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J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辛集,山西之长治及吕梁地区,江西之新干,广东之吴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❶ 《中文大字典》 引 《万姓统谱》 注云: “棘,卫大夫棘子成之后,后改为 ‘枣’。” 《姓氏考略》 注引 《文士传》 云: “枣𣐡,本姓棘, 卫大夫棘子成后。” ❷或与“革” (音jí)通。《姓氏考略》 云: “与革字通,棘子成亦作革子成。” ❸ 《姓氏词典》 据《姓氏考略》注云: “以采邑为姓氏。春秋时鲁、齐、楚等国皆有棘邑,大夫食采,以邑为氏。鲁棘邑在今山东肥城县南; 齐棘邑在今山东淄博西北; 楚棘邑在今河南永城县南。”
棘jí 木名,即酸棗,有刺。亦泛稱有刺的草木。揚雄《羽獵賦》:“斬叢棘,夷野草。”
棘
棘 清代寓言。王晫著。《杂著十种·寓言》:终南之山,有棘盈径,骨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之。一人义形于色,褰裳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左断于指,右曳于臂,下钩其裙,惫已甚。 君子曰:“斯人之嫉恶,是已;疾之而不以其道。苟挟斧斤求其本而刈之,何棘不去?”
☚ 煮箦 棘尖刻猴 ☛
棘 终南
① 之山,有棘
② 盈径,骨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 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人义形于色,褰裳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左断于指,右曳其裙,惫已甚。君子曰:“斯人之嫉恶,是已;疾之而不以其道。苟挟斧斤求其本而刈之,何棘不去?”
——《杂著十种·寓言》
【注释】
①终南:又称南山。秦岭山峰之一,在陕西西安市南。②棘:丛生的小枣树,即酸枣树。也泛指有棘的草木。
【意译】
终南山的山路上长满了棘,棘的主干柔滑而尖刺密集,触到它的人常常被纠缠住而不能解脱,不受伤不罢休。人们因为害怕棘的刺,走路时都绕道躲避它。有一个人对此义形于色,愤愤不平,撩起衣裳长驱直入,想一节一节将棘折断。没料到左边的棘刚被手指截断,右边的棘已缠住他的手臂,下边的棘则钩住了他的下裳,弄得他疲惫不堪。君子说:“这个人疾恶如仇,是对的;憎恶棘却不能用适当的方法去铲除它。如果拿了斧斤从棘的根部将棘砍断,那么还有什么棘不能铲除的呢?”
【解说】
文中那人因对棘之刺人,迫使人们绕道而走这一现象愤愤不平,义形于色,这种疾恶如仇的精神诚然可嘉,但他不是挟持斧斤去砍伐,而是赤手空拳,褰裳直入,这未免有勇无谋,有些不自量力了。人们必须记住,世上的坏事物往往不是一举手就可以把它们打倒的,相反,它们常常是很顽固、很凶恶,甚至是颇为强大的。如棘,“骨柔而刺密”,决不是赤手空拳所能对付。棘有很好的柔性,徒手掊击,势必左支右绌,大败而返。诚然,对于貌似强大的坏事物人们也没有必要抱有恐惧心理,要相信真正有力量的还是属于那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有生命力的新事物,坏事物大都外强中干,是“纸老虎”。因此,人们对棘存有畏惧心理,采取逃跑主义的态度绕道而走,始终不敢去铲除它,这是懦弱,犯了投降主义的错误。其实,对于生活中类似于棘那样的坏事物,人们只要勇于斗争,并且善于斗争,就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总之,与坏事物作斗争,既不能激于大义,有勇无谋而犯盲动主义的错误,也不能闻风丧胆,不战而屈而犯投降主义的错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并坚决而勇敢地去执行,那么再“棘手”的事情也会变得 “顺手”了。
【相关名言】
逸者, 智之毒也; 惧者, 勇之仇也。
——崔敦礼
寓言《棘》意译和解说 - 古代寓言 - 可可诗词网 主页 > 古籍古文 > 古代寓言 > 棘 终南
① 之山,有棘
② 盈径,骨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 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人义形于色,褰裳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左断于指,右曳其裙,惫已甚。君子曰:“斯人之嫉恶,是已;疾之而不以其道。苟挟斧斤求其本而刈之,何棘不去?”
