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林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林纾1852—1924

福建闽侯人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曾任杭州东城讲舍、京师金台书院、京师大学堂等院校教席。用古文译著了大量西方文学名著,以《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块肉馀生述》等最负盛名。著有《金陵秋》、《官场新现形记》等。
原名:群玉
幼名:徽、秉辉
字:琴南
号:畏庐
别号:冷红生、六桥补柳翁、长安卖画翁、补柳翁、射九、践卓翁、蠡叟
学者称:闽侯先生
别名:林蝟庐、闽中畏庐子、畏庐子、畏庐居士、畏庐父、畏庐老人、畏庐甫、餐英居士
私谥:贞文先生
绰号:哈葛德

林纾1852—1924

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属福州)人。光绪举人。任教京师大学堂,曾参加维新变法活动。本人不通外语,但依靠旁人口述,用文言翻译欧美小说一百七十余种,文笔流畅,影响很大,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即《艾凡赫》)等最为有名。工诗善画,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辛亥革命后,思想保守,以遗老自居。晚年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为守旧派代表之一。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等著作存世,另有传奇、小说、笔记多种。

林纾

林琴南
林畏庐先生年谱
林琴南学行谱记四种
寒 光
朱羲胄
朱羲胄
中华书局1935年2月版212页
世界书局1948年铅印本
(台湾)世界书局1961年印行

林纾和林译小说
林纾的翻译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林纾研究资料
林纾在台湾
林纾、严复、辜鸿铭
林纾和“林译小说”
孔 立
钱钟书
薛绥之 张俊才
文 阑
杜滤水
孔 立
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37页
商务印书馆1981年11月版103页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版632页
*中央日报1952年8月26日
*中央日报1954年12月13日
光明日报1962年8月30日,中国近代文
学论文集(小说集)第638页
林琴南的绘画生涯
记林琴南学行谱记四种
林琴南与林语堂
林畏庐与魏季诸
多才多艺的林琴南
林琴南与罗振玉
林琴南先生
容天圻
晚 禾
吴锡泽
南 湖
景上霜
周作人
郑振铎
*新闻报1962年10月23日
*中央日报1963年1月18日
*中央日报1967年5月26、27日
*中央日报1967年6月12、13日
长江日报1982年10月10日
语丝1924年3期
小说月报1924年15卷11期,中国文学论
集(上)第95页
再谈林琴南
畏庐先生年谱
近代中国翻译家林琴南
林琴南先生
林琴南传略
林琴南
林琴南与西洋文学介绍
严复传林纾
林琴南与严幾幼道
记林琴南先生
林纾(上、下)
林琴南逸事
记林纾轶事
介绍西洋文学的第一人
林纾论
周作人
胡尔瑛
寒 光
苏雪林
与 龄
毕树堂
朱肇洛
夏敬观
尤光先
胥端甫
陈敬之
邵镜人
子 异
高钰铛
任访秋
语丝1925年20期
国学专刊1926年1卷3期
新中华1934年2卷7期
人间世1934年14期
人间世1934年16期
人间世1935年30期
新思想1946年1卷2期
国史馆馆刊1948年1卷2期
*畅流1952年4卷12期
*畅流1959年19卷5期
*畅流1964年30卷8、9期
*民主宪政1966年29卷9期
*畅流1967年35卷4期
*古今谈1969年54期
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3期,中国近代
文学论文集(小说集)第672页
林 纾(1852—1924)关国煊传记文学1978年32卷6期,*民国人物小
传第3册第88页
林纾和他的译作
一个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传
译坛怪杰林琴南
林纾与文学翻译
我国近代文学翻译家——林纾
林译闲谈
我的绘画老师林琴南
冀 刚
张肇祺
曾宪辉
陈 颐
马祖毅
严 真
马泰来
王芝青口述 范文
通整理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1期
书林1980年4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2期
*中外杂志1981年30卷4期
翻译通讯1981年6期
文学报1981年33期
书林1982年1期
人物1982年2期
林纾著译作品补遗
林纾的翻译——介绍《林译小说丛书》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林纾
林纾和比较文学
一个不懂外文的著名翻译家
不懂外文的大翻译家林纾
林纾生平正误
林纾与新文化运动
林纾对“五·四”新文学的贡献
关于林琴南
林纾事略
张俊才
汪守本
汪惠萍
陈复兴
魏家国
曹大激
张俊才
李景光
张俊才
锡 金
林子双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2期
百科知识1982年3期
上饶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2年3期
读书1982年6期
花城译作1982年7期
文物天地1983年3期
江淮论坛1983年4期
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4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4辑
江城1983年6期
江城1983年6期

