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檄(xi习)

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这里是通知的意思。

☚ 按察司   忒孟浪 ☛

读音x·i(ˊ),为i韵目,属i—er韵部。胡狄切,入,锡韵。
❶檄文,声讨等文书。
❷树木光秃无枝貌;树高无旁枝貌。

上一条: 下一条:

檄xí

〈文〉檄文。古代用于告示、声讨的政府文告;特指声讨揭发罪行的文告。

❶檄文,用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字:~文︱~书︱羽~。
❷用檄文晓喻或声讨。

檄xí

❶ 檄文:檄书︱羽檄。
❷ 用檄文晓谕、征召、宣告、声讨等:~告天下。

檄xi

檄书 檄文1 传檄2 羽檄 檄告天下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公文部 > 公文 > 檄2
2  xí

古代下級官吏所以激迎其上之文書。《後漢書·陳實傳》:“懷檄請見。”《後漢書·范丹傳》:“少爲縣小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郵。”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文告契據部 > 告令 > 檄
檄  xí

古代官方文書。用木簡,長尺二寸,書文其上,多作徵召、曉喻、申討等用。若事有急,則插以羽毛稱羽檄。始於先秦,漢後因之,漸次成爲此類官方文書之統稱。《史記·陳餘列傳》:“誠聽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里定。”《漢書·申屠嘉傳》:“嘉爲檄召通(鄧通)詣丞相府。”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公文部 > 公文 > 檄1
1  xí

指急需傳遞的公文。其始書於長尺二寸的木簡之上,内容多爲徵召、曉喻、申討等。《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誠聽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里定。”《漢書·申屠嘉傳》:“嘉爲檄召[鄧]通詣丞相府。”漢代司馬相如之《喻巴蜀檄》、三國魏時鍾會之《檄蜀文》等皆是。

古代军事文书。《释文》:“檄,军书也。”《说文》:“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以号召; 若有急则插鸡羽而遗之,故谓之羽檄,言如飞之急也。”檄之名始于战国。《史记》载张仪为檄以告楚相。汉代檄文有讨敌、威敌、征召、晓谕、辟吏、檄迎等作用。檄的文词讲究夸饰,散文、骈文并用。骈文写檄从唐开始。如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司马相如《谕巴蜀檄》、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等,都是檄文名篇。刘勰《文心雕龙·檄移》:“檄者,皦也; 宣露于外,然明白也。”“使百尺之冲,摧折于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于一檄者也。”“植义飏辞,务在刚健。”“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 文字激切、刚健、明白、晓畅,富有感染力是檄的语言特点。

☚ 弹墨   咨文 ☛

檄xí

❶ 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汉书·高帝纪下》:“吾以羽~征天下兵。”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道奉~守御。”
❷ 用文书征召、声讨。《晋书·王雅传》:“少知名,州~主簿。”《史通·疑古》:“陈琳为袁~魏。”

*

CFAD
❶古代用来征召、晓喻或声讨等的文书:~文/~书/羽~。
❷〈文〉用文书征召、晓喻或声讨:陈琳为袁~魏(《史通》)。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

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议论文:论(~文;论议;~辩;史~;策~;社~;专~;评~) 评(史~;时~) 颂(~歌) 说(师~;~理文)
说明文:故(鲁~;韩~) 解(~嘲) 训(~诂) 注(~疏;~解;传~;小~) 序(~言;大~) 跋(~记;题 ~) 叙 绪
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论说(论说文)
应用文:书(诏~;制~;玺~;文~) 折(奏~) 典 训 谟 诰 诏 谕 奏 章(奏~) 表(陈情~)笺 启 批 剌 照 禀 移 劄命 誓 令 敕 制 教 牒(家~) 关(~文) 檄(羽~) 帖(军~;府~) 诔(~文) 函 书 信 箴
文体名,墓表的一种:灵表
散文:小品 杂文 杂感 杂记 笔记 笔谈 笔录 漫笔 速写 特写 拾零 剪影 掠影 一瞥 通讯 平文
一种灵活随便的文体或笔记:随笔
有节奏韵律的文体:韵文
韵文的几种形式:辞(楚~) 诗 骚(~体;离~;楚~) 曲(~牌;词~;元~;散~;套~)
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赋(辞~;汉~;魏~)
用于教化讽谕的赋:风赋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官府文书