——《杂著十种·寓言》
【注释】
①终南:又称南山。秦岭山峰之一,在陕西西安市南。②棘:丛生的小枣树,即酸枣树。也泛指有棘的草木。
【意译】
终南山的山路上长满了棘,棘的主干柔滑而尖刺密集,触到它的人常常被纠缠住而不能解脱,不受伤不罢休。人们因为害怕棘的刺,走路时都绕道躲避它。有一个人对此义形于色,愤愤不平,撩起衣裳长驱直入,想一节一节将棘折断。没料到左边的棘刚被手指截断,右边的棘已缠住他的手臂,下边的棘则钩住了他的下裳,弄得他疲惫不堪。君子说:“这个人疾恶如仇,是对的;憎恶棘却不能用适当的方法去铲除它。如果拿了斧斤从棘的根部将棘砍断,那么还有什么棘不能铲除的呢?”
【解说】
文中那人因对棘之刺人,迫使人们绕道而走这一现象愤愤不平,义形于色,这种疾恶如仇的精神诚然可嘉,但他不是挟持斧斤去砍伐,而是赤手空拳,褰裳直入,这未免有勇无谋,有些不自量力了。人们必须记住,世上的坏事物往往不是一举手就可以把它们打倒的,相反,它们常常是很顽固、很凶恶,甚至是颇为强大的。如棘,“骨柔而刺密”,决不是赤手空拳所能对付。棘有很好的柔性,徒手掊击,势必左支右绌,大败而返。诚然,对于貌似强大的坏事物人们也没有必要抱有恐惧心理,要相信真正有力量的还是属于那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有生命力的新事物,坏事物大都外强中干,是“纸老虎”。因此,人们对棘存有畏惧心理,采取逃跑主义的态度绕道而走,始终不敢去铲除它,这是懦弱,犯了投降主义的错误。其实,对于生活中类似于棘那样的坏事物,人们只要勇于斗争,并且善于斗争,就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总之,与坏事物作斗争,既不能激于大义,有勇无谋而犯盲动主义的错误,也不能闻风丧胆,不战而屈而犯投降主义的错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并坚决而勇敢地去执行,那么再“棘手”的事情也会变得 “顺手”了。
【相关名言】
逸者, 智之毒也; 惧者, 勇之仇也。
——崔敦礼
棘
棘jí ❶酸枣树。见《草木篇》[棘]条。 ❷棱角廉隅。《小雅·斯干》四章:“如跂斯翼,如矢斯棘。”毛《传》:“如人之跂竦翼尔。棘,棱廉也。” 《韩诗》 “棘”作“朸”。《说文》段玉裁注: “毛曰:‘棘,棱廉也。’韩曰: ‘朸,隅也。’学者多不解。及观《抑》诗: ‘惟德之隅。’《传》: ‘隅,廉也。’《笺》申之曰:‘如宫室之制,内有绳直则外有廉隅。’然后知《斯干》诗谓如矢之正直而外有廉隅也。”陈乔枞《四家诗异文考》: “韩 ‘朸’ 正字,毛‘棘’借字,如矢之直,则得其理而廉隅整饬矣。” ❸急。《小雅·出车》一章:“王事多难,维其棘矣。”郑《笺》:“棘,急也。王之事多难,其召我必急,欲疾趋之。”《大雅·文王有声》三章:“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毛《传》: “后,君也。”陆德明《经典释文》:“棘,一作亟。”郑《笺》: “棘,急; 来,劝也。此非以急成从己之欲,欲广都邑,乃述追王季勤孝之行,进其业也。”《大雅·江汉》三章:“匪疚匪棘,王国来极。”郑《笺》: “疚,病; 棘,急;极,中也。非可以兵病害之也,非可以兵急操切之也,使来于王国,受政教之中正而已。” ❹通“瘠”,瘦。见[棘人]条。
☚ 颉颃 棘人 ☛
棘
棘jí
酸枣树。《邶风· 凯风》 二章: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说文》: “棘,小枣丛生者。”《陈风·墓门》一章:“墓门有棘,斧以斯之。”毛《传》:“墓门,墓道之门。斯,析也。” 《本草纲目》 [集解]: “宗奭曰: ‘盖不知小则为棘,大则为酸枣。平地则易长,居崖堑则难生。故棘多生崖上,久不樵则成干,人方呼为酸枣,更不言棘,其实一本也。此物才及三尺,便开花结子。但科小者气味薄,木大者气味厚。后有白棘条,乃酸枣未长大时枝上刺也,及至长成,其实大,其刺少。故枣取大木,刺取小科,不必强分别焉。’” 《小雅·湛露》三章: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毛《传》: “湛湛,露茂盛貌。”杞,枸杞。”郑《笺》: “杞也、棘也异类,喻庶姓诸侯也。”
