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柑橘栽培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柑橘栽培史history of citrus growing

柑橘是中国南方和世界上最重要的果树。大多数种类原产中国,是中国栽培历史最久的果树之一。早在战国时,江南所产的柑橘已是贡品。
产区变迁 柑橘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果树,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因此,产区受制于地理环境,而历史上的主要经济产区还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战国时期,柑橘是楚国的特产,产区主要集中在当时的荆、扬二州。秦汉之际,政治中心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交通运输条件也差,柑橘的经济产区以靠近长安的川西平原、陕西汉中和湖北江陵一带为主。唐代的政治中心虽然仍在长安,但是,隋代开凿了运河,沟通了南北水运,因而柑橘的主要经济产区转移到了太湖地区。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经济重心南移,太湖地区担负了全国的国用之半,太湖地区的柑橘栽培更是盛况空前。宋室南渡后,太湖地区成了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于是,与太湖地区毗邻,自然条件占优势的浙江温州、台州等地的柑橘栽培迅速发展。当时任温州太守的韩彦直,出于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关怀,写成了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南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上太湖地区气候变化冻害频仍,柑橘的经济产区便不断南移,并逐步扩大到所有自然条件适宜的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区,从而先后形成了一些新兴的名产区。如: 浙江省的衢州、福建省的漳州、广东省的新会等。
种类与品种 柑橘类包括芸香科(Rutaceae)柑橘亚科的柑橘属(Citrus L.)、金柑属(FortunellaSwingle)和枳属(Poncirus Raf.),而柑橘属包括的种类很多,对它们的分类问题至今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中国古代栽培的柑橘有橘、柑、香橙、酸橙、甜橙、柚、枸橼、香园、㰀檬、金橘、枳等多种,见于史籍中的有关它们的称谓极其错综复杂。古人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也在不断地摸索着对它们进行分类,其中颇有一些与现代的分类相吻合。
先秦时期典籍中著录的柑橘类果树的名称有橘、柚(亦写作櫾)、枳和卢橘。当时的“橘”兼指现在的橘和柑,间或也指现在的甜橙;“柚”指现在的香橙;“枳”除指现在的枳外,兼指现在的香橙(也有人认为兼指现在的酸橙。目前的看法不一);“卢橘”指现在的金柑属。当时橘柚连称,有时是一个联绵词,用来泛指柑橘类果树。
西汉的文献中开始出现“甘”和“橙”。
“甘”(晋代文献中写成“柑”,其后的典籍中则“甘”、“柑”并用),一般指现在的柑,间或也指现在的甜橙。
史籍中的“橙”,开始时主要指现在的香橙。以后逐渐兼指现在的香橙、酸橙和甜橙。到宋代,这一情况更明显。与此同时,人们也在逐步摸索着对这三种橙进行区分。北宋人曾巩在诗中首次提到香橙这一名称,描写它“芼鼎始足盐梅和”,显然香橙就是指果皮香味浓,而果肉酸味强的香橙。明万历十四年(1586)浙江《绍兴府志》首次用“甜橙”一名,指味甜的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甜橙。清道光二十 一年(1841)广东《新会县志》明确用“酸橙”之名指味酸的橙,也就是现在所称的酸橙。但是,与现代分类一致的香橙、甜橙和酸橙的名称出现后,大多数典籍仍然不加区分地统名之为橙。
东汉的《说文解字》首次以“柚”指现在的柚。在其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仍有不少典籍中的“柚”是指香橙。
枸橼是东汉《异物志》首次著录的。其后的典籍中也有称之为“香橼”的。枸橼的变种佛手,古名“佛手柑”,宋代的文献中始见记载。香园的古今名称相同,最早见于宋代的《物类相感志》,其后有的典籍中也写作“香橼”,应予辨明。
现在广西、贵州等省区仍有野生种分布的㰀檬,史籍中称“黎檬子”、“宜濛子”或“宜母子”。最早见于北宋苏轼的《东坡志林》。
《橘录》中首次出现“枸橘”这个名称,专指现在的枳,但是其后文献中的“枳”,仍然兼指现在的枳与香橙(或酸橙)。
