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检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告发;检举;揭发ɡàofā jiǎnjǔ jiēfā

【同】 都是动词;都有把隐藏的人、事(多指缺点、错误、罪行或坏人坏事)揭露出来的意思。
【异】 “告发”侧重于向公安机关、法院、政府等国家权力机关揭发某人某事,目的是使受处罚;对象一般人是人;多用于口语。[例]他想去~这个窝藏在他家里的逃犯。“检举”侧重指发现并举报,多指向司法机关、安全部门或其他有关上级机关和组织揭露违法、犯罪行为;对象多是事;常和“揭发”连用;多用于书面语。[例]有人向上级机关~了局长的罪行。“揭发”可以是向上级机关告发,也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公之于众;对象可以是人、事;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例]有人~了他的偷盗行为。
【反义】 告发—包庇 保密 掩盖 掩饰/ 检举—包庇 庇护/ 揭发—保密 掩盖 掩饰 窝藏


检举;举报jiǎnjǔ jǔbào

【同】 都是动词;都指向司法机关等揭发违法犯罪行为;多用于书面语。
【异】 “检举”侧重于揭发;适用对象可以是违法犯罪行为,也可以是违反某种规则的不良现象;可以向有关部门、机关、组织报告,也可以向有关个人报告,不一定要通过法律程序。[例]这个人就是靠着~别人,打小报告往上爬。“举报”侧重于报案;适用对象一定是违法犯罪行为;一般都是向公安部门或执法机关报告,而且要通过法律程序。[例]公安机关根据群众~查封了这家制假窝点。|~违法乱纪需要勇气。
【反义】 检举—包庇 袒护 庇护/ 举报—包庇 庇护 袒护

检举jiǎnjǔ

揭发、举报违法犯罪行为
 △ ~信。
【同】报案 告发
【反】包庇 庇护

检举jiǎnjǔ

〈动〉向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国家机关或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检举信│检举揭发│积极检举。
【同义】告发│揭发。

检举jiǎn jǔ

动词。向有关部门揭发、举报违法和犯罪的行为,多用于贬义。
【例】 要严肃查处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案件,鼓励群众检举揭发贪污、贿赂等犯罪的积极性。(《人民日报》1989年11月22日)

检举

(反)包庇 庇护

包庇、庇护、庇荫;报密、出首、告发、告密、检举、揭发、揭露、揭破、举报、举发

○包庇bāo bì

(动)袒护或掩护(坏人、坏事):~坏人|~反革命分子|互相~|不应该~自己的儿子。

○庇护bì hù

(动)包庇:曲加~|~不得|始终~他。

○庇荫bì yìn

(动)包庇;袒护:无人~|蒙丞相~不少 |赖贾家一点~|居官则~于官长|她不愿处在父亲的~之下。

●报密bào mì

(动)报告秘密:向人~|有叛徒~|至今不知~之人是谁。

●出首chū shǒu

(动)告发别人或自己的犯罪行为:反把~的人问了罪|有人坏了良心,~革命同志|到县里~| 向警方~|有人~,县里大爷着我们来拿他。

●告发gào fā

(动)向公安机关、法院或政府检举揭发:怕人~| 向警方~|~他,她的丑事也就公开了 |我并不想~你。

●告密gào mì

(动)向有关部门告发旁人的私下言论或活动(多含贬义):~之风盛行|投书~|不怕贼人~|有人向我~。

●检举jiǎn jǔ

(动)向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和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人|~箱|~反革命分子|给司法部门写~信。

