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蔬實部 > 果 > 桃核仁 桃核仁 táohérén 亦作“桃核人”,亦稱“山桃人”、“桃人”、“桃仁”。薔薇科植物桃或山桃之乾燥種仁。扁平長卵形,長約半寸,寬如箸,紅棕色至黄棕色,有縱皺。種仁乳白色,富油性。主治經閉,熱病蓄血,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下經·桃核仁》:“主瘀血,血閉瘕邪。”宋·唐慎微《證類本草·果部·桃核人》:“陶隱居云:又有山桃,其人不堪用。桃人作酪,乃言冷。”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一·桃》:“桃仁行血,宜連皮、尖生用。潤燥活血,宜湯浸去皮、尖,炒黄用。” 桃核仁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即桃仁,详该条。 桃核仁táo hé rén《本草纲目》果部第29卷桃(3)。药名。 【基原】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L.)Batsch或山桃P. davidtana(Carr.) Franch.的果仁。 【性味】苦,甘,平,无毒。 【功用主治】 ❶《神农本草经》:“瘀血血闭,癥瘕邪气,杀小虫。” ❷《别录》:“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硬,除卒暴击血,通月水,止心腹痛。” ❸张元素:“血秘,血燥,通润大便,破畜血。” ❹孟诜:“杀三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