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贯性脊髓病
本病系指病变同时损伤了脊髓横切面上的各种传导束所致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常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的上运动神经元性截瘫或四肢瘫(由于锥体束受损)、横贯性感觉障碍(由于脊髓丘脑束和后索受损)以及大小便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三组主要症状。痛觉障碍的最高水平面常被作为估计脊髓病变上界的临诊依据之一。多可由下述诸因素引起:
❶脊髓挫裂伤、断裂伤和震荡伤;
❷脊椎骨折、脱位和椎管内肿物等所致的压迫性脊髓病;
❸肺炎、伤寒、腮腺炎、猩红热、流行性感冒等多种传染、感染性疾病以及疫苗接种和中毒等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战时,由于外伤、中毒机会增多,各种传染病流行,均易导致本病的发生。
横贯性脊髓炎系指由病毒或细菌的直接侵入,各种感染、传染性疾病和疫苗接种所致的过敏反应,或各种内外毒物的中毒等引起的一种脊髓横贯性炎性或变性疾病的总称,以变性更多见,胸髓最常受损。发病急骤,进展较快,迅速出现上述横贯性脊髓病的三组典型症状。脑脊液检查早期可有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增高; 除非脊髓水肿甚剧,脊髓蛛网膜下腔多无梗阻。大多在数周或数月内逐渐恢复,少数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后遗症。由脊髓、脊柱损伤所致的压迫性脊髓病,于外伤后立即发病,并迅速达到高峰。由血肿等占位性病变所致的压迫性脊髓病,多呈亚急性发病和缓慢进展,常先有病灶局部神经根的刺激症状(如神经根性疼痛),然后出现一侧脊髓受压症状,最后发展为全横贯性脊髓损害,脑脊液的蛋白含量常明显增高,细胞计数可增多或正常,脊髓蛛网膜下腔多有梗阻,如为硬脊膜外脓肿和脊椎结核,还可查得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重症者可有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脊柱病变处的体表多有红肿、疼痛和叩击痛。脊柱X线片可见有脊柱骨折、错位和骨质破坏等阳性所见。不论横贯性脊髓病的病因如何,一旦呼吸肌受损而出现呼吸、咳嗽困难者,预后一般较差,病情亦多较危重。
如横贯性脊髓病系发生在感染、中毒、疫苗接种或外伤之后,根据其症状特点与有关病史较易诊断,和由周期性麻痹、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以及癔病等所致的肢体瘫痪,也易鉴别。在慢性压迫性脊髓病早期有时诊断较困难,特别是在神经根性疼痛阶段,由于脊髓受损症状尚不明显,常易误诊为局部肌肉劳损或其他内脏牵涉痛,故应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并根据需要进行脊柱X线检查、脑脊液检查和脊髓造影以求确诊。
对压迫性脊髓病的处理,应尽早地解除压迫。对各种横贯性脊髓炎,因早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水肿中毒,故除加强病因治疗外,尚应根据情况每日静滴20%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以加强抗过敏、抗休克、解毒、消肿和防治粘连。病情平稳后,即可停止上述静滴药物治疗,改为口服强的松,并根据病情逐渐减量。为了防治尿路与肺部感染和促进神经营养代谢功能,可酌情给予适量抗生素、维生素B1B6、B12,三磷酸腺苷、辅酶A和胞二磷胆碱等药物。尿潴留时可留置导尿管,定时放尿和冲洗膀胱。当排尿功能恢复时,应及时试行拔除导尿管,训练其自动排尿。由于瘫痪肢体的体表血液循环和营养功能较差,如遭受压迫和小便浸泡过久,即易发生压伤和褥疮,故应随时注意加强褥疮的防治。如有腹胀,可用肛管排气、针灸或灌肠。如有便秘,可试用开塞露或番泻叶等。呼吸肌麻痹时,轻者可予间断吸氧或辅助人工呼吸,重者进行持续人工呼吸,还应定时翻身、吸痰,必要时酌行气管切开术。瘫痪肢体应保持在最佳生理功能位置,避免受压和过屈过伸,定期作被动运动和按摩,以防止肢体挛缩和畸形。如有手足浮肿,应予适当抬高,以利血液回流和消肿。病情开始恢复时,更应加强理疗、体疗和针刺治疗,并可酌情进行穴位药物注射; 软瘫者还可酌情肌注加兰他敏或士的年,硬瘫者还可酌情肌注安定或口服利眠宁、安坦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