林琴南简介
纪念林纾先生
记林纾——不识外文的翻译大家
评《林纾研究资料》——兼论林纾对世界文学的
贡献
萧 夏
孔罗荪
姚崧龄
郑朝宗
江城1983年6期
江城1983年6期
*传记文学1983年43卷6期
福建论坛1984年6期
林纾研究六十年掠影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林纾
林琴南逝世六十周年
林纾的翻译
林琴南
林 纾(1852—1924)
林纾译《茶花女遗事》及其他
林 纾
林 纾
林 纾
林 纾
张俊才
孔 立
牟润孙
钱钟书
苏雪林
贾逸君
郑逸梅
邵祖恭
杨荫深
任访秋
文学研究动态1984年8期
文史知识1984年9期
*明报月刊1984年219期
翻译通讯1985年12期
二十今人志第71页,文人画像第1页
中华民国名人传(下册)文学第14页
书报话旧第30页
*中国文学史论集第4集第1205页
中国文学家列传第485页
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第211页
*中国近代学人象传(初辑)第99页
林 纾
林 纾
林 纾(1852—1924)
李立明
阿 英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200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13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61页
林 纾
林 纾
林纾先生评传
西洋文学翻译者林纾
庄 葳等
谭慧生
王森然
左舜生
古今中外三百名人第255页
*民国伟人传记第164页
近代二十家评传第87页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辑(总49—50)·
万竹楼随笔影印本第155页
林 纾邵镜人*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九十五辑(总
950)·影印本同光风云录第222页
林 纾(1852—1924)
林纾小传
中国西洋文学介绍者林琴南
林 纾(1852—1924)
林纾传
林 纾
林 纾
林 纾
林纾传
严复和林纾
林琴南轶事
林琴南生平及其思想
林 纾(1852—1924)
北京大学中文系
陈 衍
唐卢锋 朱翊新
编纂组
林 纾
蔡冠洛
赵尔巽等
李濬之
陈 衍
陶菊隐
胡孟玺
关家琼
近代诗选第281页
近代诗钞第13册诗前
现代名人传第71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7册第276页
畏庐文集
清代七百名人传(下)第1824页
清史稿第44册第13446页
清画家诗史(壬集卷上)第24页
*碑传集三编第9册第2191页
筹安会“六君子”传第110页
福建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04页
福建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96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第325页