●揭发jiē fā

(动)揭露(坏人坏事):~罪行|知情的人起来~| 当面~|检举~|主犯被~,受到逮捕。

●揭露jiē lù

(动)使隐蔽的事物显露出来:~无遗|~阴谋|~罪行|~底细|真相被~|站出来~他|秘密已被~。

●揭破jiē pò

(动)使掩盖着的真相显露出来:~秘密|~罪恶真相|~假面具|~了谜底。

●举报jǔ bào

(动)向有关单位检举报告(坏人坏事):~犯罪行为 |~者有奖|~电话|建立~制度|有人向检察院~了你| 不要用~来吓唬人。

●举发jǔ fā

(动)检举;揭发(坏人坏事):若知情不~者,与之同罪|有作伪者,一经~,立予查究|各小区都设有~信箱。

检举←→包庇jiǎn jǔ ← → bāo bì

检举: (向司法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包庇:掩护或袒护(坏人坏事)。
【例】 要勇敢地检举违法乱纪的坏人坏事,而不要去包庇他们。

检举

检举

公民向有关司法机关和国家机关揭发犯罪分子及其犯罪事实或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其行为要依法处理的行为。它是同犯罪作斗争的一种手段。检举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和义务。知情不举而情节严重的,还应负法律责任。但应严格掌握检举失实与诬告陷害的界限。检举人一般与事件无直接牵连,公民一般是出于义愤和维护公益而提出关于处理违法和犯罪人的要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对于检举的案件应予接受。公民检举时可以采用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形式。如若检举人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侦查机关应在侦查期内为其保密。检举与控告是有区别的。

☚ 立案   侦查 ☛
选拔

选拔

论(选论) 抡(选抡) 甄 登(登拔;遴登) 拔选 拔简 简拔 遴拔 柬拔 推拔 采拔 采擢 柬擢 铨品 简择 察选 察举 明扬 吝选 遴选
选拔与淘汰:铨汰
当时的选拔:时选
选取,选拔:拔取
推荐选拔:荐拔 检举 荐擢 举选
 推举,选拔:扬举
赏识选拔:鉴拔
表彰选拔:旌甄 旌简
考核选拔:铨考 铨衡
 经考核选拔:遴考
考试选拔:试选
 通过考试选拔:铨试
集中选拔:选集
公开选拔:明举
 公开选拔,公众荐举:公选
征召选拔:征选 征拔 聘选
 同一年受朝廷征选:齐年
 朝廷多次征召选拔:三征七辟
酌量选拔:量简
甄别选拔:甄拔
淘汰选拔:革选
寻求选拔:搜拔
标明条件选拔:摽采
根据德行才学选拔:实选
从工作的需要出发设立机构,挑选人才,不因人设事:为官择人
评量选拔:铨简
慎重选拔:谨选 慎举
 审慎选拔:详选
用高标准选拔官吏:高选
选拔严格:百里挑一
破格的选拔:殊选
(挑选人才:选拔)

另见:挑选 选择 优秀 人 人才

☚ 选人   选才 ☛

检举

检举

举(举首;刺举) 招(~人过) 纠检
揭发,检举:发举 纠拾
向朝廷揭发检举失职官吏的罪状:参奏
向君主检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劾奏
共同检举:杂举
自我检举:自举
 检举自己的过失:自劾
监察检举:察举
上奏章检举:举奏
根据传闻向上级检举官吏:风闻言事 风闻论事 风闻奏事
了解实情却不揭发检举:知情不举
(向司法或有关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检举)

另见:举发 告发 揭发 违法 犯罪︱包庇

☚ 检举   弹劾 ☛

检举/弹劾

☚ 告发   检举 ☛
检举

363.检举(p1643.1)

义项一,首项书证题作:《景德传灯录·六·禅门规式》。
按:标目不确。《禅门规式》不入目录,其文附于“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下,为其所订。怀海禅师于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圆寂,长庆元年勑諡“大智禅师”,故《禅门规式》开篇乃云: “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此词条书证确切标目当作: 《景德传灯录·六·百丈山怀海禅师·禅门规式》。

☚ 横槊赋诗   樱桃 ☛

检举jiǎn jǔ

❶检核,揭发。黄佐《广州人物传》:“时诸勋臣连姻帝室,多怙势者,度(张度)每事~~,风采凛然。”
❷选拔,举荐。李光《与胡邦衡书》:“郊赦虽有~~之文,仇人在朝,固己绝望,死生祸福,定非偶然。”

