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吁嗟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吁嗟篇》吁嗟篇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 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 《三国志·魏志·曹植传》裴松之注称本篇为《瑟调曲》歌辞。《乐府解题》说此篇是拟《苦寒行》之作,《乐府诗集》据之列入《相和歌·清调曲》。篇名取自篇首二字。关于本诗的思想, 黄节《曹子建诗注》云: “屈原《卜居》曰‘吁嗟默默兮, 谁知吾之廉贞’。子建此篇,曰‘居世’,曰‘谁知吾苦艰’,意盖本之。”据裴注及丁晏说,本诗约作于太和三年(29年)封东阿王以后。诗人在曹丕父子称帝后,封地经常变迁, “十一年中而三徙都”(《魏志·曹植传》),生活十分动荡。诗中以“转蓬”自喻,抒写飘泊的痛苦和骨肉分离的悲哀。 全诗共二十四句,可分为三个层次。首二句为第一层,感叹转蓬在世上唯独遭遇飘泊流离的命运。二句开门见山,借助随风飞转的蓬花形象,把自己流荡不定的处境及内心的烦忧和盘托出。接下十六句,具体描绘蓬花脱离根本四处飘荡的景况,为第二层。先以二句概括道出骨肉分离(即“长去本根”)致使飘泊不止的悲哀。继以“东西南北”“七陌”“九阡”渲染所漂移地域之广,以“回风” “惊飙”突出所遇推力之强。在它们的操纵下,蓬花上入云间, 下沉山泉,须臾转徒,忽来忽回,时隐时现,轻荡荡飘过了“五山” “八泽”。从这些描写中,不难看出诗人遭受骨肉相残, “隔阂之异殊于胡越”(曹植《求存问亲戚疏》),再三被令徒都, “常汲汲无欢”的现实生活的影子。通过回环往复地咏叹,莲花漂泊无依的景况已被描摹得惟妙惟肖、无以复加。最后六句,由叙述转入抒情,是全诗的第三层。先以“流转”二句总结上述,直抒苦衷。继而呐喊道: “我情愿充作林中的小草,秋天随野火一齐烧掉。化为灰烬哪能不痛苦?但我只盼同根系生死一道!”表示出宁可毁灭而不愿骨肉分离的痛苦心情。联系上文, “长去本根逝”正是诗人“宕宕(荡荡)当何依”的缘由;因此这里的“愿与株荄( gai 该,草根)连”,与其说是不愿骨肉分离,不如说是不愿骨肉戕害。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皇族之中权势之争的残酷现实。 本诗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随风流转的无本之草的艺术典型。这个艺术典型由于它生动展示了“长去本根”的痛苦,因而要比以往文学作品里的“转蓬”形象深刻感人得多。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力,从多角度充实了它原有的内涵,并以之贯穿通篇,把自己漂泊流离的“苦艰”和内心的伤痛抒写得淋漓尽致。黄节曾指出末二句“伤同根而见灭也”,从形象的意义上说,本篇与诗人的《七步诗》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吁嗟篇建安文人乐府诗,曹植名诗之一。最早见于《三国志·曹植本传》裴松之注。《乐府解题》谓“曹植拟《苦寒行》为《吁嗟》”,《乐府诗集》载入《相和歌辞·清调曲》。吁嗟,感叹词,语出“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曹植取此,盖有所指。据《三国志·魏书》载,后期曹植日子很窘,“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因此他“怅然绝望”;其藩国也“峻迫,寮属皆贾竖不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又徙都频繁,生计维艰,所以“常汲汲无欢”,以至坐废而死。此诗即以“转蓬”自况,对自己屡遭迁徙,频被改封的惨遇的不平和控诉。全诗通篇用比,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叹惋自己居世孤独,长去本根,四方流转,无所托依。更遇回风惊飙,吹“我”沉浮不定:“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漂流无居:“谓东而反西”、“当南而更北”。“周八泽”、“历五山”自己完全失去了对自己命运的主宰,“忽亡而复存”。这“流转无恒”、“宕宕无依”的命运,有谁会同情呢?“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与其生无所依,还不如死归本根。糜灭不惜,其痛何深! 其哀何深! 此诗通体用比,借转蓬寓身世之慨,形象而生动;表现上往复曲折,铺叙淋漓,回肠荡气警动异常;感情哀惋,意味深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