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桐城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桐城派 桐城派清方苞所开创、刘大櫆和姚鼐相继发扬光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因三人均系安徽桐城人,故名。其他重要成员有鲁絜非、吴嘉宾、欧阳兆雄、梅曾亮、管同、姚莹、方东树、曾国藩、吴汝纶、黎庶昌、林纾等。以古文正宗自命,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古文,并以宣扬程朱理学和封建正统观念为职志。论文以“义法”为核心,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并以阳刚阴柔辨析文章风格。作品多系应用文章,尤以碑志、传状为多,虽文理清顺,但内容贫乏,流于空洞。五四运动前后,其末流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反对势力。 ☚ 常州词派 阳湖派 ☛ 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历时最长(绵延二百余年)、势力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它出现于清初的康雍时期,而在乾嘉年间风靡天下,造成浩大的声势。由于创始人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程晋芳(号鱼门)、周永年曾对姚鼐开玩笑地说过:“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见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从此,人们便称方、刘、姚和在古文写作上追随他们的人(不一定是桐城人)为桐城派。 桐城派 现在来谈谈桐城派: 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桐城姚鼐古文,学其先辈方苞,师刘大櫆,又师姚范(方苞为桐城派中较重要者)。方苞、刘大櫆、姚范皆一时人望。姚鼐更专心为古文,故“历城周书昌为之语曰: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用语见于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刘海峰即刘大櫆。姚自引此语,可见他自负。)方、姚等都是桐城人。曾国藩又说:“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在文学史上真正称派的,只有江西诗派和桐城派。 至新文学运动前,桐城派未衰。 自明归有光起,人多学八家文。归善述哀,多作墓志铭。因此,至清姚鼐就特别提倡以古文表情,对声调、虚字(表语气)特别重视。他们是成功的,有新的发展。本来,骈文重表情,而桐城派以古文表情,有情韵,成功。清,学问在汉学与宋学,这两派都不讲情,而只重理。但人是有情的,要发抒情感。所以,桐城诸子向表情方面发展,是有其背景的。同时,清对文人思想压迫,汉学、宋学都是躲避现实。桐城派之文重表情,亦是躲避现实之一途。曾国藩也企图以古文说理,但仍重抒情。 梁启超新文体则以文批评政治。 归结起来,派别还是从模仿而来的,模仿而形成风气,影响大,就成派别了。 桐城派 清代影响最大的古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等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名。明代中期以后,“文以载道” 的古文传统受到猛烈冲击,如李贽提倡 “童心”,“公安三袁”主张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等,都是对这一传统的挑战。清代考据之学的兴起,博学成为一种时尚,这也给古文家提出了新的课题。清初的方苞,这位来自桐城的八股高手和朝廷重臣,从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中拈出 “义法” 二字,来表达他对古文写作的新见解。他解释说,“义” 就是《易经》上说的 “言有物”,“法”就是 《易经》 上说的 “言有序”,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就是所谓 “义法”。在文辞上,他认为古文应该以 “雅洁” 为正,“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在唐宋古文家那里,“文” 与 “道” 是两个概念,而在方苞的 “义法” 则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法从义生,义由法显,两者密不可分。故 “桐城义法”后来成为一个专门术语。刘大櫆作为方苞的同乡后学,其古文虽曾受到这位文坛前辈的激赏,但他在考场上却没有方苞那样的运气,总是名落孙山,乾隆年间被推荐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博学鸿词试,依旧落选,最后只做过一个县的教谕。刘大櫆在方苞 “义法” 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古文的写作艺术,他认为: “作文本以明义理,适世用; 而明义理,适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 文人的能事就是神气、音节、字句,而义理 (思想)、书卷 (学问)、经济 (经世济民之策) 则是文人手中的材料。其气象比 “文以载道” 的传统开阔得多。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是姚鼐,他提出 “义理、考证、文章” 三者合一的主张,又总结 “文章” 的八大要素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进而概括出 “文章” 有 “阳刚” 和 “阴柔”两大风格,从而建立起一套非常严密的古文理论。姚鼐还编选《古文辞类纂》,来阐扬证明他的理论。这部书风靡一时,一直流行到今天。由于姚鼐的鼓吹,桐城古文名噪一时,刘大櫆八十岁寿诞时,一位名叫程晋芳的年轻文人戏谓姚鼐说: “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文人学者转相传述,遂有 “桐城派” 之称。不过,桐城派并非一个地区的流派,而是一个风行全国的流派,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但也曾经成为桐城派的领袖,而象林纾这样以翻译西方小说名家的古文家,也曾经是桐城派的中坚。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夕,北京大学国文系就曾是桐城派的堡垒。清代学者曾将所谓 “学” 分为理学家的义理之学、学者的考据之学与文人的词章之学。当时的习气,理学家瞧不起考据家的咬文嚼字和文人的华而不实,学者瞧不起理学家的信口雌黄和文人的空疏浮浅,文人瞧不起理学家的道貌岸然和学者的琐屑丛杂,而姚鼐却将这三者都纳入他的理论系统: 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古文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文,这种主张最符合传统的文学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学者根据西方近代的文学观念去衡量桐城派的理论和文章,就觉得应该将桐城古文驱逐出“文学之林”,甚至有 “桐城谬种”的恶谥,而现代读者以欣赏文学创作的眼光去阅读桐城古文,自然也读不出其精彩来。须知桐城古文主要是应用写作,不是文学创作。现代学者朱光潜的学术论文写得清正雅洁,据他自己说,就是得益于他少年时代曾对桐城古文下过相当的功夫。 