☚ 椐 葑 ☛
棘 读音j·i(ˇ),为i韵目,属i—er韵部。纪力切,入,职韵。 ❶通“戟”,古兵器名。《左传》:“颍考叔挟车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
上一条: 脊 下一条: 计
棘 读音j·i(ˊ),为i韵目,属i—er韵部。纪力切,入,职韵。 ❶有刺的草木通称。 ❷木名,即“酸枣树”。 ❸刺伤。
上一条: 槉 下一条: 蕀
棘 读音j·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纪力切,入,职韵。 ❶[棘下]同“稷下”,古地名,战国时齐学者相聚的地方。
上一条: 禨 下一条: 檕
棘 〔ji〕 棘手 〔ji shou〕 qab doul:这件事有些~。ad gians sibnend mex ad njed deb qabdoul.
棘 {} 四 5902 动 刺;草木戳到了人。 ⑴ 古方言。 《方言》第三:「凡草木刺人…江湘之间谓之~。」 《楚辞・九章・桔颂》:「曾枝剡~,圆果抟兮。」清钱绎笺疏:「是~为刺也。」 ⑵ 西南官话。 云南昭通。 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词》:「今昭人谓草木刺伤曰~着。」 棘jí ❶酸枣树,落叶灌木,枝有刺,果实小而酸,种子可以做药材。 ❷泛指有刺的草木 △ 披荆斩~。 ❸(草木)刺人;扎 △ ~手。 【注意】(一)不读jì。(二)左右偏旁都是“朿(cì)”,不是“束(shù)”。
棘 ❶酸枣树,落叶灌木,枝上多刺。果实小,肉薄,味酸。 ❷有刺的草木的通称:荆~︱荆~载(zai)途︱披荆斩~。 ○~手(荆棘刺手,比喻事情难办)。
棘jí ❶ 酸枣树。 ❷ 泛指带刺的草木:披荆斩棘。 ❸ 刺:棘手。 ❹ 姓。
棘 (1次) 丛刺。曾枝剡~《章·桔》 另见 ji
棘 (2次) ❶棘树。灌木名。此处泛指有刺的灌木荆棘。何繁鸟萃~《天》 ❷通“急”。启~宾商《天》 另见〔黄棘〕 另见ji
棘jí ❶棘荆。灌木名。《天问》:“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此“棘”泛指有刺的灌木荆棘。 ❷草木的刺。《橘颂》:“曾枝剡棘。”王逸注:“棘,橘枝,刺若棘也。”洪兴祖补注引《方言》曰:“凡草木刺人,江湘之间谓之棘。” ❸ 通“急”。《诗经·桧风·素冠》:“棘人乐乐。”毛传:“棘,急也。”又《诗经·小雅·采薇》:“𤞤狁孔棘。”郑玄笺:“棘,急也。”《诗经·小雅·出车》“维其棘矣”郑笺并同。《天问》:“启棘宾商。”洪兴祖补注:“棘,急也。言急于宾商也。”黄文焕《楚辞听直》:“棘犹亟也。《诗》所谓‘匪棘其欲’之棘也。亟与急义通。”
棘ji 棘棘 棘手 棘爪 荆棘 棘地荆天1 披荆斩棘
棘 ❶急也。《詩經·小雅·采薇》: “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鄭玄箋: “棘,急也。” 《詩經·小雅·出車》: “王事多艱,維其棘矣。”鄭玄箋: “棘,急也。” 《詩經·小雅·雨無正》: “維曰予仕,孔棘且殆。” 鄭玄箋: “棘,急也。” 《詩經·大雅·文王有聲》: “匪棘其欲,遹追來孝。”鄭玄箋: “棘,急。” 《詩經·大雅·江漢》: “匪疚匪棘,王國來極。”鄭玄箋:“棘,急。” ❷戟也。《詩經·小雅·斯干》: “如矢斯棘,如鳥斯革。”毛傳:“棘,稜廉也。” 鄭玄箋: “棘,戟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 “棘,居力反,《韓詩》作朸,朸,隅也。” 《禮記·明堂位》: “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 鄭玄注: “棘,戟也。”
