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檄 檄(xi习)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这里是通知的意思。 ☚ 按察司 忒孟浪 ☛ 檄读音x·i(ˊ),为i韵目,属i—er韵部。胡狄切,入,锡韵。 上一条: 隰 下一条: 薂 檄xí〈文〉檄文。古代用于告示、声讨的政府文告;特指声讨揭发罪行的文告。 檄❶檄文,用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字:~文︱~书︱羽~。 檄xí❶ 檄文:檄书︱羽檄。 檄xi檄书 檄文1 传檄2 羽檄 檄告天下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公文部 > 公文 > 檄2 檄2 xí 古代下級官吏所以激迎其上之文書。《後漢書·陳實傳》:“懷檄請見。”《後漢書·范丹傳》:“少爲縣小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郵。”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文告契據部 > 告令 > 檄 檄 xí 古代官方文書。用木簡,長尺二寸,書文其上,多作徵召、曉喻、申討等用。若事有急,則插以羽毛稱羽檄。始於先秦,漢後因之,漸次成爲此類官方文書之統稱。《史記·陳餘列傳》:“誠聽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里定。”《漢書·申屠嘉傳》:“嘉爲檄召通(鄧通)詣丞相府。”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公文部 > 公文 > 檄1 檄1 xí 指急需傳遞的公文。其始書於長尺二寸的木簡之上,内容多爲徵召、曉喻、申討等。《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誠聽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里定。”《漢書·申屠嘉傳》:“嘉爲檄召[鄧]通詣丞相府。”漢代司馬相如之《喻巴蜀檄》、三國魏時鍾會之《檄蜀文》等皆是。 檄 檄古代军事文书。《释文》:“檄,军书也。”《说文》:“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以号召; 若有急则插鸡羽而遗之,故谓之羽檄,言如飞之急也。”檄之名始于战国。《史记》载张仪为檄以告楚相。汉代檄文有讨敌、威敌、征召、晓谕、辟吏、檄迎等作用。檄的文词讲究夸饰,散文、骈文并用。骈文写檄从唐开始。如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司马相如《谕巴蜀檄》、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等,都是檄文名篇。刘勰《文心雕龙·檄移》:“檄者,皦也; 宣露于外,然明白也。”“使百尺之冲,摧折于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于一檄者也。”“植义飏辞,务在刚健。”“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 文字激切、刚健、明白、晓畅,富有感染力是檄的语言特点。 ☚ 弹墨 咨文 ☛ 檄xí❶ 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汉书·高帝纪下》:“吾以羽~征天下兵。”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道奉~守御。” 檄*xīCFAD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官府文书 官府文书朱墨 方书 官书 文记 文奏 簿案 ☚ 契约 帝王文书 ☛ 檄xí胡狄切,入锡。 〖檄〗 粵 hat6〔瞎〕普 xí 官府用以徵召、曉喻、聲討的文書,例如唐代駱賓王寫了《為徐敬業討武曌〜》,以討伐武則天。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而定也。」(大王:指漢王劉邦。三秦:秦漢時代指關中一帶。)檄古代用以征召、晓喻、申讨等之官方文书。写于木简上,长一尺二寸。若遇急事,则插上鸟毛或鸡毛,称羽檄。后泛称这类官文书为檄。 檄古代文体之一种。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唐代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之一,列入“杂文”之内。参见“杂文”。 檄 檄檄文。皇帝下达文书的一种。多用于征伐叛逆。《明史·职官志一》: “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曰制、曰册文、曰谕、曰书、曰符、曰令、曰檄。” ☚ 武直 下官 ☛ 檄xí古代用以征召、晓喻、申讨等的官方文书。写于木简上,长一尺二寸。若遇急事,则插上鸟毛或鸡毛,称羽檄。后泛称这类官文书为檄。《晋书·慕容暐载记》:“太傅总京都武旅,为二军后继,飞檄三辅”。 檄 檄文体名。许慎《说文解字》:“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以号召;若有急则插鸡羽而遗之,故谓之羽檄,言如飞之急也”。檄为告急之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后世也用于晓喻部属臣民。刘勰《文心雕龙》:“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直到战国,檄名始称。《史记·陈余传》:“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檄之措辞表义,务在刚健。李充《翰林论》:“檄不切厉则敌心陵;言不夸壮则军容弱”。“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文心雕龙》)。檄文写作的特点往往是矜夸己方,指责对方,铺陈夸饰,张扬其辞,具有雄壮刚健、气势奔放的风格。魏晋时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以及唐代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都是脍炙人口的檄文名篇。后人评赞后者“雄文劲采,足以壮军声而作义勇”,可见此文具有极大的鼓动性。檄文在唐以前多用散体,唐以后多用骈文。 ☚ 册 移文 ☛ 檄xíⅠ (檄文) a call to arms (in ancient times) Ⅱ [书] (用檄文晓谕或声讨) announce or denounce in such a call 檄xi【文学】charge 檄xicharge,summons to war 檄写有官方文书之简牍。多用于军中,较一般简牍长,《说文解字》释为“二尺书”。最早发现的简牍中檄文,为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出土于陕西的东汉永初二年(108)讨羌檄简,《云麓漫钞》载其文:“永初二年六月,丁未,朔,二十日,丙寅。得车骑将军莫府文书: 上郡国都中二千石守、丞、廷义县令三水,十月丁未到府受印绶发夫讨畔羌,急急如律令,马四十匹,驴二百头,日给。”《居延汉简甲编》二七四。四简“檄二封,其一张(掖)……书一封,张掖大(守府)。”其中“檄”应为军令、“书”为一般文书、信件。1974年发现的居延汉简中,有较完整的檄文简牍,如出土于破城子遗址第57号探方内之《候史广德坐不循部檄》,全长88.2公分,檄文写于觚的两面,字迹清晰,文意完整,释文为:“候史广德坐不循行部、涂亭趣具诸当所具者,各如府都吏所举,部构不毕,又省官檄不会会日,督五十”(A面) 檄文书名。用于征讨的一种文告。檄,激也。檄文,词气慷慨,陈列敌方罪状与出师之正义,鼓舞人心,故称“檄”。“檄”,始于周穆王令祭公谋父作谴责狄人之“威让之辞”(《事物纪原》卷2《檄》)。《金佗稡编》卷19《檄》之《奉诏移伪齐檄》:“契勘伪齐僭号,窃据汴都。……挂今日之逆党,连千载之恶名。顺逆二途,早宜择处。兵戈既逼,虽悔何追。” 檄xí
△檄xí17画 木部 〈书〉 檄 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