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棉盲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棉盲蝽cotton mirids多食性刺吸害虫,棉田半翅目盲蝽科害虫的通称。世界已知为害棉花的盲蝽50多种,中国28种,棉田常见的约10种。
三点盲蝽 学名Adelphocoris faciaticollis Reu-ter。成虫体长约7毫米,黄褐色,前胸背板后缘有一黑横纹,前缘有2黑斑,小盾片与两个楔片呈3个明显的黄绿三角形斑。若虫体黄绿色,有黑色细毛,触角第二至第四节基部淡青色,余赭红色,足淡青色,有赭红色斑点(图2)。卵长茄形、淡黄色。分布以北方棉区为主。年生3代。以卵在洋槐、加拿大杨、柳、榆、杏等树皮内越冬,卵大部产于有疤痕或断枝的疏软部位。卵发育起点8℃,有效积温188 日度。幼虫发育起点7℃,有效积温373 日度。越冬卵5月上旬开始孵化,幼虫5龄,经约26天到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成虫寿命约15天。第二代卵期约10天,若虫期约16天,7月中旬羽化,成虫寿命约18天。第三代卵期约11天,若虫期约17天,8月下旬羽化,成虫寿命约20天,后期世代重叠。各代成虫晚间产卵,约有半数卵产于棉花的叶柄与叶片相接处,其次为叶柄及主脉附近。白天成虫在向日葵、玉米、大麻、葎草等花内取食。主要寄主有棉、马铃薯、豆类、胡萝卜、向日葵、芝麻、玉米、高粱、小麦、番茄等。
苜蓿盲蝽 学名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ze。成虫体长约7.5毫米,体黄褐色,前胸背板后缘有两个黑圆点。小盾片中央有两个半“丁”形黑纹。若虫体暗绿色,有黑色斑点和刚毛,触角黄色,末端较浓,腹节有黑斑。胫节有黑刺。卵长茄形,乳白色。南北棉区均有发生,以北方棉区发生较重。年生3~4代,以卵在苜蓿、棉秸、枸杞等茎秆内越冬,越冬卵4月上旬开始孵化。卵发育起点5.2℃,有效积温213日度。若虫发育起点6.7℃,有效积温410日度。第一代若虫历期约30天,5月中旬羽化,成虫寿命约26天。第二代卵期约13天,若虫期约18天,7月上旬羽化,成虫寿命约14天。第三代卵期约10天,若虫期约18天,8月上旬羽化,成虫寿命约20天。第四代卵期约11天,若虫期约16天,9月中旬羽化,成虫寿命约16天。成虫在0~40℃均能生活,43℃时开始死亡,45℃仅能存活12~15分钟,15℃时寿命达46天,但不能产卵。20℃时产少量卵,25℃时产卵最多(107粒),37℃又下降。主要寄主有苜蓿、豆类、棉、马铃薯、枸杞、芝麻、向日葵、蓖麻、大麻、菠菜、胡萝卜、油菜、芹菜、南瓜、荞麦、龙葵、玉米、小麦等。 中黑盲蝽 学名Adelphocoris suturalis Jakov-lev。又名棉金毛盲蝽。成虫体长约7毫米,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两个小黑圆点,小盾片与爪片的大部黑褐色。若虫体深绿色,有黑色刚毛,触角和头部赭褐色。卵长茄形,淡黄色。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棉区,年生4代。