官府文书

朱墨 方书 官书 文记 文奏 簿案
国家之间外交往来的文书:照会 说帖
一个国家通知他国并要求答复的文书:通牒(最后~)
国家间签订的文书:条约
旧时官府间的平行文书:关文 关子
机关互相联系的文书:公函
官府处理公事的文书:案(案牍)
官府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完成公差的文书:甘限文书
旧时官府对下属有所吩咐或勾取的文书:谕票
古代官府声讨、征召的文书:檄(檄书;檄文;文檄;陈琳檄) 露板 露版
紧急檄文:飞檄
征调军队的紧急文书:羽书 羽檄
用作凭证的官方文书:凭文
授予官职的文书:告词 告敕 官告 官诰 除书 除身 除目 任命书
直陈其事谘请裁答的官场文书:记事
朝廷发布的重要文书:高文典册 高文大册 高文大典 高文典策 高文典策 典册高文

☚ 契约   帝王文书 ☛

檄xí

胡狄切,入锡。
❶声讨或征召的文书。《文心雕龙·檄移》:“百尺之衢,摧折于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于一~。”
❷声讨或征召。《文心雕龙·檄移》:“钟令~蜀,征验甚明,桓温~胡,观衅尤切。”

〖檄〗 粵 hat6〔瞎〕普 xí

官府用以徵召、曉喻、聲討的文書,例如唐代駱賓王寫了《為徐敬業討武曌〜》,以討伐武則天。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而定也。」(大王:指漢王劉邦。三秦:秦漢時代指關中一帶。)

古代用以征召、晓喻、申讨等之官方文书。写于木简上,长一尺二寸。若遇急事,则插上鸟毛或鸡毛,称羽檄。后泛称这类官文书为檄。

古代文体之一种。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唐代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之一,列入“杂文”之内。参见“杂文”。

檄文。皇帝下达文书的一种。多用于征伐叛逆。《明史·职官志一》: “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曰制、曰册文、曰谕、曰书、曰符、曰令、曰檄。”

☚ 武直   下官 ☛

檄xí

古代用以征召、晓喻、申讨等的官方文书。写于木简上,长一尺二寸。若遇急事,则插上鸟毛或鸡毛,称羽檄。后泛称这类官文书为檄。《晋书·慕容暐载记》:“太傅总京都武旅,为二军后继,飞檄三辅”。

文体名。许慎《说文解字》:“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以号召;若有急则插鸡羽而遗之,故谓之羽檄,言如飞之急也”。檄为告急之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后世也用于晓喻部属臣民。刘勰《文心雕龙》:“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直到战国,檄名始称。《史记·陈余传》:“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檄之措辞表义,务在刚健。李充《翰林论》:“檄不切厉则敌心陵;言不夸壮则军容弱”。“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文心雕龙》)。檄文写作的特点往往是矜夸己方,指责对方,铺陈夸饰,张扬其辞,具有雄壮刚健、气势奔放的风格。魏晋时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以及唐代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都是脍炙人口的檄文名篇。后人评赞后者“雄文劲采,足以壮军声而作义勇”,可见此文具有极大的鼓动性。檄文在唐以前多用散体,唐以后多用骈文。

☚ 册   移文 ☛

檄xí

Ⅰ  (檄文) a call to arms (in ancient times) Ⅱ  [书] (用檄文晓谕或声讨) announce or denounce in such a call
◆檄文[书] an official call to arms; an official denunciation of the enemy

