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勒脚
壮族民歌的一种特殊形式,俗称“勒脚歌”。这里的“脚”不是脚杆的“脚”,而是基脚的“脚”,壮语称Fwenlaeggick,准确的译应该是“勒基欢”,但长期以来一直使用“勒脚欢”这一名称,在此姑且袭用。勒脚欢有五言和七言二体,每种都有单勒、双勒、三勒等各种格式:单勒欢每首6句,唱起来通过回环复唱,变成八句,其唱法是:❶至
❹句顺唱,为第一节;
❺
❻句顺唱,接着复唱❶
❷句,为第二节,用❶
❷句包尾,作为整首歌的基脚。这便是壮语所说的“勒基”,这种歌只勒一次,故称单勒欢。双勒欢每首有8句,通过勒脚就变成12句。其唱法是:❶至
❹为第一节;
❺
❻❶
❷为第二节;
❼
❽
❸
❹为第三节。在这里,❶
❷句是第二节的“勒基”;
❸
❹句是第三节的“勒基”,也是整首歌的“勒基”,勒了两次,故称双勒。三勒欢有18句,唱起来变成24句,其唱法是:❶至
❻句为第一节;
❼至(11)句复❶
❷为第二节;(11)至(14)复
❸
❹为第三节;(15)至(18)复
❺
❻为第四节。共勒三次,故称三勒欢……至今最长的勒脚欢是十勒欢,每首有84句,每8句为一节,前五节❶至(40)句顺唱,从第六节起,每往前唱四句之后,依次用开头的四句来勒基,整首歌勒十次,共15节。勒脚欢的勒脚有两种涵义,一是使韵完整、平衡;一是有规律地回环复唱。在韵律方面,每节歌都有三个韵,通过勒脚,使三个韵能够交替往前押进,结果押韵次数大致相等;在回环方面,通过复唱,强调中心意思,使主题更加突出。勒脚欢主要流行在巴马、东兰、凤山、武鸣、马山、都安、上林、来宾、武宣、柳江等地,是壮族民歌中最难创作、最难演唱的歌,不是老练的歌手很难胜任。因此,传统的勒脚欢是壮族民歌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