以卵在苜蓿和杂草寄主内过冬。越冬卵4月上旬孵化,若虫在苜蓿、苕子及蒿类杂草上活动。卵发育起点5.4℃,有效积温217日度。幼虫发育起点9℃,有效积温329日度。第一代成虫5月上旬出现,第二代6月下旬,第三代8月上旬,第四代9月上旬。主要寄主有棉、苕子、胡萝卜、马铃薯、茼蒿、芹菜、蚕豆、甜菜、黄花苜蓿、聚合草、大麦、小麦、杞柳、桑、向日葵等。 赣棉盲蝽 学名Creotiades gossypii Hsiao。成虫体长约6.7毫米,浅草黄色,前胸背板后缘有不规则的浅褐小点,后部中央两侧各有一圆形小斑点,喙顶端黑色。若虫翅芽内侧基部具黑斑。常见于江西和云南两省棉田,中国其他棉区较少见。 牧草盲蝽 学名Lygus pratensis Linnaeus。成虫体长约6毫米,黄绿色,前胸背板有橘皮状刻点,侧缘黑色,后缘有黑纹,中部有4条纵纹,小盾片黄色,中央黑褐凹陷。若虫体绿色,触虫末端红黄色。前胸背板和小盾片上各有两个黑圆点。第三腹节背有一黑圆点为臭腺。主要分布在西北河西走廊及新疆棉区。年生4代。以成虫在各种杂草、枯枝落叶、树皮裂缝内越冬,平均气温达9℃时开始活动,4月上旬越冬成虫便在小麦、菠菜、甜菜、白菜、萝卜、甘蓝种株上大量出现,4月末产卵于藜科及十字花科植物上。第一代成虫5月下旬出现,第二代7月上中旬,第三代8月底、9月初,第四代10月下旬,羽化后即过冬。第一代成虫迁入棉田为害,第三代成虫由棉田向地肤(扫帚菜)、碱草等杂草上迁移。成虫产卵期4~7天,越冬代产卵期39天,最长57天,其余各代11~25天,成虫寿命17~27天,成虫产卵量可达300粒以上。卵发育起点10℃,有效积温126日度。第一代卵期约18天,第二代约9天,第三代约8天,第四代约12天。若虫5龄,发育起点8.5℃,有效积温200日度。第一代若虫期约18天,第二代约11天,第三代约12天,第四代约23天。主要寄主为棉、地肤、碱草、菠菜、甜菜、蒿类、豆类、大麻、向日葵、烟草、小麦、玉米、柳、洋槐等。 为害习性 常为害棉花的顶芽、边心、花蕾及幼铃,吸食棉株汁液。棉苗真叶芽甫露,盲蝽就用针状口器刺吸幼芽,顶芽受害枯焦发黑成无头苗;真叶期为害顶芽成黑斑,组织坏死;顶芽叶片伸展时,坏死部分成孔洞,近主脉处叶片破碎。被害叶片破孔边缘愈合成为特殊的叶切状,与一般咀嚼口器昆虫造成的虫孔不同。若为害严重。叶切状叶片连续多片,使棉株破叶累累呈“破叶疯”,现蕾稀少,影响产量。果枝伸展后的边心嫩叶也会出现上述类似症状,叶片受害后主脉扭曲,叶片不能平展(图3)。 图3 棉盲蝽为害状 6种盲蝽中绿盲蝽为害造成的破叶疯症状最明显;中黑盲蝽、苜蓿盲蝽和三点盲蝽主要造成无头苗和幼 ![]() 发生规律 棉田盲蝽是一个混合种群,各地种群组成不同。黄河流域及其以北棉区主要种类是苜蓿盲蝽、三点盲蝽和绿盲蝽,长江流域棉区是绿盲蝽、中黑盲蝽和苜蓿盲蝽,新疆棉区主要是牧草盲蝽。不同年度之间出现的主要种类会有变化。影响棉田盲蝽发生数量的有关因子有: ❶越冬后第一代虫源基数与6月份棉田虫量关系。6月份棉田虫量和为害程度取决于4月中旬苜蓿田内的虫量。秋季苜蓿刈割迟的地方苜蓿田内残留虫量明显减少,翌年春天发生也显著减轻。江苏第一代幼虫主要在蚕豆和苕子上繁殖,2代扩展到胡萝卜、马兰等寄主,2代羽化后夏熟作物都已衰老,遂迁移棉田为害。由于蚕豆面积大,因此蚕豆植株上的发生量对棉田影响最大。 ❷盲蝽为害与寄主转移规律。正值现蕾开花的寄主植物对盲蝽引诱最大。1代成虫主要在春季豆科植物上活动,以后各代成虫随寄主植物的开花程序而向马铃薯、胡萝卜、茼蒿上转移,6月中下旬夏熟寄主相继成熟枯萎,棉花正值现蕾,常形成棉田为害高峰。 ❸温、湿度及雨量对盲蝽发生为害的影响。绿盲蝽的卵发育起点最低,越冬卵发育最早,田间幼虫出现及发育也较其他盲蝽在先,1代成虫出现时棉花尚未现蕾,对绿盲蝽吸引力小,仍留在原寄主上。苜蓿盲蝽、三点盲蝽和中黑盲蝽发育较迟,1代羽化为成虫时棉花已现蕾能吸引成虫,与前寄主间作或靠近越冬寄主的棉田,常在若虫孵化时直接侵害棉花。盲蝽性喜潮湿,多雨年份盲蝽为害常重。苜蓿盲蝽在25℃、相对湿度80%时卵全部孵化,相对湿度60%以下时孵化率降到60%以下。中黑盲蝽也有相同趋势。当植物体内含水量下降时,植株组织内的卵孵化率也随之下降,高温失水快,37℃时卵虽能发育,但孵化时幼虫脱壳即死。若虫在高湿下行动活跃,为害也较重,月雨量100毫米以上就能达到中等为害水平。灌溉棉区盲蝽为害程度与灌溉时间、方式、水量有关,第一次灌溉早或大小漫灌后盲蝽为害明显加重。 ❹植株生育状况与盲蝽为害关系。盲蝽的为害与植株含氮量明显相关,与植株糖分、含水量及pH值无明显相关。棉株嫩叶、幼蕾、幼铃含氮均高于其他部位,受害也重。大小高肥棉田受害突出,生长茂密不整枝的棉株含氮量高于正常棉株,受害也重。早春苜蓿开花期植株含氮高盲蝽很少迁离,2代成虫期苜蓿衰老含氮量下降盲蝽大量迁出,此时棉株正值现蕾,植株含氮高,吸引盲蝽为害。秋季棉株衰老含氮量下降,成虫又迁移到其他寄主。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的棉苗发育提早,盲蝽为害时间也提前。密度高的棉田形成高湿的小生态环境,有利于盲蝽的为害。 ❺盲蝽种群动态的猖獗指数。丁岩钦用晴雨指数结合早春虫口基数和棉花生育期对盲蝽种群动态的影响,提出3个猖獗指数式: 猖獗指数E=P4/1000+2R6/S6 式中 P4为4月中旬苜蓿田每亩虫量,R6为6月份降水量,S6为6月份日照时数 E>3为严重发生,每亩虫量>2200头 1 ❻天敌。绿盲蝽、三点盲蝽和苜蓿盲蝽的卵有3种卵寄生蜂: 点脉缨小蜂、盲蝽黑卵蜂、柄缨小蜂。3种寄生蜂对2代苜蓿盲蝽的卵寄生率最高可达78.3%,其中点脉缨小蜂占91%;对三点盲蝽卵寄生率为27.5%,其中点脉缨小蜂占51.3%,盲蝽黑卵蜂占44.1%。一般每粒卵寄生1头蜂,蜂发育期15~18天,成蜂于晚间羽化。捕食性天敌有花蝽、草蛉、姬猎蝽、蜘蛛等,另有寄生螨1种。 防治方法 清除杂草寄主,应用栽培管理消灭虫源田内的盲蝽。如蚕豆打顶心; 改进苜蓿刈割方法,新疆牧草盲蝽发生区可在苜蓿初花期作第一次收割,减少盲蝽迁移扩散,近棉田的先割,使盲蝽向未割的苜蓿方向移动,最后一次收割期尽可能推迟,割的部位要低,推迟转移到棉田的时间,使棉株能多现蕾;及时做好棉花整枝,保留1~2个主轴,促使棉株恢复现蕾。 在虫情调查的基础上可采用化学防治。棉田用药的终止期宜延续到迁移高峰以后,此时棉株进入现蕾盛期,受害后影响不大。对硫磷、敌百虫、马拉硫磷、敌敌畏、磷胺、乐果、氧乐果、久效磷及甲萘威等农药对防治盲蝽均有良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