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果木部 > 灌木 > 棘1
棘1 jí
亦稱“樲”、“酸棗”、“橪”、“山棗”。果木。鼠李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有刺。葉互生,卵橢圓形。花簇生於葉腋,黄緑色。果實橢圓形,可生食、入藥。原産於我國,各地山區均有分佈。《詩·魏風·園有桃》:“園有棘,其實之食。”《孟子·告子上》:“舍其梧檟,養其樲棘。”趙岐注:“樲、棘,小棘,所謂酸棗也。”《爾雅·釋木》:“樲,酸棗。”郭璞注:“樹小實酢。”《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枇杷橪柿。”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橪,果也。”《說文·木部》:“橪,酸小棗。”唐·李白《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詩:“酸棗垂北郭,寒瓜蔓東籬。”《三才圖會·草木》:“酸棗,生河東,川澤近京及西北州郡皆有之。惟酸棗縣出者爲真,其木高數丈,徑圍一二尺,木理極細堅而且重,其核仁稍長而色赤。”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酸棗》:“〔釋名〕樲、山棗。”
棘
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竹部 > 竹品 > 棘竹 > 棘2
棘2 jí
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冷兵器部 > 格鬥器 > 戟 > 棘
棘 jǐ
棘jí 〖名词〗 植物名,即酸枣(1)。《子革对灵王》: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只能用桃木做的弓、酸枣木做的箭,来奉给周天子。
棘jí ❶ 酸枣树。《诗经·魏风·园有桃》:“园有~,其实之食。”泛指有刺的灌木。徐宏祖《游黄山日记(后)》:“攀草牵~。”《促织》:“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根。” ❷ 通“戟”。一种长柄用以刺杀的兵器。《左传·隐公十一年》:“子都拔~以逐之。”贾谊《过秦论》:“耰~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chú、耰yōu:农具。矜:矛柄。铦xiān:锋利。长铩shā:长矛。) ❸ 通“急”。危急,急迫。《诗经·小雅·出车》:“王事多难,维其~矣。”
棘* jí BCAC ❶树名。酸枣树。落叶乔木或灌木,枝上有刺,叶长椭圆形,花黄绿色,果实长圆形,暗红色,比枣小,肉质薄,味酸,可食。种子、果皮、根均可入药。 ❷针状的刺,或有芒刺的草木:~皮动物/荆~丛生/披荆斩~/~手(比喻事情难办)。
进退两难
进退两难 进退不得 进退双难 进退为难 进退维谷 进退惟谷 进退唯艰 进退维艰 进退维亟 进退又难 进退有难 进退失据 进退失踞 进退无据 进退亡据 进退无依 进退失图 进退触蕃 进退触篱 进退皆难 羝羊触藩 羝羊 棘 羊撞篱笆 羊触藩篱 往蹇来连 不上不下 不上不落 半上不落这样或那样都有困难: 两难想要停止又不能停止: 欲罢不能处境窘迫,进退两难: 首尾狼狈处境困难,进退维艰: 情见势屈 情见力屈 情见势竭处于困境,进退两难: 拔前疐后 拔前踕后 拔前踬后 拔胡疐尾 跋胡疐尾 前踬后疐 跋前疐后 跋前踬后 疐后跋前 前跋后疐 进退跋疐碰壁,进退两难: 触藩进退两难,迟疑不决: 进退两端进退两难,毫无办法: 进退无措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为形势所迫,又难以中止: 骑虎(骑虎难下) 骑上老虎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但迫于形势,想停止也停止不了: 势成骑虎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 进退无路 进退无途 进退无门 (处境困难、尴尬,左右为难: 进退两难)