林纾

女国男儿泪——林琴南传
百年沉浮:林纾研究综述
林纾评传
林纾:评传·作品选
林纾传
帘卷西风:林琴南别传
翻译大师林纾逸史(续)
林琴南的室名别号
简论林纾
林纾翻译试论
试论林纾的改良主义思想
林纾晚年评价的两个问题
《贞文先生年谱》考补
左海畸人林畏庐——《林纾诗文选注》前言
终身不仕与九谒崇陵
论林纾对近代小说理论的奉献
林纾绘画美学述评
结合“林译小说”谈林纾的封建意识
论林纾的中西文化观
胡适评说林琴南
一个不懂外文的小说翻译家
林纾、王国维比较论
畏庐生平述略
林纾与近代中国的语文教育
重评林纾
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
林纾与桐城派、改良派及新文学的关系
傲骨原宜老布衣——说林纾的“好名”
人生得意须尽欢
古今人物排行种种
林纾先生评传
林 纾(1852—1924)
落伍时代林琴南
朱碧森
林 薇
张俊才
冯 奇编
孔庆茂
王 旸
林 薇
赵 络
姜东斌
郁奇虹
张俊才
洪峻峰
张俊才
曾宪辉
朱碧森
李 薇
卢善庆
李占领
李占领
黄艾仁
马 寿
李 彬
马 寿
颜 禾
怀 人
罗志田
蒋英豪
夏晓虹
夏晓虹
夏晓虹
王森然
王 民 邓绍根
石 磊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9月版358页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368页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26页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205页
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280页
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321页
华声报1987年10月30日
光明日报1991年11月26日
现代文艺论丛1980年1辑
福建论坛1983年4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4期
齐鲁学刊1985年1期
河北学刊1985年3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2期
中国作家1987年2期
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6期
宁德师专学报1988年1期
中州学刊1988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88年4期
博览群书1989年1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4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3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3期
教育评论1990年5期
杭州大学学报1992年3期
历史研究1995年5期
文史哲1997年1期
旧年人物第24页
旧年人物第94页
旧年人物第160页
近代名家评传(初集)第85页
近现代福州名人第202页
民国文坛名流归宿第293页
林纾

林纾1852—1924

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福州人。清末举人。早年在北京任伍城中学教员、北京大学讲习,推重桐城派古文,主张维新政治,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1897年起与精通外文者合作用古文翻译西方小说约200余种,其中不少是文学名著,文笔轻快明爽,世称“林译小说”,在当时文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成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他能诗善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著有诗集《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小说《京华碧血录》《巾帼阳秋》《冤海灵光》《金陵秋》,传奇《蜀鹃啼》《合浦珠》等。另有《春觉斋论文》等。有《林纾选集》。

☚ 黄遵宪   严复 ☛
林纾

林纾1852—1924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自署冷红生,晚号践卓翁。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光绪举人。屡应礼部试,均不第。曾任京师大学堂讲习。早年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赞成变法维新。晚年以清室遗老自居,反对新文学运动,是守旧派代表之一。其主要成就是翻译小说。光绪二十五年,以偶然机会与友人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风行海内,遂大量翻译欧美文学。因不懂外语,靠他人口述。译作计有一百七十余种,不少是外国名著。全用古文,译笔流畅传神。为我国第一个著名小说翻译家。又工诗、文、画,并创作小说、戏曲。其文以桐城派为宗,造诣颇高,深得吴汝纶推赏。作有小说《金陵秋》、《官场新现行记》、《畏庐漫录》、《劫外昙花》、《京华碧血录》等。戏曲作品有《合浦珠》、《天妃庙》、《蜀鹃啼》等传奇三种。诗文集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

☚ 八指头陀   陈三立 ☛
林纾

林纾1852—1924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又署冷红生,晚号蠡叟、补柳翁、践卓翁、长安卖画翁等。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屡应会试不第,终生未入仕途,以教学卖文为业。曾执教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城讲舍、北京金台书院、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正志学校等处。教馀以古文为商务印书馆及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翻译欧美小说一百八十馀种,在当时产生极大影响。《清史稿》有传。胡尔瑛、朱羲胄各撰有其年谱。作有传奇三种:《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其他著述甚富,有《畏庐文集》、《续集》、《三集》,《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创作小说有《京华碧血录》、《金陵秋》、《官场新现形记》、《冤海灵光》、《劫外昙花》、《剑胆录》等,笔记有《畏庐漫录》、《畏庐笔记》、《畏庐琐记》、《技击馀闻》等,并有古文研究论著《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左孟庄骚精华录》、《左传撷华》等。