檄xi

【文学】charge

檄xi

charge,summons to war

写有官方文书之简牍。多用于军中,较一般简牍长,《说文解字》释为“二尺书”。最早发现的简牍中檄文,为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出土于陕西的东汉永初二年(108)讨羌檄简,《云麓漫钞》载其文:“永初二年六月,丁未,朔,二十日,丙寅。得车骑将军莫府文书: 上郡国都中二千石守、丞、廷义县令三水,十月丁未到府受印绶发夫讨畔羌,急急如律令,马四十匹,驴二百头,日给。”《居延汉简甲编》二七四。四简“檄二封,其一张(掖)……书一封,张掖大(守府)。”其中“檄”应为军令、“书”为一般文书、信件。1974年发现的居延汉简中,有较完整的檄文简牍,如出土于破城子遗址第57号探方内之《候史广德坐不循部檄》,全长88.2公分,檄文写于觚的两面,字迹清晰,文意完整,释文为:“候史广德坐不循行部、涂亭趣具诸当所具者,各如府都吏所举,部构不毕,又省官檄不会会日,督五十”(A面)
“候史广德
·第十三 亭不涂 毋马牛矢 表币 燧长 毋非常屋 毋沙 □□□ 毋深目 毋芮薪 毋□□□□ 少二 毋□□ 毋□□□□
·第十四 燧长光 亭不涂 马牛矢少十石县索绶 毋非常屋 狗笼少一 积薪皆卑 羊头石少二百 表币 毋深目 积薪皆卑少
·第十五 亭不马牛矢涂 狗笼少一 燧长少一 积薪皆卑 天田不画县索绶 毋深目 天田不画县索绶 羊头石少二百 笼少一 马牛矢少五石
·第十六 亭不涂 毋深目
燧长 回门环 母马牛矢,少十五石 母非常屋 积薪皆卑 坞母转□ 天田不画,县索绶羊头石少二百
·第十七 亭不涂 芮薪少三石 柃柱廿不坚
燧长常有 母非常屋 沙少一 县索绶羊 头石少二百 表小币
母深目 积薪皆卑
母马牛矢 天田不画
狗矢箸
·第十八 亭不涂 母狗 天田不画
燧长充国 母非常屋 母芮薪 县索绶 少一 沙少一 柃柱二十不坚 三币 表小币 积薪六皆卑 毋深目 少一 小积薪少二 毋马牛矢” (B面)
这是迄今发现的檄文最长的一枚简牍。

文书名。用于征讨的一种文告。檄,激也。檄文,词气慷慨,陈列敌方罪状与出师之正义,鼓舞人心,故称“檄”。“檄”,始于周穆王令祭公谋父作谴责狄人之“威让之辞”(《事物纪原》卷2《檄》)。《金佗稡编》卷19《檄》之《奉诏移伪齐檄》:“契勘伪齐僭号,窃据汴都。……挂今日之逆党,连千载之恶名。顺逆二途,早宜择处。兵戈既逼,虽悔何追。”

檄xí


❷ 传而定|奉色喜|羽飞驰

檄xí

17画 木部 〈书〉
(1) 官方用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文。
(2) 用文书晓谕或声讨: ~告天下。

檄()


居延新簡EPF22.193,西漢
府卿蔡君起居檄至庶虜。

居延新簡EPT52.169,西漢
南書一封,板檄一。

居延新簡EPT49.29,西漢
詣大將軍合檄一封。

郃陽令曹全碑陽,東漢
三郡告急,羽檄仍至。

司馬遵業墓誌,北齊
戎機是湊,文檄相□,口占筆馳,圓轉非媲。

阿史那忠墓誌,唐
於時延陁犯塞,羽檄紛然。
《説文》: “檄,二尺書。从木敫聲。”

☚ 檢   楘 ☛

隶xí

【析形】形声字。古文字形从木,敫声。从木,表示木简所写文书,敫有快速义,兼有表意作用,表示文书传递速度快。
【释义】《说文》:“尺二书。”本义是古官府用以征召士兵、晓谕敌情、声讨敌人的文书。檄属于急件,特别紧急时,在檄上插羽毛,表示像飞一样快速传递,后代的鸡毛信就是檄的遗俗。古代檄分板檄和合檄两种。板檄是公开的檄,不加封盖,便于晓谕大众;合檄是秘密文书,加木板覆盖,用绳子绑住,再加上封泥,防止中途拆阅。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 In ancient character the meaningful part is木(mù,wood) which means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and the phonetic component is敫(jiǎo,fast)which means a fast transit of the written paper.
【original meaning】 The written documents for ancient imperial government to recruit soldiers, get the news of the enemy,and denounce the enem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1: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