☚ 处境艰难 处境十分困难 ☛
树的各部
树的各部 树木的幼株: 苗木 树苗 有刺的苗木: 棘(荆~丛生)树的顶端: 末(树末;标末) 标 树巅树顶 木表 树梢 杪头 木杪 北枝的树梢: 阴标树枝的顶端: 梢头 树木枝条的梢头: 枝杪树枝或条状物的末端: 梢林木的尖端或末端: 林梢 林末树木末梢: 杪颠树枝的细梢: 杪乔木树干以上连同集生枝叶的部分: 树冠 森林中树木的上部枝叶相互连接成一大片: 林冠树干的中心: 树心树的主要部分: 干(树干;桢干) 枚 树身 木梃 枯老的树干: 枯干 枯死的树干: 槁木 傲霜挺立的树干: 霜干 盘曲的树干: 灵虬 粗大的树干: 洪干树皮: 朴 木皮 树肤 苍白的树皮: 霜皮树木或物体分叉部分: 丫树木的分枝处: 丫(丫杈;树丫;柳~)树桄
☚ 山林 部分树名 ☛
丛木
丛木 朴 榛(榛楚) 楚木 宿楚丛生的杂木: 榛梗矮小丛生的树木: 灌(灌木) 常绿灌木: 钩吻 多刺的灌木: 荆(荆棘;荆条) 棘(棘子;棘荆;棘楚;棘科;棘柴;棘榛;楚棘) 榛(榛荆;榛棘;榛刺) 落叶灌木: 雪柳 (丛生的树木: 丛木)
☚ 各种状态的树木 大树 ☛
棘jí 纪力切,入职。 ❶酸枣,树名。《诗·魏风·园有桃》:“园有桃,其实之殽;……园有~,其实之食。” ❷泛指有刺的花木。陆游《东湖新竹》:“插~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❸通“戟”。武器。《左传·隐公十一年》:“考叔挟车以走,子都拔~以逐。” ❹刺着,刺伤。黄庭坚《龙眼操》:“我为直兮~余趾,我为曲兮不如其已。” ❺通“急”。急躁。王夫之《船山记》:“蠲其不欢,迎其不~。” ❻通“瘠”。瘦弱。《吕氏春秋·任地》:“~者欲肥,肥者欲~。”
〖棘〗 粵 gik1〔激〕普 jí
❶ 荊棘,一種多刺的灌木,有成語「披荊斬〜」。蘇洵《六國論》:「暴霜露,斬荊〜,以有尺寸之地。」 ❷ 通「戟」,一種古代兵器,這個意思後來被寫成「戟」,見第 198頁「戟」字條。左丘明《左傳.隱公十一年》:「子都拔〜以逐之。」(子都:即公孫子都,春秋時期鄭國宗室。)棘 “戟”之别称。见“戟”条。
棘jí ❶酸枣树。如:荆棘,披荆斩棘。 ❷难办。如:棘手。 ❸“戟”之别称。
棘jí ❶ (酸枣树) sour jujube ❷ (荆棘) thorn bushes;brambles: 披荆斩 ~ break through brambles and thorns;break open a way through bramble and thistle;hack one's way through difficulties ❸ {动} (刺;壳针) spine;spina ❹ (姓氏) a surname: ~ 子成 Ji Zicheng ◆棘齿 {机} wolf teeth; 棘刺 calthrops;caltrops spine; 棘钉 barbed spike;jag spike;rag nail; 棘肌 spinalis;spinales; 棘轮 {机} notch wheel;clik pulley;clickwork;paw wheel;ratchet;retchet wheel; 棘螺栓 lewis bolt;bat bolt;ja bolt;swage bolt;barb bolt;hacked bolt;rag bolt;rag screw;sprig bolt;stone bolt;stone stud; 棘皮动物 echinozoa;echin-;echino; 棘区 eribrum; 棘手 thorny;troublesome;knotty;difficult to handle; 棘头虫 acanthocephalan worm; 棘突 {地质} spinous process;crest; 棘吻鲨 bramble shark; 棘爪 {机} pawl;pall;paul;detent;cam pawl;pallet; 棘针 thron needle