☚ 赵藩   张文田 ☛
林纾

林纾1852.11.8—1924.10.9

原名林群玉,字琴南。曾用名林秉辉等。笔名和自号有畏庐、冷红生、践卓翁、餐英居士等。祖籍金陵,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少年时期家境由小康陷于贫困。入村塾后刻苦自学,至青年时期已阅览古籍数千种,范围十分广泛,同时还学习书法,绘画。1872年始即在村塾及家庭私塾执教。1882年中举人。1883年后曾三次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均不第。在此期间曾写下大量旧体诗词。1897年应王寿昌之邀,由王口述,林纾笔录,翻译《茶花女遗事》。这是林纾以独特方式走上翻译道路之始,也是中国系统地翻译外国文学之始。他一生翻译了约170余部外国文学作品,包括十几个国家、数十位作家的名著。“林译小说”对清末民初的文坛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都起过积极的作用。林纾的文言小说创作,始于1913年前后,最初结集的作品有《践卓翁短篇小说》(1913年),长篇小说《剑腥录》(1913年)、《金陵秋》(1914年)、《劫外昙花》(1915年)、《冤海风光》(1916年)、《巾帼阳秋》(1917年)等,以及散见于报章的数十篇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大都以“国事为经,爱情为纬”,在艺术形式上带有突破传统体裁的趋势。他还写了以社会事件为内容的剧本《蜀鹃啼传奇》(1917年)、《合浦珠传奇》(1917年)、《天妃庙传奇》(1917年)等。维新运动时期,他怀有炽热的爱国心,倾向改良主义。辛亥革命后,他逐渐趋于守旧。五四运动后,他的保守思想尤为明显,视新思潮和新文化为洪水猛兽,坚持纲常名教之道。1919年作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并致函蔡元培,攻击新文化运动,反对白话文。

☚ 茅盾   林珏 ☛
林纾

林纾1852—1974

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蠡叟、践卓翁、春觉斋主人等。福建闽县(今闽侯)人。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举人。后七赴会试不第,又目击官场腐败,遂绝意仕进。召为邮传部郎中,不赴。历任杭州东城讲舍,北京金台书院、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高等实业学堂教职。清亡后,却清史馆名誉纂修之聘,拒受袁世凯所聘高等顾问、参政之职,以教学、鬻文为生。晚年反对新文化运动,主北京孔教大学、励志学校讲席,以清遗老终,其弟子私谥为“贞文先生”。不谙外文,据他人口译而笔述,译世界各国小说一百八十馀种,统称“林译小说”,名盛一时,影响巨大。古文、诗、画并擅。其论诗,主张“诗之道,以自然为工,以感人为能”,反对“分唐界宋”,尤力辟“昌言宋诗,搜取枯瘠无华者”。早年诗颇“多悲凉怆楚之音”(《西湖诗序》),未结集,唯存《闽中新乐府》。晚年所作诗,则“雅步媚行,力戒甚嚣尘上矣”(陈衍《石遗室诗话》)。其记游、题画之诗,多清矫之气,而伤时、忆旧诸作,每寄遗老之思。有《闽中新乐府》、《畏庐诗存》,及《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春觉斋论文》,小说《剑腥录》(又名《京华碧血录》)、小说集《蠡叟丛谈》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本传、朱义胄《贞文先生年谱》。

☚ 陈三立   范当世 ☛

林纾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光绪举人。曾任京师五城学堂总教习,主讲京师大学堂。据他人口授,以古文译述欧美文学作品一百七十余种,著名者有小仲马《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即《艾凡赫》)等。译笔流畅,对近代文学颇有影响。辛亥革命后思想保守,以遗老自居,撰小说《妖梦》、《荆生》,攻击新文化运动。能诗画。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等。
林纾