检举

刑事诉讼法中的检举又称举报,向公安司法机关揭发犯罪分子及其犯罪事实并要求对其依法处理的诉讼行为。检举与控告都是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的有效手段,它们的区别是:(1)检举人一般与事件无直接利害关系;控告人则是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与案件结局有利害关系。(2)检举一般不是出于维护自身的权益而是出于义愤或为了维护社会公益而要求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行为人;控告则是为保护自身的权益而要求依法处理行为人。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9条的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按照该法第13条规定的管辖范围,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提出检举。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进一步规定,对于几种严重破坏经济的犯罪人员和犯罪事实知情的直接主管人员或者仅有的、知情的工作人员不依法报案的,以渎职罪处罚。刑事诉讼法第59条还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检举都应当接受。对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检举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检举可以用书面或者口头提出。书面的检举应当写明被检举人及其犯罪事实和证据,检举人的姓名、单位和详细住址。口头检举的,接受口头检举的工作人员,应当写成笔录,笔录应当让检举人阅读或者向他宣读,如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允许检举人补充或者更正,确认无误后,由其签名或盖章。接受检举的工作人员.应当向检举人说明要如实提供情况和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但是只要不是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即使检举的事实有出入,甚至是错误的,也要和诬告严格加以区别。检举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在侦查期间,有权要求公安司法机关为他保守秘密。检举是公安司法机关实行专门机关与依靠群众相结合诉讼原则的重要体现,是获取立案材料的重要途径。

检举

向有关国家机关或者司法机关揭发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或者犯罪分子及其犯罪事实,要求依法处理的行为。检举和控告的区别在于,控告一般是受所控行为侵害的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为保护自身利益所为; 检举则多是与事件无直接牵连的人出于义愤或为维护公共利益而为。对每一个公民来说,检举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知情不举情节严重的,应负法律责任。对于检举失实和诬告陷害应严加区别。不能以诬告追究检举失实者的法律责任。参见 “控告”。

检举

检举

向司法机关揭发犯罪分子及其犯罪事实,并要求依法予以处理的行为。是与犯罪分子斗争的重要手段。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公民发现有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的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控告或检举。检举与控告两者的区别是: (一) 检举人一般是与事件无直接牵连; 控告人则往往是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二) 检举一般是出于义愤或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提出处理犯罪人的要求; 而控告一般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对犯罪分子提出指控,要求依法惩处。

☚ 控告权   检察机关 ☛

检举

有两种含义: (1)公民对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公务人员,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的揭发。这是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公民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公民的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2)在诉讼法上指向司法机关揭发犯罪分子及其犯罪事实的行为。

检举

检举

向司法机关和行政、党务机构揭发违法乱纪行为。通常以口头、信件、集体上访的形式表达知情者的强烈要求。检举是公民的民主权利,多数人同时发出的检举行为,构成舆论监督活动。检举是涉及法纪的严肃的舆论行为,在检举之前一般应对检举的事实有所了解。检举又是一种封闭型的舆论行为,只在一定范围内才具有公开性。接待检举人和收到检举材料的机关在没有核实情况、作出处理之前,一般不能向社会公布内情,更不准对检举人进行压制和刁难,否则就是一种弹压舆论的行为。对检举不实的人,必须分清是错告还是诬告,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检举和控告具有共性。控告通常是被害人的直接检举行为。被害人为保护自身利益向违法乱纪者提出指控,一般不具有舆论性质。检举则不然,它是公众、当事人或局外人为了维护公益而向违法乱纪者提出指控,一般是多数人的行为,或者是个人代表多数人的行为,是一种群体意志的再现。

☚ 部落联盟民众大会   控告 ☛

检举

reporting(an offence)to the authorities;informing against(an offender)

检举

expose; accuse;inform on (or against);report on the guilt of others;blow the whistl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