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
❶ 中国古代逻辑用语。 《墨子·经下》:“所知而弗能指,说在春也,逃臣”。《说文》:“‘指’通‘旨’,示意”。 ❷ 先秦时期名家的名辩用语。 如,“指不指,至不绝”(《庄子·天下》),即概念(“指”)不可能完全反映事物,因为事物无穷无尽。 公孙龙对“指”作了较多的阐释。提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公孙龙子·指物论》)。 认为反映事物的具体概念(“物指”)与抽象概念(“指”)有区别;虽然“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同上),任何事物都需用概念才能得到反映,但“指也者天下之所无”(同上),概念是抽象的,不是实在之物。公孙龙将“指”字上升为思辩的哲学范畴,亦即“概念”。有时,“指”字也取动词意义,即用概念称谓“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