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棉花经济cotton economics棉花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活动及其经济关系。 世界棉花经济概况 世界上最早栽培棉花的国家如墨西哥、印度等, 已有5 000年以上的植棉历史。但是, 直到第一次产业革命棉花需要量大增以后, 棉花经济才有显著的发展。19世纪50年代, 英国成为棉纺织业大国,从东印度和北美进口大量棉花。英国1800~1810年从世界各地(主要是西印度和地中海东部诸国)进口棉花只有7 983吨,到1846年仅从东印度和美国就进口棉花19.8万吨, 1860年又增加到59万吨; 从1920年以后, 主要从美国进口, 占英国棉纺需要量3/4。美国在19世纪50年代棉花已经实行专业化生产, 1860年生产棉花83.1万吨, 1910年增加到252.8万吨。1934~1938年全世界平均年产棉花665万吨,其中美国占41%。中国的南方、西南和西北边远地区植棉有悠久的历史,但从13世纪宋末元初以后, 在长江、黄河流域植棉才渐普遍; 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 棉花出口才有显著增加。1868年棉花出口仅为1 907吨, 到1895年增加到4.48万吨。20世纪30年代, 中国和美国、印度、苏联并称为四大产棉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棉花经济发展很快。1985年, 世界棉花总产量达到1 702万吨,比1934~1938年年平均产量增长1.5倍;国际棉花出口贸易量达423万吨,比1934~1938年年均出口贸易量增长38%。由于化学纤维的竞争,从1960~1975年美国、埃及都大量缩减棉花生产, 苏联、印度放慢了发展速度, 但中国、巴西、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仍在继续发展。 全世界有70多个产棉国家, 主要分布在亚洲和美洲。1985年,亚洲棉花面积1 794万公顷,总产量773.1万吨; 美洲棉花面积945万公顷,总产量480.6万吨;非洲棉花面积402万公顷, 总产量138.3万吨。其中主要产棉国: 中国总产量414.7万吨, 美国294.7万吨, 苏联260万吨, 印度140万吨, 巴基斯坦115万吨, 巴西92.6万吨, 土耳其51.7万吨, 埃及46万吨。这八个国家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3%。世界平均每公顷棉花产量是483千克,其中最高的国家是澳大利亚,达1 636千克, 其次是以色列, 1 448千克。棉花主要出口国有美国、苏联、中国、埃及和苏丹。1980年, 美国出口棉花182.3万吨, 苏联出口84.3万吨,埃及出口14.8万吨。中国1985年出口34.9万吨。世界按人口平均的棉花消费量1985年是3.4千克, 但美国、日本、苏联和西欧一些国家平均每人消费水平都在5千克以上。 中国棉花经济概况 中国在1949年以后, 棉花生产有显著增长。1949年棉花总产量为44.4万吨, 1985年增加到414.7万吨,增长8.34倍。总产量平均年递增百分率:1949~1952年为43%,1953~1957年为4.5%,1958~1962年减产, 1965年有所恢复, 1966~1970年平均年递增率为1.7%,1971~1975年为0.9%,1976~1980年为2.6%, 1981~1985年为8.9%。棉田面积在1981~1984年间逐年有所扩大,1984年达到692.3万公顷,1985年则减为514万公顷。中国棉花增产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公顷产量,1949年为160千克,1985年增长到807千克。1981~1985年单位面积产量平均年递增率为8%。棉花总产量,1981年还居美国、苏联之后,处于世界第三位;从1982年开始, 则居世界首位。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0.5千克,但在地区之间差别很大。1985年单位面积产量, 湖北省最高, 平均每公顷达1 058千克; 云南省、广西僮族自治区最低, 平均每公顷195千克。 中国棉花生产分布在北纬18°~46°之间, 南自海南岛、北至辽宁和新疆均有棉花栽培。但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根据气候、土壤和栽培等条件的不同, 分为五个植棉区: 黄河流域棉区, 长江流域棉区, 西北内陆棉区, 北部特早熟棉区,华南棉区。