先秦文献中用来指现在金柑属的“卢橘”一名,在秦汉以后的典籍中很少见到,而代之以“给客橙”、“金橘”、“金柑”、“金豆”、“牛奶橘”、“金弹橘”等名,其中以“金橘”一名较多见。唐宋时,文献中的“卢橘”大都指蔷薇科的枇杷,据说当时广东一带的方言呼枇杷为“卢橘”。以后,围绕着“卢橘”一名,史籍中便出现了金柑属与枇杷的纠缠。
对柑与橘的区别史籍中也有论述。宋代,人们首先注意到“柑皮不甚苦,橘皮极苦”;接着又发现柑的耐寒力差。到了元代,人们又观察到柑的植株上刺多,而橘的刺较少,几近于无。明代李时珍总结为: 柑“其树无异于橘,但刺少耳,柑皮比橘皮黄而稍厚,理稍粗,而味不苦;橘可久留,柑易腐败;柑树畏冰雪,橘树略可耐。此柑、橘之异也。”
清初的文献中还出现了“松皮橘”的名称,标志着古人已认识到果皮是否松而易剥,可作为柑橘类的分类依据之一。
现在用来泛指柑橘类果树的联绵词“柑橘”,早在西晋时的典籍中已见应用。
历代古籍中记载的柑橘的品种很多。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的“黄柑”、晋人赋中的“朱橘”,可能都是宽皮橘的品种。《广志》中著录的“大如升,色苍黄”的“平蒂柑”,显然是宽皮橘的品种。宋代的《橘录》几乎以2/3的篇幅记载了当时温州栽培的柑橘的种类与品种,计有柑8种、橘14种、橙5种,虽然其中有些是种,但确有不少是品种,像“真柑”、“洞庭柑”、“黄橘”、“绿橘”、“乳橘”、“早黄橘”等都是宽皮橘的品种,而且大多数至今仍有栽培,只不过现在大都没有保留古名。如: 现在温州的主栽品种“温州早”,大约就是《橘录》中所称的“早黄橘”。明清时期文献中著录的品种更多,而且其中的一些名品种至今仍有栽培。如: 浙江塘栖的蜜橘、福建长泰的文旦柚、广东的新会橙、雪柑等。
繁殖方法 古代主要采用实生或嫁接法。
柑橘的实生繁殖是在春季于苗圃播种,次年移栽,或于苗高二三尺时移栽。在江苏洞庭东西山一带,苗期常搭棚遮护,以防霜冻。
柑橘的嫁接繁殖在南宋初年的类书《分门琐碎录》中始见明确的记载。历代所用的砧木主要有枳与酸橙(朱栾)。嫁接时间在春季。用朱栾为砧木者,系采用二三年生的实生苗,留砧高度为尺余。接穗是从优良的母树上剪取的二年生向阳的枝条。具体操作方法相当于现在的皮接。砧穗接合后,用麻缠缚,用土壅培。
栽培技术 古代早就知道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栽培柑橘,平原地区系筑成高垄,并开排水沟;山地则选择向阳的南坡,修成梯田栽种。株行距各为7~8尺。
早在唐代,人们就注意到,柑橘是常绿树种,早春移栽不易成活,需要在天气转暖后方可移栽。
古代对橘园的土壤管理十分精细,一年中多次进行中耕锄草,不使树下有杂草,并保持土壤松细。
橘园施肥方面,史籍中提到的主要有冬夏两次施肥。冬季用河泥壅于根际;或于根的周围开宽沟,施入人粪,注意不可沾至根上。夏季则用粪水浇灌。
对橘园的水分管理,古代十分重视。古人的经验,干旱则柑橘“坚苦而不长”,或引起落果;雨水过多又易发生裂果,而且果实味淡。所以橘园在雨水多时,要注意排水;遇旱要及时浇灌,并且常结合施肥,以加强灌溉效果;或于旱时,用米泔水浇灌。明代的典籍中还特别指出,遇春旱;橘园必须浇水。
修剪整枝方面,仅《橘录》等少数文献中笼统地说,删剪不能开花结实的繁枝,以利通风透光。
病虫害防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生物防治虫害的国家,华南的柑橘产区早就创造了利用黄猄蚁防治橘园虫害的方法,并且应用十分广泛,因而黄猄蚁早就进入了商品市场,橘农争相购买放养。发展到清初,广东的一些橘园为了让黄猄蚁往来活动,更有效地消灭害虫,还专门用藤、竹等材料,架设蚁桥。这种方法至今犹在广东等省区的一些果园中使用。
古人注意到着生在柑橘枝干上的地衣,会吸取柑橘树的汁液。因此应及时用铁器刮去,以免久后柑橘的枝干因养分被地衣吸去而干枯。
史籍中还提到钻入柑橘干中的害虫天牛,指出应随时留心观察,发现枝干间有蛀屑,就表明已遭天牛为害,要及时寻找虫孔,用钩将虫钩出,再削杉木钉塞住虫孔;也可用硫磺灌入虫孔,或者用硫磺和土堵塞虫孔。否则枝叶会因枝干的髓受损而日渐凋萎。
自然灾害预防 江苏太湖洞庭东西山凭借着人文条件的优势,唐宋时期柑橘栽培曾盛极一时。但是,这一地区毕竟地处柑橘经济栽培区的北缘,柑橘易遭受冻害,针对这一点,古人创造了多种预防冻害的方法。如: 熏烟、用草裹树干、冬季用米泔水浇灌、搭棚覆盖、用砻糠壅蔸护根、用芦席围于根干周围,内实以砻糠等。还有些史籍提到,在橘园的北面及西侧营造竹林,以遮挡寒风。
采收 《橘录》中对柑橘的采收有十分详尽的论述,指出在重阳节前后,果皮尚未转黄时固然可以采收,但是,毕竟只能少量采摘,随时供应市场。全面采收需在经轻霜后二三天进行。应选择晴天,用小剪平蒂剪下,一定要小心操作,轻拿轻放,切勿碰伤果皮。否则油泡破裂,喷出“香雾”(油泡中的挥发油),易导致橘果腐烂。还应注意勿使果实受到酒气,采收者切不可饮酒。
贮藏 史籍中记载的贮藏柑橘的方法很多,如:贮于绿豆中、贮于瓦器中、贮于密室中、窖藏、用松针包藏、贮于铺衬稻草的有眼竹笼中等。不管具体方法如何,总的原则是,切不可接近酒精类物质,并且要定期检查,随时剔除有损伤之果。
加工利用 大部分种类的柑橘果实除生食外,古代还加工成蜜饯、酿酒或取果汁作清凉饮料。宋代的典籍中提到柑橘的花可蒸馏制成香,据说可用来“避衣、书之蠹”。柑橘类的果皮自古入药,《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