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Chái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固安、景县,山东之平邑,甘肃之酒泉,安徽之贵池,江西之崇仁,湖北之芷江,贵州之普安、从江,云南之马关、泸水、陇川,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达斡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姜姓。齐文公子高之后。高孙傒,以王父名为氏; 十代孙高柴,仲尼弟子; 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 ❷为元明时蒙古族姓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氏》: “明赐元人姓名: 娄托罗该曰柴秉诚; 铁柱曰柴克恭; 们苏尔噶曰柴志诚; 拜特穆尔曰柴志敬; 遵锥布哈曰柴永谦; 克木特穆尔曰柴永正。”此明初蒙古族柴氏。虽同为蒙古族,因系不同姓氏之蒙人所改,故亦不同源。 ❸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清代满族之赛密勒氏改为单字姓 “柴”,见《满族姓氏录》。 汉代有柴武,棘蒲侯; 唐代有柴绍,临汾人,封霍国公; 五代后周有柴守礼,尧山人,光禄卿,子荣承后周嗣,是为世宗柴荣。 柴 忠我的修女生活 柴善忠 文史通讯1983年1期
柴1.chái 燒柴祭天。通“祡”。《文選》揚雄《甘泉賦》:“於是欽柴宗祈,燎薰皇天。”《漢書》作“祡”。 2.cī 見“柴池”、“柴虒”。 3.zì 見“臨柴”。 柴 柴zì堆积的禽兽。《小雅·车攻》五章:“射夫既同,助我举柴。”毛《传》: “柴,积也。”孔《疏》:“若以射之而不中者,则又协助我中者举积禽。”朱熹《集传》:“柴, 《说文》作㧘, 谓积禽也。 使诸侯之人助而举之,言获多也。”王先谦《集疏》: “《鲁》 ‘柴’ 作‘胔’,《齐》《韩》‘柴’作‘㧘’。”马瑞辰《通释》:“《说文》无 ‘胔’有‘骴’,云: ‘鸟兽残骨白骴。’ 引《明堂·月令》曰: ‘掩骼埋骴。’蔡邕《月令·章句》作 ‘埋胔’。是知‘胔’ 即 ‘骴’ 之或体。” ☚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虔 ☛ 柴读音c·i(-),为i韵目,属i—er韵部。叉宜切,平,支韵。同“偨”。“柴池”即“偨池”。 上一条: 雌 下一条: 偨
柴读音z·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疾智切,去,寘韵。 ❶积储;聚积;堆积物。同“㧘”。 上一条: 眥 下一条: 胔
柴读音ch·ai(ˊ),为ai韵目,属ai—uai韵部。士佳切,平,佳韵。 ❶柴火,即烧火用的草木。 ❷烧柴焚燎以祭天神。 ❸姓。 ❹堵塞。 上一条: 靫 下一条: 祡
柴读音zh·ai(ˋ),为ai韵目,属ai—uai韵部。士迈切,去,夬韵。 ❶通“寨”,防守的栅栏。 上一条: 瘵 下一条: 寨 柴chái❶菜蔬纤维粗、硬:这豆角哪是九月青啊,都~了,纯粹冒牌货!(陈明远 张子清《时代足音》) ❷口感不好的,质量差的:肉也不如早时香了,~的,多少钱一斤?(周铁钧《我是东北人》) 柴cái关中把本地的家禽家畜种类称为“柴”(和外来的或洋的相对),柴者不值钱,比喻指低下。例:~狗;~鸡;~猪;~马等。
柴栽zǎi防卫的栅拦。例:用栅栏把猪围~住。 ❍ 把鸡圈~住。 《集韵》:“柴,藩落也。” 柴chái❶食物含粗纤维多,老化,不松脆,不甘美。 〔例〕那位先生预备的“桂花翅子”,是又柴又硬,比鱼头还难吃!(文一148)∣那年月刚兴压力锅,什么老的,柴的,煮不烂的……压力锅均可战无不胜。(晚97.11.1) ❷水平低,质量差。泛指不好的事物。〔例〕这广告画得真够柴笨的,还不如我们厂的宣传员画得棒呢!(钟85.1.33)∣打算叫学生学得好,就得先生教得好, 所以三庆班的先生没“柴”货。因为程大老板是文武昆乱(乱就是“乱弹”,在这儿指的是皮黄戏。)不挡,各行角色全成,“柴”一点儿的先生,根本就不敢来。(谈4)∣你小子,真他妈拧。 这柴鸽子还好意思往外拿!瞧咱的。(刊89.12.13)∣文化不高,脾气也柴,杀着杀着能揪着脖领子打起来。(刊97.11.61) 柴〔chai〕deul:砍~。ceutdeul. 柴耙 〔chai ba〕jid nggit: 拿~扒树叶。