054 林纾1852—1924

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光绪举人,考进士不中。早年参加过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之邀专译欧美小说,先后有译品180余种。介绍有美国、英国、法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林纾译得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其次为英国柯南道尔,有《歇洛克奇案开场》等7种。林译小说中的世界名著有: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等6种,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5种,莎士比亚的《凯撒有遗事》等4种,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3种,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种,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挪威易卜生的《梅孽》,瑞士威斯的《鹯巢记》,西班牙塞万提斯的 《魔侠传》,英国笛福的 《鲁滨孙飘流记》,菲尔丁的《洞冥记》,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里德的《吟边燕语》,安东尼·霍普的 《西奴林娜小传》,美国斯托夫人的 《黑奴吁天录》,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雨果的《双雄义死录》,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等。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文之权执于口译者之手。林译小说的译笔有其独到之处。如所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保留了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林译大多译笔鲜明醒目,后期笔力退步,译文色彩趋于枯暗,令读者厌倦。即使如此,林纾仍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对近代文学颇具影响。辛亥革命后思想保守,以遗老自居,撰小说《妖梦》、《荆生》,攻击新文化运动。能诗画。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等。

☚ 华蘅芳   严复 ☛

林纾

169 林纾1852—1924

近代翻译家、文学家。诗文兼长。其文宗法桐城派,善作传记,但行文并不拘于桐城“义法”,而能有所突破,较为生动,且常带感情,时杂诙谐,不像桐城派古文那般枯淡。其诗属宋诗派,格调醇正,但较为畅达。早期能向民间通俗文学学习,作《闽中新乐府》,宣传维新思想。晚年趋于守旧。另有传奇、笔记、自著小说等作品,反映出多方面的文学创作才能。著有《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畏庐笔记》、《畏庐诗存》、《春觉斋论文》等。

☚ 黄遵宪   严复 ☛
林纾

林纾1852—1924Lin Shu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年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1882年中举,任教于京师大学堂。参加过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主张维新,忠于清帝。晚年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翻译、卖文、卖画为生。一生有文、有诗、有小说、传奇、笔记及古文字研究著作传世。其中以“林译小说”最为著名。自1897年与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始,他先后译有美、英、法、俄、希腊、德、日、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等国的作品共180余种,其中40多种为世界名作,以此打开了中国读者的眼界。林纾不懂外文,译书借助他人口译,然后用流畅的古文写出。译作多能保有原文情调,有些更胜一筹。除翻译小说外,他还有自著小说《京华碧血录》、《巾帼阳秋》等。散文、诗歌编入《畏庐文集》、《畏庐诗存》。

☚ 黄遵宪   严复 ☛
林纾

林纾1852—1924Linshu

中国近代著名小说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补柳翁、践卓翁、长安卖画翁。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林纾幼年孤苦,但求知欲旺盛,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考进士不中。曾任教于北京五城中学、北京大学、正志学校。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林纾多才多艺,有多方面的成就。他工古文,以桐城派自居,对于诗歌戏曲,亦多成功。所著古文有《畏庐文集》、《续集》、《三集》等;诗歌有《闽中新乐府》、《畏庐诗存》等; 自著小说有 《金陵秋》、《冤海灵光》、《巾帼阳秋》、《京华碧血录》 等; 传奇有 《天妃庙》、《合浦珠》、《蜀鹃啼》等; 笔记有 《技击余闻》、《畏庐琐记》、《畏庐漫录》等;还有古文研究著作《春觉斋论文》、《韩柳文研究法》以及《左孟庄骚精华录》、《左传撷华》等。但林纾的主要成就,还在他的“林译小说”。林纾依靠他人口述, 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70余种,计279册,大约上千万字。流传至今的名著《唐吉诃德》、《大卫·科波菲尔》、《鲁滨逊漂流记》、《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书的第一个中译本,均出自林纾之手。商务印书馆曾出版整套 《林纾小说丛书》。林译小说有其特色和成功之处。他运用散文笔法翻译,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在20世纪初期他的译作曾风行全国,轰动一时,产生很大影响。林纾晚年极力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是守旧派之一。

