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棉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害虫

害虫

害虫名:蚜(蚜虫;菜~;棉~;桃~;烟~;麦~) 蛾(蛾子;螟蛾;麦~;菜~;衣~;蓑~;毒~;天蚜;夜~;枯叶~) 蚧(红蜡~)蝽(蝽象;荔枝~) 螟(螟虫;大~;桑~;菜~;稻~虫;三化~;玉米~) 蛉(棉~) 蝚 虸(虸蚄) 蟪(~蛄) 蟘 蠖(尺蠖) 蠷(蠷螋) 螨(螨虫;彩~;草~;尘~) 蝶 蠰 螬 蝉(灰~;叶~;稻叶~) 蜮 蜜虫 腻虫 粘虫 油虫 蟥虫 蠓虫 毛虫 竹象 龙虱 白蚕 樟蚕 天牛 地胆 田鳖 步曲 蓟马 樗鸡 芫菁 瓜守 叶甲 牙甲 葬甲 桑蟥 麦蛆 叶蛆 斑蟊 蜤螽 油葫芦 稻飞虱 桑木虱 红娘子 地老虎 黄守瓜 小红虫 金花虫 食心虫 钻心虫切根虫 夹叶虫 卷叶虫 稻苞虫稻象虫 铁甲虫 铁壳虫 硬壳虫乌壳虫 放屁虫

另见:叮咬 翅膀 爬行 飞翔 为害

☚ 害虫   各种害虫 ☛

棉蚜cotton aphid

世界性、多食性刺吸害虫。又名瓜蚜。学名Aphis gossypii Glover。同翅目,蚜科。分布于60°N至40°S的世界各地。寄主有75科285种,第一寄主为花椒、鼠李、石榴、木槿等;第二寄主为锦葵科、葫芦科、豆科、马鞭草科、菊科等多种植物。
形态特征 成长的干母触角5节,体椭圆形,多数深绿色,尾片常有毛7根。无翅孤雌蚜体椭圆形,长约1.9毫米,多数黄色、草绿色,有时深绿色,表皮有网纹,前胸、第一及第七腹节有缘瘤,触角不及体长的2/3,喙超过中足基节,尾片常有毛5根。逢盛夏常发生小型蚜,俗称伏蚜,体长不及前者的1/2,触角5节,喙可达后足基节,尾片有毛4或5根,体黄白色。有翅孤雌蚜腹部背板各节间斑明显,第六至第八节有狭短黑横带,第二至第四节有大缘斑,腹管后斑大,绕过腹管向前伸展,与腹管前斑相接而在腹管前方中断。触角第三节有次生感觉圈6或7个,尾片有毛6根。有翅性母蚜,体背骨化斑纹更明显。触角第三节有次生感觉圈7~14个,一般9个;第四节有0~4个;第五节偶有一个。雌性蚜成虫草绿色,个别黄色,触角5节,后足胫节膨大为中胫节的1.5倍,有多数小圆形性外激素分泌孔,尾片有毛6根,透过表皮可观察到腹中的卵,这与孤雌蚜腹中有胚胎不同。有翅雄蚜体狭长卵形,腹部各节背中央各有一黑横带,触角第三至第五节依次有次生感觉圈33、25、14个,尾片有毛5根(见图)。