geud jid nggit jidnggat nux ndut. 柴刀 〔chai dao〕ghob nenx. 柴蔸 〔chai dou〕bad gaoddeul. 柴火 〔chai·huo〕ghob deulghob jenx. 柴块儿 〔chai kuair〕gal deul. 柴ca53[ts′a]❶木柴,木头,木 ⊳烧~(烧木柴)|破~(劈木柴)|~椅|~梳。 ❷肉食纤维粗硬 ⊳老鸡姆肉真~(老母鸡的肉质很粗)。 柴《广韵》士佳·佳;cá‖chái木头;柴火:橂~dîngcá(硬木头) ❍ ~屐cágiáh(木屐) ❍ ~箱cásniū(木箱) ❍ 剉~cò cá(砍柴火)。《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乃命四監收秩薪柴。”郑玄注:“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柴。薪施炊爨,柴以給燎。”唐·韩愈《顺宗实录二》:“嘗有農夫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宫市取之,纔與絹數尺。” 柴ㄔㄞˊchái四4770①名稻草。吴语。江苏苏州〖 〗、吴江。②名芦苇。江淮官话。江苏涟水。③名木头;木材。闽语。福建厦门〖 〗。有~硬木‖~头木头。福建福州〖 〗、建瓯〖 〗、仙游〖 〗。广东潮州〖 〗、揭阳〖 〗。~做个叫做木器木做的叫做木器。广东潮阳〖 〗、海康〖 〗。④名土里土气的人。江淮官话。安徽安庆〖 〗。⑤动拉(屎);撒(尿)。吴语。江苏无锡。浙江嘉兴。⑥动动摇。吴语。浙江宁波。应钟《甬言稽诂・释动作》:「甬称动摇曰~,或曰寨。」⑦动剪。吴语。浙江永康。⑧动(将就着)做、用。吴语。江苏苏州〖 〗。只镬子补仔几转哉,弗好再~下去哉这口锅补了好几回了,不能再将就了。⑨形呆滞;不灵活;笨拙。闽语。福建厦门〖 〗。~目眼神呆滞‖人~~人呆滞不灵活。福建福州〖 〗、仙游〖 〗。广东汕头〖 〗、揭阳〖 〗。你~伊溜,伊走衍猛你笨拙他灵活,他跑得较快。⑩形怪。中原官话。江苏徐州〖 〗。那人又~又蠢。⑪形懦弱。冀鲁官话。河北冀县、衡水、武邑、枣强、南宫、新河。1930年《新河县志》:「冀州人谓懦弱曰孱,今称为玄或曰~。」⑫形比喻粗笨站立的样子。西南官话。四川南川。1931年《南川县志》:「身胚大衣装盛而气象粗…曰~,象其笨而立也。」⑬形干瘦;不松软。⑴东北官话。东北〖 〗。这是什么苹果,吃起来怎么发~呀!⑵北京官话。北京〖 〗。这煎饼一凉就~。老舍《老张的哲学》第三二:「那位先生预备的『桂花翅子』,是又~又硬,比鱼头还难吃!」⑶吴语。浙江黄岩。⑭形低劣;质差;低能。北京官话。北京〖 〗。我的字写得特~,别笑话‖这种皮鞋多~‖这个人~。⑮数七。吴语。安徽芜湖。民国《芜湖县志》:「今市侩隐语通用于粮食牙行者:一由二申…七主又名~。」⑯代谁。徽语。安徽。儿歌:尹尹月月开大门,~家?⑰代怎么。吴语。浙江宁波〖 〗。独脚戏《常出门》:「出门坐火车~会格相貌出门坐火车怎么会这样子?」   柴❶〈隐〉宋代市语指遭杖打。见《绮谈市语·拾遗门》。 ❷〈隐〉明代市井指男性生殖器。见《金瓶梅词话》二○回:“真道你老人家昨日挨的好~。” ❸〈隐〉明清江湖诸行指瘦。见《新刻江湖切要·身体类》。本俗语“骨瘦如柴”。 ❶〈隐〉清末以来北方江湖诸行指牙齿。 ❺〈隐〉清末以来四川江湖诸行指已婚中年妇女。 ❻〈隐〉清末以来四川东部牲畜市场经纪人、菜贩指数目七。参“田、衣、寸、水、丁、木、柴、共、成”。 ❼〈隐〉清末以来湖南长沙盐业指数目七。参“乙、兜、先、义、潘、炭、柴、哈、曲”。 柴chái❶柴火 △ ~米油盐|打~|~门。 ❷姓。 柴阴平chāi
柴chái
柴作燃料的草木:~草︱~火︱~米︱~门︱~扉(fei)︱~扃(jiong)︱木~︱干~︱劈(pi)~︱砍~︱打~︱捡~。
柴上声chǎi柴chái❶ 柴火:打柴|众人拾柴火焰高。 ❷ 姓。 柴chái❶蔬菜等内含纤维太多;不松软。如:先生预备的“桂花翘”,是又~又硬,比鱼头还难吃。 ❷水平低、差。如:他的英文特~。 柴chai柴草 柴车 柴刀 柴垛 柴扉 柴胡 柴火 柴鸡 柴荆柴门 柴米 柴油 打柴 干柴 火柴 砍柴 茅柴 木柴 劈柴 湿柴 引柴 柴油机 引火柴 柴毁骨立1 柴立不阿2 柴米夫妻 柴米油盐 干柴烈火 骨瘦如柴 众人拾柴火焰高 磨刀不误砍柴工 柴chai散碎的木材或树枝,主要用来烧火;柴火:一个家庭每天都离不开~米油盐|把这些~劈成小块儿|没~烧了,快去砍些~回来。 柴chái柴火: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三九·895)
