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楚勒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楚勒罕亦作“出尔罕”,源于蒙古语“楚固拉干”一词,汉译为“盟会”。系清代布特哈向清廷贡貂和互市的定期集会。初设于齐齐哈尔城西北四十里因沁屯,乾隆六十年(1795)移城内。规定每年五月举行,凡布特哈官兵散户,身足五尺者岁纳貂皮一张;贡貂足等足数者,则赏给一年俸银,额外贡貂另有赏赐;貂皮不中选者,允许自由市易。届时,布特哈所属各族前来贡貂,邻近的蒙古族和汉族商人也来互市。贡貂后,即进行民间贸易,相互交换。实为清代东北边区的重要贸易集市,促进了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楚勒罕亦作“出尔罕”, 源于蒙古语“楚固拉干”一词,意为“盟会”。清代*布特哈向清廷贡貂和互市的场所。初设于齐齐哈尔城西北四十里因沁屯(又名克伊勒屯),乾隆六十年(1795)移城内。贡纳与互市活动多于每年五月举行, 为期20余日。清制“布特哈无问官兵散户,身足五尺者岁纳貂皮一张”。届时鄂温克、达斡尔、*摩凌阿鄂伦春等汇集交纳, 清廷派官驻扎其地,负责验选事宜。贡貂按质分四等,选入格者充贡,余听布特哈自售,谓之玛克塔哈色克, 译言掷还之貂。凡贡貂足等足数者,则赏赐一年俸银,额外贡貂另有赏赐。是时邻近的蒙古族亦以牲畜前来互市。汉族则以粮、盐和陶瓷器等手工业品进行交换。贸易甚盛。“城西北穹庐遍野,男女杂遝”, “稍东为买卖街,列肆陈货皆席棚”。为清代当地各民族的重要贸易集市。 楚勒罕 楚勒罕清朝统治者为了征收打牲部落的貂皮所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定期交易市场。每年农历五月在齐齐哈尔城附近举行。到市场交易的除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外, 还有附近蒙、满、汉等民族。届时, 由黑龙江将军、布特哈总管也率领大小官员前来挑选所征收的貂皮和贱价强行收购各种珍贵皮毛。楚勒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经济交流。清末贡貂制废除, 楚勒罕也终止。 ☚ 场商 根窝 ☛ 楚勒罕鄂伦春、鄂温克和达斡尔等族向清朝贡纳貂皮和互市的场所。亦作出尔罕。源于蒙古语“楚固拉干”一词,意为“盟会”。初设在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城西北40里之因沁屯,乾隆六十年(1795),改在城中。清制:布特哈所统鄂伦春等族,“无问官兵散户,身足五尺者,岁纳貂皮一张”。每年五月草青时举行。贡貂按质分4等,由清廷派官员驻其地负责验收。届时,将军、副都统坐堂上,协领与布特哈总管分东西席地而坐,“详视而去取之”。合格者盖小印于皮背,封存备送京师;不入选者断其一爪掷还之。凡贡貂合等足数者,给一年俸银或赏物;额外入等貂皮,按定价给银。各族所贡貂皮,以鄂伦春族的为佳,尤以雅发罕鄂伦春的为最佳。贡貂后,准纳貂诸族以未入选之貂皮和其他猎品进行互市。是时,邻近的蒙古人赶来牲畜,汉族运来粮、盐及各种手工业品,就地交换,凡20余天,成为清代嫩江流域一带各族的重要贸易集市。后因清官员在选貂过程中作弊,故意将合格品压等,“掷还”,又暗以低价强买,加之貂鼠日减,使贡貂诸族苦不堪言,不满情绪日增,迫使清廷于光绪二十年(1894)取消纳貂制度。此互市场所亦随之消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