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湖北五省的棉花面积占全国的75.7%, 产量占全国的77.4%。 中国棉花栽培制度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黄河流域大部地区、北部地区实行冬季休闲的一年一熟制。二是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南部地区实行以棉花为主与大麦、小麦、油菜、蚕豆等作物套种或复种,或与甘薯、玉米、花生等间作的一年两熟制。 中国从1951年开始实行棉纱统购, 1954年实行棉布的计划收购(简称“统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销”),对城乡人民消费的棉布一律采取分区、定量、凭证供应的办法。继之又实行棉花计划收购, 凡生产棉花的农民, 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购价格, 将所产棉花, 除缴纳农业税和必要的自用部分外,全部卖给国家。1979年改为实行棉花超购奖励办法。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76~1978年三年平均收购量为基数, 超购部分实行加价奖励办法, 即超购部分加价30%。或者实行每超购1千克皮棉, 奖励1千克商品粮的办法。1984年新棉上市起, 取消北方棉区5%的价外补贴,并由基数法改为比例法收购。即南方收购棉花60%按牌价计价,40%按超购加价计价; 北方收购棉花20%按牌价计价, 80%按超购加价计价。1985年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定购的棉花,北方是30%按统购价,70%按超购加价计算; 南方是40%按超购加价, 60%按原统购价计算。
表1 1952~1985年中国棉花收购量、
进出口量及纺织品出口量 年份 | 棉 花 收购量 (万吨) | 棉 花 进口量 (万吨) | 棉 花 出口量 (万吨) | 纺织品出口量 | 棉纱 (吨) | 棉 布 (亿米) | 棉涤纶布 (万米) | 1952 | 108.7 | 7.7 | | 109 | 0.16 | | 1957 | 141.2 | 4.8 | 3.4 | 9 997 | 3.50 | | 1962 | 63.2 | 3.7 | 2.7 | 21 872 | 5.49 | |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 195.6 203.0 222.7 261.0 431.9 | 19.9 8.1 17.7 89.8 | 3.5 5.3 10.6 0.9 34.9 | 21 298 22 081 32 768 31 106 154 728 | 8.03 6.96 10.72 10.86 16.73 | 152 1 316 7 097 28 452 73 564 |
棉花收购价格,从1952年到1977年变动很小,1979年后有明显提高。每100千克皮棉混合平均收购价格:1952年183元,1965~1977年204~208元,1978年227.8元, 1979年268元, 1980年317.4元, 1985年提高到321.8元, 比1952年提高75.4%。 皮棉与粮食、植物食油、猪肉的比价: 1957年是1:0.09:0.52:0.66;1980年是1:0.11:0.83:0.64;1985年是1:0.13:0.84:0.91。 中国是世界上棉花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1985年纺织工业用棉380万吨, 絮棉、医药卫生和其他用棉30万吨,合计占世界棉花消费量1 652万吨的1/4。平均每人消费棉花3.9千克; 扣除出口,国内平均每人消费棉花3.5千克。各种布的生产量平均每人14米,国内平均每人消费11.7米。随着化学纤维布的增加, 棉布消费相应减少。据1985年抽样调查, 平均每人消费棉布: 城 表2 棉花生产成本 单位: 元
年份 | 平 均 每 亩 | 每100 千克皮 棉成本 | 产 值 | 物质费用 | 净产值 | 人 工 费 用 | 总生产 成 本 | 减 税 纯收益 | 用工数(劳动日) | 工 价 | 1957 1980 1985 | 65.50 143.13 207.83 | 8.42 43.42 57.05 | 48.08 99.71 150.78 | 24.58 52.50 42.86 | 19.66 42.00 64.29 | 28.08 85.42 121.34 | 26.29 53.95 81.20 | 92.68 194.14 181.18 |
市人口2.7米, 农村人口2.5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