柴chái柴❶祭名。《禮記·王制》:“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鄭玄注:“柴,祭天告至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柴,仕佳反,依字作柴。” 《禮記·大傳》:“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於上帝,祈於社,設奠於牧室。” 鄭玄注: “柴、祈,奠,告天地及先祖也。” ❷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柴。《禮記·月令》:“乃命四監,收秩薪柴,以共郊廟。” 鄭玄注: “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柴。” ❸考績燔柴。《尚書古文·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 鄭玄注: “柴者,考績燔柴。”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爐燈部 > 炭火 > 柴 柴 chái 作燃料用的散材小木。今多稱柴火、劈柴。較薪小,初多燃以照明,後亦將炊用者稱“柴”。宋代以來將其列人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開門七件事”之首。《說文·木部》:“柴,小木散材。”徐鍇繫傳:“散材,謂不入屋及器用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樂枝使輿曳柴而偽遁。”《禮記·月令》:“〔季冬之月〕乃命四監,收秩薪柴。”鄭玄注:“大者可析謂之薪,小者合束謂之柴。薪施炊爨,柴以給燎。”宋·蔡絛《鐵圍山叢談》 卷六:“柁工之婦怒,舉火柴擊其首。”宋·吳自牧《夢粱録·鮝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 柴chái❶一作“批衮”宋代市语谓遭杖打。《绮谈市语·拾遗门》:“遭杖: 柴; 批衮。” ❷明清药行谓数目四。《通俗编·药行》:“四: 柴。” ❸一作“青条”。明清江湖社会谓身体瘦。《新刻江湖切要·身体类》:“瘦: 柴; 青条。” ❹清末民初京津等北方江湖社会谓牙。《江湖丛谈》:“管牙叫柴。” ❺旧时山东地区市井谓数目六。参“丁、谭、品、吊、拐、闹、柴、别、弯、卡”条。 柴cī
柴zhài❶ 编木而成的栅槛,营寨。《庄子·天地》:“内支盈于~栅。”(支盈:塞满。)《三国志·吴书·甘宁传》:“羽闻之,住不渡,而结~营。” ❷ 以柴栅保护。《淮南子·道应》:“表商容之闾,~箕子之门。” ❸ 堵塞,关闭。《庄子·天地》:“且夫趣舍声色以~其内。”(趣舍:趋向或舍弃。)《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分遣三百人~断险路。” 另见54页chái、84页cī。
柴chái❶ 小的零散木头。《吕氏春秋·季冬》:“乃命四监,收秩薪~。”(四监:指四监大夫。)《赤壁之战》:“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 ❷ 烧柴祭天。后写作“祡”。《尚书·尧典》:“东巡守,至于岱宗,~。”《礼记·大传》:“~于上帝。” 另见84页cī、887页zhài。 柴*B2F1 (一)chai❶烧火用的木柴,柴草:~火/劈~/上山砍~/众人拾~火焰高。 ❷〈方〉干瘦,不松软。 ❸〈文〉烧柴祭天(见《礼记》)。 ❹姓。 (二)zhai〈文〉营垒,或用于防卫的栅栏。也指有篱落的村墅:鹿~/~篱。 乡村 乡村乡(乡聚;乡落;乡坝;乡僻;乡墅;村乡) 区里 野里 村闾 村疃 约地 樵村渔浦 村庄,乡村:村墅 有篱落的村墅:柴 乡村和城镇:乡城 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乡村:农村 田间田园 田舍 田庄 田野 田亩 乡下,农村:村 农村地区:乡都 乡村里:乡间 乡下 乡里 乡巴 乡伍 乡邑 村区 郊野,乡间:乡鄙 乡村,乡下:村落 乡村偏僻处:乡隅 城市乡村:城乡 田井 城镇四周的乡村:四乡 山区里的乡村:山乡 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乡:江乡 僻远的乡村:穷村 偏远的乡村:远乡 (主要从事农业、人口较城镇分散的居住区:乡村)