棘 楚城邑。《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吴于是伐巢,取驾,克棘,入州来。”约在今河南永城县南。
棘jí ❷ 地棘 天荆|荆棘 丛生|荆棘 满腹|荆棘 塞途|荆棘 铜驼|荆棘 载途|九棘 三槐|朽棘 不雕 ❸ 钩章棘 句 ❹ 披荆斩棘 |劈荆斩棘 |天荆地棘 |铜驼荆棘 |斩荆披棘
棘 甲骨文; 金文; 篆jí [從並朿→棘(《説文》:“棘,小棗叢生者。從並朿。”棘,酸棗樹,莖上多刺;泛指有刺的苗木:荊棘。)] 《詩經·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南風遠比朔風煦,緩緩吹進酸棗心。) [宋] 蘇軾《浣溪沙》:“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離棘門。”(注:旋抹紅妝,粗略地打扮一下。使君,指州官,這裏蘇軾自稱,當時他任徐州知府。棘門:用酸棗枝條編成的籬笆門。此爲宋時農民住房的真實寫照。) [宋] 沈括《夢溪筆談·棗與棘》:“棗與棘相類,皆有刺。棗獨生,高而少橫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爲别。其文皆從‘朿’,音刺,木芒刺也。‘朿’而相戴立生者,棗也。‘朿’而相比橫生者,棘也。不識二物者,觀文可辨。”
棘* jí (12画) 【提示】朿, 中间是竖和 ,不是竖钩和口,不要错写成束; 位于字左时,末笔捺改点。
* 棘jí12画 一部 (1) 酸枣树。 (2) 泛指有刺的草木: 荆~|披荆斩~。 (3) 刺;扎: ~手(形容事情难办,如同荆棘刺手)。 (4) 针形的刺或突起: ~皮动物。
棘
☚ 棗 片部 ☛
棘jí 春秋以来的会意字。从两“朿”(刺本字)。指酸枣(棗)树(有刺)。组词如:荆棘。引申指针形的刺。如:棘手|棘皮动物。
棘★常◎常
jí表意,金文、小篆从二朿(cì)并列,朿为木刺,本义表示丛生而多刺的荆棘或灌木,引申为酸枣树(一种落叶灌木)、刺、扎等。 【辨析】 棘/枣(棗) 这两个字都是表意字,所指的树木同中有别:棘的植株较低,棗(枣)的植株较高,故“棘”为左右相并,“棗”为上下叠加。棘 (jí) 从並朿。 【按】許慎謂“小棗叢生者”,段玉裁注:“未成則爲棘而不實,已成則爲棗。”棗樹多刺,故棘以棗舉例。
棘 篆 隶jí 【析形】 会意字。古文字形从二朿,朿是刺的本字,从朿表示与刺有关。【释义】 《说文》:“小枣丛生也。”本义指酸枣树。枣树枝上有刺,故泛指有芒刺的草木。[披荆斩棘]砍伐荆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shape analysis】 It is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 In ancient character its meaning is related to two 朿(cì, bouquet)which is the origin of 刺( cì, thorn). It relates to the thorn. 【original meaning】 The jujube tree.
棘
* 棘kiək[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 小棗叢生者,从並朿。(七篇上) 並立之小樹叢。
☚ 絲 喜 ☛
0000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