,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过的“字”,它原是记“事”的。“楚记”,类似西方的“不列颠记”。美籍华裔著名学者陈世骧的《论时,屈原发微》,专门分析了《离骚》中关于“时间”词语的运用。他发现屈原笔下的时间概念,既不同于庄、孟,又不同于古代西方的认识。他认为《离骚》“通篇充满动作和活力,其特点正与‘时间’的性质相符合”。屈原之后,表示时间的字眼“一变而为个人的、活跃的、同时具有更大的感人肺腑的力量,正表证了那永远流逝的‘时间’概念”。而诗人屈原“在上下求索永恒的人生真谛的过程中,以其激越而沉郁的想象力,完完全全地把那无休止变动不居的‘时间’概念,用‘时’字具现出来。”匈牙利著名汉学家弗伦茨·托凯的《中国悲歌的起源》,精辟论述了《离骚》是一部杰出的悲歌作品,它标志着一种独立体裁的诞生。西方学者为了进行神话学、艺术史以及古代思想史的研究,特别注重“楚辞”中有关巫术活动、传奇神话的内容的探研。他们常引《离骚》、《天问》、《九歌》的资料与《山海经》、《淮南子》来加以比较,有的拿汉代石刻如武氏祠、孝堂山等来印证。英国韦理的译著《九歌:古代中国的巫术研究》一书,包括序言及每首诗歌的注解,都以介绍《九歌》所反映出的巫术活动情况为重点加以探研。霍克斯的《求宓妃之所在》一文,更以较长的篇幅探讨了这一问题。他认为《湘君》这首诗,是写给巫者在水上祭神用的。证据就是“诗人投祭物入水,作法遨遊等描写,与巫术的祭礼仪式十分相象。而且,这种遨遊只是指点所遊之地的名称,并不是具有现实可能的,而早期巫术文学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到列举宇宙方位的情形”。西方学者喜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将楚辞放在更广阔的世界文学的背景上,使其性质显得更加分明突出。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之子卫德明在《〈天问〉浅释》一文中,将《天问》与印度的《梨俱陀经》作了比较,认为这种形式和诗涉及的神话、传说,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法国著名汉学家戴密微的《道家之谜》一文,将《天问》与印度的文学比较之后,指出中印初民都有关于宇宙起源的疑问。英国霍克斯的“原型分析”,则是将西方由心理研究衍生而来的治学方法用于楚辞研究的一例。他指出:“依次列举”法即为一种叙述的原型。美籍华裔学者王靖献的《衣饰与追求》,比较《离骚》与英国古代文学作品《仙后》寓言手法的异同,亦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这类文章,近年已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和兴趣。 ☚ 欧美学者对《楚辞》的评介 苏联对《楚辞》的译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