☚ 南社   邹容 ☛

林纾1852—1924

近代文学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号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光绪举人,任教于京师大学堂,桐城派末期代表作家。晚年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其散文流丽清通,清末古文中堪称佳作。他不通外语,依靠他人口述,用文言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70余种,其中不少为世界名著,译笔流畅,当时影响颇大。又能诗画。著作甚丰,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小说、笔记、传奇多种。

林纾

林纾1852—1924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号冷红生、补柳翁,辛亥后改号蠡叟、践卓翁,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北京任中学国文教员时所作的古文,被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推重,而任北京大学讲席。他早年就学识渊博,并有一定的进步思想。后来思想逐渐保守,最终转向忠清保皇,反对新文化运动。他非常推重桐城派古文。而他的古文比之桐城派更多生动诙谐。他以翻译小说最早、最著名,对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功绩颇大。他不懂外文,由别人口述,他翻译成古文,译述很快,基本上述毕译就。译著的神韵大多能保持原文,风格依旧,表达很贴切。他不光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中国,还把自己的爱国热诚,通过译著表现出来,并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用此来弥补原作。因而其译著影响很广。著名的有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英国狄更斯的《快肉余生述》、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哈葛德的《迦茵小传》、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等等。译著颇丰,有一百七十余种。他的其它创作有诗、文、传奇、笔记和古文研究论著多种传世,晚年还致力于美术创作。

☚ 黄遵宪   严复 ☛
林纾

林纾1852—1924

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福建闽县人,近代文学家、翻译家。著有《畏庐文集》、《续集》、《诗存》、《笔记》、《春觉斋论文》和《韩柳文研究法》等。林纾是晚清宗唐宋的代表之一,尊儒重道、远崇韩、柳,近推姚鼐、曾国藩。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意境”“义法”,曾谓“意境者,文之母也。一切奇正之格,皆出于是闻,不讲意境,是自塞其途,终身于讲道之日矣。”(《春觉斋论文》)这就是在创作上要求写出有具体内容和真实情感的作品,把它看成最根本的,这是可取的。同时在形式上注重表达的技巧。他的“义法论”既继承了桐城派的理论,又借鉴外国文化之某些特长,用之于评述一些名著,也颇具启迪意义。林纾是旧道德旧文学的积极维护者,在“五四”时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他完全站在旧营垒一边,对当时提倡的白话文极尽攻击侮蔑之能手,谓之“都下引车卖浆者流所操之语”(《与蔡子民书》),这也反映出他思想的保守和落后。

☚ 吴汝纶   严复 ☛
林纾

林纾1852~1924

近代小说翻译家、文学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晚号践卓翁。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光绪八年举人,任京师大学堂教习。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等。早年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赞成变法维新。晚年以清室遗老自居,反对新文化运动,成为守旧派人物。曾依靠他人口述,用古文翻译《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等欧美小说一百七十一部,译笔流畅,风行当时,客观上打开了通向西方文学之门,对当时文学改良运动起有一定作用。也能诗文,并从事过小说、戏剧创作。

☚ 黄遵宪   严复 ☛

林纾1852~1924Lin Shu

modern literater,translator and painter,also called Weilu.Works: Collected Works of Weilu,etc.

林纾1852—1924

近代著名文学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幼孤苦,赖叔父供养,因无资,专买破书以读。光绪八年中举人,遂弃举业,专治古文。后入京,任教于京师大学堂。曾依靠旁人口述,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一百七十余种。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有《番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林纾1852—1924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清末民初翻译家。福建闽县(闽侯)人。光绪举人。曾任教于京师大学堂。思想倾向维新,抨击科举制度。戊戌前后,与懂西文的人合作,用古文翻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打破中国传统言情小说的格局,一新文坛耳目。此后陆续翻译欧美各国小说,共达一百七十余种,增进了文化界对外国政治、社会及世情风习的了解。译笔流畅。但因其不懂西文,仅据合作者口述,难免有许多错误。晚年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能诗画。有《畏庐文集》、 《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