另见:农民 小地方 家乡 村庄 ☚ 各种村庄 山 ☛
营垒 营垒砦 营坞 营墙 营壁 垒培 垒壁 处舍 军营的围墙或工事:垒壁 军营,营垒:军 城池营垒:城保 城堡 垒壁 营坞 小型城堡:坞 守望的营垒:寨 柴 砦 边防驻军的城堡:戍逻 边防驻军的城堡、营垒:戍(戍垒;戍堡) 边境上的壁垒:边垒 驻防军的营垒、城堡:镇戍 边寨的营垒:极戍 为迷惑敌人而虚设的营垒:疑屯 敌军的营垒:赵壁 赵家营 完整的营垒:完垒 坚固的营垒:坚垒 硬寨 高大的壁垒:高垒 古代遗留下来的营垒:故垒 遗垒 (军营和四周的围墙:营垒) ☚ 工事 城 ☛
柴火 柴火薪(薪柴;薪樵;薪火;薪苏;薪荛;薪爨) 苏 荛 柴草 柴禾 薪柴和牧草:薪刍 做饭用的柴和米:柴米 做燃料或引火用的小块木头:柴(柴禾;木柴;干~;烧柴) 槱 棷 樵(砍~) 薪蒸 蒸薪 大块的劈柴:柈(柈子) 做柴薪用的小片林木:柴爿 备作引火的柴枝:燋 细小的木柴:蒸 做燃料用的杂木:烬 橑 樵薪 柴薪 柴薪堆积如山:樵山 做柴用的草、木:柴草 刍薪 菹薪 荆薪 薪刍 薪荛 樵苏 杂乱的柴草:错薪 没有烧尽的柴草:荩 聚积的柴草:积苏 用作燃料、饲料的干草:草 满车子的柴:舆薪 昂贵的薪柴:桂薪 昂贵的柴米:桂玉 柴米昂贵:桂薪玉粒 (做燃料用的树枝、小木、杂草等:柴火)
另见:饲料 取暖 做饭 ☚ 炭 衣服 ☛ 柴chái❶柴火。如:木柴,柴草。 ❷干瘦,不松软。如:柴鸡。 ❸姓 柴cháiⅠ ❶ (柴火) firewood: 打[砍] ~ cut firewood ❷ (姓氏) a surname: ~ 绍 Chai Shao Ⅱ [方] (干瘦) skinny;bony 另见 see also cī;zhài;zì。 ◆柴草 firewood;faggot; 柴达木盆地 Qaidam Basin (in Qinghai Province); 柴刀 chopper; 柴扉 [书] a door of brushwood — poor family; 柴胡 radix bupleuri;the root of Chinese thorowax;bupleurum chinense;bupleurum falcatum; 柴火 firewood;faggot; 柴门霍夫 Zamenhof (Lazaro Ludoviko,1859-1917,波兰眼科医生、语言学家、世界语创始人);柴米 fuel and rice — chief daily necessities; 柴米夫妻 a couple who live from hand to mouth;a pair [couple] who got married for financial reasons; 柴米油盐 fuel,rice,cooking oil and salt — daily necessities; 柴油 diesel oil;middle distillate; 柴油机 crude oil engine;diesel engine;oil engine
柴cī(构词成分): ~ 池 [- chí] [书] (参差不齐) uneven;not uniform 另见 see also chái;zhài;zì。 柴faggot 柴chái❶柴米夫妻|柴毁骨立|柴米油盐
❷干柴烈火
❸蓬户柴门
❹骨瘦如柴|枯瘦如柴|烈火干柴|瘦骨如柴 柴 金文; 篆chái[木(意符)+此(聲符)→柴(《説文》:“柴,小木散材。從木,此聲。”柴,燒火用的草木〈柴草、柴火〉。)] [唐]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柴chái(10画)
  【提示】上右的匕,撇与竖弯钩相接、不出头,不要错写成相交、 出头的。 木,中间是一竖,不是竖钩。 *柴chái10画 木部 (1) 做燃料用的草木: ~草|~火|砍~|劈~|~米油盐。 (2) 〈方〉 干瘦;不松软: 这肉太~了,一点儿不香。 (3) 〈方〉 质量或品质、能力差: 你的字写得太~了|这把刷子质量太~,一用就掉毛。 柴 ☚ 材 杲 ☛ 柴chái上古形声字。从木,此声。本义是零散的木头。也指烧火用的草木。组词如:火柴|柴火。 柴★常◎常
chái形声,从木,此声,本义为作燃料的小块木材,引申为(建筑)简陋、(人)干瘦、(食物)不松软等。 【辨析】 柴/薪 见461页“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