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相见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相见欢》《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①,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②,过扬州。 【注释】 ①簪缨: 簪是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的长针,缨是帽带,这里的簪缨代指贵族。②倩: 请。 【词大意】 我登上金陵城的西楼,看到的只是一片萧瑟的清秋景象; 万里迷茫的夕阳余光洒满大地,伴唱着呜咽似泣的江流。金兵踏破中原,人民流离失散,不知几时收?呼啸的悲风啊! 请把我的泪水,吹送过扬州。 【赏析】 朱敦儒这首词,是他南渡后登金陵 (今江苏省南京市)城上西楼眺远时所写的。词表现了他忧虑国家前途,怀念故土的爱国情怀。词的构思精巧,韵律自然和协,感情激越动人。 上片写景,多用暗喻和双关语,着意在借景抒情,但又不同于同类借景抒情的词作,而在抒情上更加强烈。开头两句,写词人登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第一句是作地点、登楼眺远的交代。金陵城上的西门楼,居高临下,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是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绝妙去处。古来不少文人骚客,曾登临此楼,抒发胸襟,留下不少流传千古的名篇。由于时代的变迁,人物各异,他们所抒发的感慨也各不相同。譬如,李白的 《金陵西楼月下吟》诗,抒发的是对南齐诗人谢朓的缅怀。朱敦儒这首登楼抒怀之作,既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为区区个人之事,而是感叹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第二句“倚清秋”,即触景生情,进入主题。“清秋”二字,词意双关,既指深秋季节,又指秋色萧条的景象。但它又偏重于后者。“清秋”,容易引起人们产生凄凉的感受。宋玉的 《九辩》 开头就写道: “悲哉! 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应当说,宋玉是悲秋之祖了。朱敦儒这句词的悲秋,含意较深,是暗喻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而 “倚清秋”的 “倚”字,用得与众不同。一般用于倚栏或倚楼。词人把“倚”字用在 “清秋”前,即变成倚靠清秋了。“清秋” 自然无法倚靠,这是象征手法。显然,这“倚” 字,就有陪伴之意,立意较新,意境奇妙。 三、四两句,进一步用暗喻手法,描写 “清秋”傍晚的凄凉景象。可能心情愉快的人,会描写 “夕阳无限好”,金光洒满大地; 江水滔滔,奔腾向前的美好意境。然而,词人并没有心绪欣赏这样的自然景色,他是用“万里夕阳垂地” 来暗喻祖国山河破碎而呈现出的一种迷茫气象。“大江流”一句,是用好似呜咽哭泣之声的江中流水,来反映词人悲凉、沉痛和抑郁的心境。 下片抒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急不可待的心情。“中原乱”三句,既是对北宋灭亡、山河残破、人民流离的景象的辛酸回忆;又是对主和派阻挠抗金斗争的愤懑,并提出何时才能收复中原的质问。“簪缨散” 是比喻句,象征官僚和贵族纷纷南逃。“几时收”,这里表现两层意思,一是反映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的焦急心情,二是对朝廷不图恢复的指责。两者中又偏重于后者。 最后两句,是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对中原故土的怀念深情。作者在另一首同样主题的《采桑子·彭浪矶》词中写道:“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这种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太露,没有这两句含蓄而有意境。伤心流泪,已经能说明人的痛苦了,但词人却写“悲风吹泪,过扬州”,把眼泪送到沦陷区,这就更加表现了词人悲愤交集、痛苦欲绝的感情。所以“悲风吹泪”四字,用得极好。风本来没有感情,风前冠一“悲”字,就给“风”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试倩”,是请托的意思,是拟人化手法。不难看到,这两句是词人爱国思想发展到高潮而产生的名句,它铿锵有力地结束了全词,显示出了本首词所具有的光彩。 《相见欢》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寂寞:孤单冷清。深院:幽深的庭院。清秋:秋季。 【大意】默默无语,我独自一人登上高高的西楼;月儿就像弯钩,冷冷地悬挂 在暗蓝色的夜空。黑夜沉沉,庭院深深,孤单的梧桐树和冷清的院落仿 佛将萧瑟的秋天永远地关闭在这里。我心中的忧伤和凄凉,就像一团纷 杂的乱丝,不能剪断,越理越乱!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离愁”呀! 这种特 殊的苦涩滋味凝结心头,又有谁能理解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