无翅孤雌蚜腹部背斑及刚毛



尾片



喙端节


棉蚜


为害规律 棉蚜为害棉叶、嫩茎,受害叶畸形卷缩,根系发育不良,棉苗生长停滞,果枝、叶片、花蕾及棉铃出现迟、数量少。棉蚜排蜜露于叶上堵塞气孔,影响呼吸,招致病害;滴在絮上影响原棉品质。但少量棉蚜在棉株上取食,对棉株生长和产量无影响。3片真叶以前的棉苗耐蚜力弱,4片真叶以后的棉苗耐蚜力增强,花期蚜害常造成损失。在辽河棉区、黄河棉区和云南部分棉区棉蚜为害很重,长江流域套作棉区棉苗在前作庇护下被害较轻,新疆内陆棉区为害亦轻,有时在花蕾期严重为害。棉蚜也是瓜类、柑橘类植物的重要害虫。棉蚜除直接为害外,还传播棉花花青素症病毒、阿塞拜疆棉花弯曲病毒、棉花蓝病毒及粮食、油料、麻、糖料、蔬菜、烟草、果树和中草药等植物病毒60余种,其为害和损失更大。
发生规律 以受精卵在第一寄主芽周围越冬。春季从越冬卵里孵化出的干母全部为无翅孤雌胎生蚜,其下代为干雌大部无翅,仍营孤雌胎生,少数为有翅迁移蚜。干雌的下代大部分为有翅迁移蚜,成长后飞往第二寄主,其后代为侨蚜。侨蚜中又可分有翅侨蚜和无翅侨蚜,在棉田或其他第二寄主中迁飞或爬迁蔓延为害。晚秋在第二寄主产生有翅雌性母和无翅雄性母。有翅雌性母迁飞回第一寄主,营孤雌胎生,产雌性蚜;无翅雄性母留在第二寄主胎生出有翅雄蚜,迁飞回第一寄主,雌雄交配产卵越冬,属典型全周期型。在亚热带南部和热带地区及温室中,全年温暖,棉蚜全年在夏寄主上营孤雌生殖,不发生雌性蚜和雄蚜,属不全周期型。有些地区棉蚜常年孤雌生殖,但可发生雄蚜,属产雄不全周期。另一些地区棉蚜常年孤雌生殖,但可发生雌性蚜,属产雌不全周期。欧洲和美洲的棉蚜大都营上述3种不全周期生活。
生活习性 温带地区年生20~30代。若虫蜕皮4次,春季历期平均8.4天,夏季4天,繁殖期一般8~14天,每头平均产仔46~60头,每头雌性蚜平均产卵4.7粒。
棉蚜各型食性的广度各异,唯干母和干雌食性最专化,几乎只能在第一寄主上生活。迁移蚜、侨蚜食性广泛,几乎可在所有的寄主植物上生活。性母和产卵雌蚜的食性更广泛。成长的雄蚜不大取食,除性母和产卵雌蚜取食老叶外,其他各型大都取食植物的幼嫩部分。在无阳光直射时,棉蚜有正向光性;阳光直射时,则爬向荫蔽处。通常棉田中棉蚜从发生中心棉株向四周爬迁蔓延的情况与早晚的向光性和背光性爬行有关,东西向扩散范围较远,南北较近;有翅棉蚜对黄色和橙色的趋性最强,其次是绿色;光秃的土地上棉蚜常沿地表飞行,在缺苗断垄边行和窝风处发生棉蚜较重。
在棉花出苗阶段多集中于子叶背面,苗期多集中于上部嫩叶和嫩茎,铃期多集中于下部老叶。有翅若蚜大部分布于下部老叶。棉蚜每年有3~5次迁飞高峰,包括迁移蚜迁飞1次,侨蚜迁飞1~3次,有翅雌性母和雄蚜迁飞1次。春季迁移蚜从鼠李、花椒、石榴和木槿上起飞,以鼠李上最早。有翅蚜迁移迁飞高峰适逢棉苗出土前后,形成棉蚜在棉田中点片发生。侨蚜迁飞在东北棉区和年均温10℃等温线以北大都只1次,黄河流域棉区两次,长江流域棉区3次。这些迁飞高峰常与早播棉的始蕾、始花和棉铃开始吐絮期相合,都是在棉田间或第二寄主间的迁飞,第一次侨蚜迁飞常形成棉蚜在棉田中普遍发生。有翅雌性母和有翅雄蚜的迁飞高峰适在棉株生长结束期。各次迁飞高峰出现的时期和数量,可以在寄主植物上直接观察,也可利用黄色器皿诱蚜观察,还可分析寄主植物上出现有翅若虫的比例或若虫与成虫的比例,确定种群老化程度。在北方寒冷地区的棉蚜耐寒性强,置于-15℃一昼夜才全部死亡,繁殖最适温度为16~22℃,超过25℃有抑制作用。在亚热带地区,则较耐热,繁殖最适温度17~28℃,29℃以上才延缓发育。冬季或早春低温,棉蚜越冬寄主石榴和木槿枝条因冻害而死亡或发芽延迟,干母孵化后,常因低温和缺食而大量死亡。
棉蚜数量消长受大气温湿度影响,北方棉区5日均温25℃、平均相对湿度75%、温湿系数3是棉蚜数量消长的3个临界点。气候因子超过临界点时棉蚜数量下降,反之数量上升; 不同组配时种群数量表现有较小的升或降。暴风雨常使种群数量锐减。暑热期间小雨或阴天,气温下降,形成大量繁殖的良好条件,种群数量迅速增多。
棉蚜的发生与食物因素有密切关系。无翅棉蚜经短期饥饿后,其后代有翅蚜比例有所增长; 施用氮肥过多,棉株含氮量增高,种群数较正常株明显增大。以豆科植物作绿肥的棉田,发生常较严重。棉叶上的毛短于100微米,每平方毫米有100根以上,棉蚜活动受阻,蚜害轻; 毛长200~300微米,每平方毫米仅30根,则棉蚜可以在叶上自由活动,蚜害重。但棉叶多毛也可阻止寄生蜂和小型捕食天敌的活动,所以有时多毛品种上蚜害反而重。在抗性品种上,棉蚜死亡率比在敏感品种上高、产仔少、发育期延长、虫体变小、繁殖期和寿命缩短并提前发生有翅蚜。在黄瓜、西印度黄瓜和甜瓜品种中都已发现有抗棉蚜品种。遗传杂交研究表明棉株抗蚜性状为显性。
棉蚜的体色由淡黄到黑绿,几乎有连续性的变异。通常有黄、绿和深绿3种色型。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色型优势,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绿和深绿型常占优势。同一地区内夏季以黄型占优势,春秋以绿型和深绿型占优势,也有全年不变色的少量黄色型存在。色型的变异与蚜体大小、附肢长短有同步的变化,都是稳定的生物学现象。体色越浅则体型越小,附肢也越短。盛夏期间,蚜体由黄变为淡黄甚至黄白色,体型只有原先的1/2,附肢变短,触角由6节变为5节,有翅蚜触角第三节的感觉圈也由6~8个减为2~5个,这类个体常称为小型蚜,俗称“伏蚜”。把伏蚜改置于适宜温度中的幼嫩棉叶上,其下代迅速变为大型; 反之,置于高温中曾严重遭受蚜害的卷缩老叶上,其下代迅速变为小型蚜,故不能认为体型大小和颜色的型是不同的品系。
棉蚜排泄的蜜露含有丰富的醣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为蚁所嗜食。蚁为蚜清除排泄物并助蚜搬迁扩散,驱除天敌,可使蚜更多取食提高繁殖力,延迟发生有翅蚜,使蚜害加重。(见彩图181)
天敌 中国已记载的棉蚜天敌有213种,其中体内寄生有蚜茧蜂科、蚜小蜂科、跳小蜂科和金小蜂科共26种; 体外寄生仅绒螨科3种; 捕食性天敌184种,包括蜘蛛类58种、瓢虫科46种、食蚜蝇科18种、草蛉科12种、姬蝽科7种、猎蝽科6种及花蝽科、螳螂科等。蚜霉菌在高温、高湿和蚜虫高密度时能控制棉蚜。一种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lecanii在温室中可以控制黄瓜上的棉蚜。在生态条件复杂的分散棉区,植物种类多、昆虫群落结构丰富,天敌种类多、数量大,棉蚜在自然控制下发生较轻。
防治方法 采用多种作物条带种植、间作、套作,以丰富棉区植物和动物的生态结构,给棉蚜的天敌提供丰富的季节食物和生态环境。利用麦类、蚕豆、油菜等套作作物遮避防蚜和诱引天敌。适量施用氮肥,间苗定苗时注意将蚜害苗拔除。在棉蚜数量达到经济阈限以前,少量棉蚜在棉株上短期取食,不仅不影响生长发育和产量,且能为天敌提供饲料,蚜害造成的短期棉叶微卷在防治后能恢复。蚜害重的棉田用内吸缓释杀虫剂于播种时施于土内,可控制幼苗期棉蚜为害。棉苗出土后可采用内吸杀虫剂涂茎防治。