桐城派 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代表人物系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皆安徽桐城人,因此得名。桐城派论文,标榜“义法”。方苞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言有物”、“言有序”,分别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义以为经而法纬之”是要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以此出发,他又主张文当“雅洁”,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櫆在方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云:“行文之道,神为主,气为辅”、“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不可准,以字句准之。”(《论文偶记》)姚鼐在发展“神气”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以“阳刚”“阴柔”来归纳文章风格。桐城派文,不少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阐道翼教”之作,思想内容是保守的。较好的是一些叙事文、游记,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风格简洁明晰,清顺通畅,故颇受称道。桐城派的影响很大,自康熙时至晚清,在文坛绵延不绝,达二百年之久。方、刘、姚外,师法相传,门人众多。其“阐道翼教”的思想及“义法”理论,俱适应当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与科试之文的需要,故能长盛不衰。自然,其散文理论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对促进这种文体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设置了辞赋类,且有相当不错的评语。如评鲍照《芜城赋》曰:“驱迈苍凉之气,惊心动魄之辞,皆赋家之绝境也”,便颇得要领。在辞赋创作上桐城派成绩不大,但方苞有《七夕赋》等名作,而管同《哀邹阳赋》抒写失意文人的悲慨,言辞激切,气势凌厉,亦颇有价值。 ☚ 班傅 贾马 ☛ 桐城派 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此派开创者为康熙时人方苞,继之者有刘大櫆、姚鼐等。《清史稿·文苑传》:“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据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以为桐城派。”此派文论之核心为“义法”说,最高艺术标准是“雅洁”。 ☚ 神韵派 格调派 ☛ 桐城派 375 桐城派清代著名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此三人又被称为“桐城三祖”。方苞是该派的创始人,首倡“义法”说,要求文章 “言有物”、“言有序”,语言以 “雅洁”、“雅驯”为标准;其后刘大櫆提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对“义法”之“法”作了进一步的探求和补充;姚鼐则进一步发展了“义法”说,提出了“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论,并相应提出了选文的规范,主张以阳刚、阴柔来辨析文章的风格。桐城派是有清一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统治文坛达200年之久,曾国藩、林纾皆继其余绪。该派作家的创作虽亦有简洁清新之作,但因其以程朱理学为宗,致使内容贫乏,文字也失之艰涩古奥。 ☚ 公安派 阳湖派 ☛ 桐城派 桐城派tongcheng pai清中叶重要散文流派,为方苞所开创,其后刘大櫆、姚鼐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此得名。 ☚ 阳湖派 浙派词 ☛ 桐城派清散文流派。因开创者方苞及后继者刘大槐、姚鼐均为安徽桐城人而得名。但后来该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他们主张学习《左传》、《史记》和“唐宋八大家”古文,讲求“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又以“阳刚”、“阴柔”分析文章风格,师法相传,广为传播,风行200余年。 桐城派 桐城派清代中叶一个很有影响的散文流派。以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他们提倡古文,强调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散文,讲究所谓“义法”,即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他们还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在语言上追求“雅洁”,并以阳刚阴柔辨析文章风格。桐城派所写的主要是应用文学,尤以碑志、传状为最多,此外还有一些议论文以及记事小品和描写山水景物的文章,成就以后者为高。他们的文章大都文理清顺,简洁明了,语言通畅。有些作品还具有一定的战斗性。当然,也有一些作品内容比较贫薄,生动性不够。桐城派文风是由程朱的理学思想、韩欧的文章法度和八股时文的巨大影响三种因素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桐城派其他成员还有鲁絜非、吴嘉宾、欧阳兆熊、梅曾亮、管同、姚莹、方东树、曾国藩、吴汝纶、黎庶昌、林纾等。 ☚ 朴学 阳湖派 ☛ 桐城派 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康熙年间方苞(1668~1749) 始创,经刘大櫆 (1698~1779) 至乾隆年间姚鼐 (1732~1815)形成。因三人皆为安徽桐城人,故名。同派作家尚有鲁絜非、吴嘉宾、欧阳兆熊、梅曾亮、管同、姚莹、方东树、曾国藩、吴汝纶、林纾等。在清代中、末叶文坛上影响极大,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始趋消亡。论文主张学习 《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古文,要求以宣扬程朱理学和封建正统观念为职志,讲究“义法” (文章内容及技巧),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崇尚 “雅洁”,并以“阴阳刚柔”辨析文章风格,以“神气”、“音节”、“字句”为作文门径。该派作品多为碑志、传状等应用文字,也有少数记事小品和山水景物之作。风格简洁平淡,语言妥贴自然,但欠活泼生动。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记》等,可为此派的佳作。 ☚ 阳羡派 阳湖派 ☛ 桐城派tong cheng paiSchool of Tongcheng (most influential prose school of the Qing Dynasty which was founded by people from Tongcheng of Anhui Province,its main representatives were prosers Fang Bao,Liu Dakui and Yao Nai of the Qing Dynast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