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林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林胡lín hú〖名词〗 林胡亦称“林人”、“儋林”,一作“澹林”。中国古族名。春秋时分布在晋国北部今山西朔县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主要从事游牧,兼狩猎,善养马,精骑射。战国初, 一度由赵国北部游动到燕国北部, 赵筑长城以防御。后因为赵所袭,被迫西移。周赧王九年(前306)为赵军击败于榆中 (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准噶尔旗一带)。其王献马,以示臣服。战国末, 为赵国边地大将李牧再次击败,归附于赵。林胡之名自此消失。 林胡 林胡中国古代民族名。又称林人 ( 《史记·赵世家》正义)、儋(dān)林。从事畜牧,精骑射。早在春秋时期,林胡人即劳动生息在晋国的北边(今山西省北部)。由于晋国和后来的燕、赵等国不断以武力从事掠夺和兼并,林胡的活动地区一再迁徙。到战国时,林胡先是从晋国的北边迁徙到燕国的北边,后又迁徙至赵国的北边。赵筑长城以为防御。赵肃侯时,赵国逐渐强大,不断向北开疆辟土,继灭代国后,便欲夺取“林胡之地”。赵军“败林人于荏”,此处的林人即指林胡。赵肃侯之子武灵王即位后,继承其父遗志,统军“北破林胡”,将林胡从赵国的北边赶至赵国的西边。为了增强国力抵御林胡侵犯,并为彻底征服林胡做好准备,赵武灵王于十九年 (前307年)推行“胡服骑射”,引进林胡等族的服饰和骑射技术,以提高赵国军队的野战军事技术水平。次年,赵武灵王即统军 “西略胡地至榆中”(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一带),迫使林胡王献马,武灵王命“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自此,林胡从属于赵国。赵孝成王统治时期(前265至公元前244年),赵国北边大将李牧统军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并乘胜降服林胡。此后,林胡的名字便消失了。 ☚ 胡 楼烦 ☛ 林胡古族名。又作儋林、林人。《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称:“此胡种落依阻林薄,因曰林胡。”春秋晋文公(前636—前628年在位)时,分布于晋北,即今山西北边。至战国赵武灵王(前326—前299年在位)时,迁至赵国西北边。北邻匈奴。与其东之楼烦、东胡被统称为“三胡”。以游牧、狩猎为业。善骑射,其服饰及生产作战方式,为赵国所慕,被称为“胡服骑射”。武灵王十九年(前307),为增强国力,以备边,“变俗胡服,习骑射”。次年,西略胡地,至榆中(约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林胡王献马,依附于赵,赵命代相赵固主胡事。赵孝成王(前266—前245年在位)时,复为赵将李牧所破,归降。 林胡亦称“林人”、“儋林”,一作“澹林”。古代北方民族。春秋时分布在晋国北部及附近沿边地区,大致在今山西朔县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战国初,一度由赵国北部迁移至燕国北部,并威胁赵边境,赵筑长城防御。后为赵所击,被迫西移。周赦王九年 (前306) 为赵军击败。其王献马,以示臣服。主要从事游牧,兼狩猎,善养马,精骑射。战国末,被赵国再次击败,归附于赵。林胡之名自此消失,逐渐融合于当地华夏等民族。 林胡古族名。亦称澹林。分布于今山西朔县以北。精于骑射,以游牧为生。曾为赵武灵王所破。战国末,降于赵将李牧,附于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