棉蚜cotton aphid

Aphis gossypii Glover,又名瓜蚜。昆虫纲,同翅目,蚜科。分布于60°N~40°S的世界各地;中国以北方棉(瓜)区较重。寄主200余种,越冬寄主有木槿、花椒、石榴、鼠李、夏枯草;侨居寄主有棉、瓜类(南瓜、黄瓜、冬瓜、西瓜)等作物。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9mm,黄色、黄绿色或深绿色,被薄层白色蜡粉,有腹管1对,尾片1个。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2~1.9 mm,头、胸大部为黑色,腹部两侧有3~4对黑斑。中国一年发生10~30多代,多数地区以卵越冬。棉苗出土时从越冬寄主上迁入棉田,成、若蚜群集于寄主嫩头、嫩心、叶背刺吸汁液,使叶片卷缩,畸形,为害棉花,则使开花结铃期推迟。在田间可发生多次迁飞和扩散为害高峰。华北棉区7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发生的棉蚜称为伏蚜。生长季节的棉蚜行孤雌生殖,至秋后有翅胎生雌蚜迁回越冬寄主,产生两性蚜,交配后产受精卵过冬。宜保护利用瓢虫、草蛉、食蚜蝇、蚜霉菌、农田蜘蛛等自然天敌,辅以药剂拌种、喷雾、涂茎等防治措施。瓜类苗期可用银灰色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既可避蚜害,又可防止病毒病的蔓延。

棉蚜

棉蚜

棉蚜mianyaAphis gossypii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同翅目,蚜虫科。俗称“腻虫、蜜虫”。有翅或无翅。体小,长1.2~1.9毫米,浅绿色,头胸部黑色,年生20余代。为害棉苗及其它多种作物。用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幼嫩的组织后吸取汁液,造成卷叶、皱缩、枯萎,因而降低产量。春夏季进行孤雌生殖,秋季产生有翅雌雄蚜,飞迁至寄主植物体上交配产卵。在我国北方,卵多产在花椒、石榴等树上,在南方,卵多产在木槿叶上。

☚ 蚜虫   海豆芽 ☛

棉蚜Aphis gossypii

又称“腻虫”。棉花害虫。昆虫纲、半翅目、同翅亚目、蚜虫科。体长1.2—1.9毫米。一年发生20余代。用口器刺入棉花幼嫩组织吸取汁液,造成卷叶枯萎。防治方法:清除越冬寄主,或对越冬杂草喷药;种植棉叶背面多毛的抗虫品种;利用瓢虫、草蛉、蜘蛛进行生物防治。

棉蚜

cotton aphid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