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林泉高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

北宋郭熙及其子郭思合著。一卷。按《四库》所收宁波范氏天一阁本有六篇,而明王世贞《王氏画苑》为始的通行本仅有五篇。其中《山水训》最为重要,集中反映了郭熙的美学思想。作者认为:画山水的“本意”在于发抒“林泉之志”,“高蹈远引”,以快心意。山水画家“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还提出平远、高远、深远为“三远”的山水画透视法。对传统绘画技术理论作出卓越贡献。为古代山水画论的重要著作。

☚ 论写心   圣朝名画评 ☛

《林泉高致》

 画论书名。北宋郭熙、郭思父子合著。有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其中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四篇为郭熙所作,郭思为之注。《林泉高致》对北宋的理想写实的绘画风格的精髓及变迁有精采的阐述。首先,郭熙强调艺术家的一切艺术表现来自于艺术家个人修养之中,北宋的理想写实画风包含了画家的情感、思想和价值。主张作画主题必须预先拟定,等心中之“境界已熟,心手已应…则率意触情,草草便得。”艺术家只有将自我投入大自然时,才能探幽入微,掌握自然的精髓。在绘画技巧方面,郭熙提出“三远”(山有三远……,高远、深远、平远),树立了山水画的远近法,他还提出了“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树立了山水画的比例关系。同时,郭熙对山水画的留白、布局、构图笔墨用法,都有精到的见解。此外,郭熙主张观察山水,要分别四季,画出朝暮之不同: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要求赋山水画以生活气象,《林泉高致》是对北宋绘画精神、风格、技巧等最完善的整理。

《林泉高致》

中国画论著,北宋郭熙及其子郭思合著,1卷。清《四库全书》记此书分为《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6篇,但一般通行本为5篇。《山水训》为重要篇章。前4篇为郭熙作,提出平远、高远、深远为“三远”。后2篇为郭思作。此书是古代山水画论中具有卓见的名著。

林泉高致

022 林泉高致

宋郭熙与其子郭思合著。凡6篇,即 《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前四“皆熙之词,而思为之注”,后二为思撰。其中,《山水训》为全书重要部分。主张画山水须对真山真水 “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下笔方能“磊磊落落”。文中所述“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道出了中国山水画传统观察方法与创作方法。书中提出“高远”、“深远”、“平远”为三远的透视法,综括山水画的取景法。认为山水画之本意在于抒“林泉之志”,“高蹈远引”以快心意。是为中国古代重要山水画论著。

☚ 画史   圣朝名画评 ☛
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

绘画论著。北宋郭熙及其子郭思合撰。郭熙(1023?—1090?一说1023—1085?),字纯夫。河阳温县(今属河南)人。熙宁(1068—1077)间为御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长于山水,师法李成,后人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同称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师,传世之作有《早春图》、《幽谷图》、《溪山秋霁图》、《窠石平远图》等。郭思(生卒年不详),字得之。受父儒业之教,元丰五年(1082)进士,官至徽猷阁待制、秦凤路经略安抚使。郭思能论画又能作画,尤工画马,年轻时即记录其父论画之说,《林泉高致》是将其父画论整理纂辑而成,并对其父所论加以注释,最后加入自己的论撰。
此书篇数不一,《直斋书录解题》称其为画记、画训、画意、画题、画诀五篇,《四库全书》据天一阁藏至正八年刻本抄为六篇,即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通行本无《画记》,《书录解题》所云《画训》即《山水训》。《四库提要》据天一阁藏本题记所说此书多附郭思释语,间以所闻注而出之,辨《山水训》至《画题》四篇皆熙之词而思为之注,惟《画格拾遗》与《画记》一记熙之平生,一述熙在神宗时之宠遇,则为思所论撰,所说甚是。
此书以《山水训》最为重要。在这篇中,郭熙阐述了爱山水之旨在于对仕宦生活作林泉情趣的补充,认为画家应直接观察山川,真切了解山川的移步换形和四时之变,提出了系统的看山水与画山水的方法,他还对画家的内外修养发表了见解。其中关于“三远”的高远、深远、平远,关于所养欲扩充、所览欲淳熟、经之众多,取之精粹的“受”与“作”关系等,都是系统而深刻的经验总结,对山水画创作有不可低估的指导意义。其余如《画意》之倡虚静陶养、幽情美趣,以诗发画之佳思,《画诀》的具体技法等,亦颇足珍视。总之,《林泉高致》是山水画高度成熟后的理论总结,在古代山水画论中有很高的地位。
《林泉高致》是山水画的专论,但郭熙并不像宗炳、王微、荆浩那样对山水怀着解粘去缚的畅神、隐逸之情,他转从士大夫立场论述山水画之产生。他认为,山水能使人获得精神愉悦,为解决“君亲之心”与“高蹈远引”的矛盾,就可以凭借山水画“不下堂筵,坐穷泉壑”,虽身在高堂亦可得山林之乐。这既反映出北宋兴盛时,士夫文人不必以林泉作乱世的遁所,亦可看到调和入世与出世的普遍思潮。就郭熙本人而言,青年时“本游方外”,后又热心于仕途,宋代优待文人,少有将山水作为政治性退避和社会性退避之所,郭熙所行所说,有相当代表性。
郭熙又分言看山水与画山水的态度、方法,表述了许多精辟见解。他认为看山“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由于“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出于长期实践,“身即山川而取之”,他以“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总言看山水之法,一“势”一“质”,言之极当。由于山水是大物,倡远看,才能“究错综起止之势”、“得明晦隐见之迹”。具体而言,他又提出“山形步步移”的由近推远法,和“山形面面看”的四周环视法。看山不仅得之于空间,还应得之于时间,并参之以情,“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且山之四季使人分别有欣欣、坦坦、肃肃、寂寂之感,只有全身心地热爱自然,才能有会心独到之处。看山要远,画山也要远,“三远”论就是郭熙首创,即:“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不仅是宗炳“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画山水序》)的透视理论之发展,而且总结出全然不同于西洋画焦点透视法的散点透视原理,突破了空间所限,丰富了“经营位置”的方法,创造山水画清明、重晦、突兀、重叠、明暗相间、缥缥缈缈的意境。所说的“山欲高”,“烟霞锁其腰”,“水欲远”,“掩映断其派”,更是具体的、宝贵的经验之谈。郭熙将山水看成有生命的活体,兼论山水、烟云、林木、道路关系,东南、西北山川形势及天下名山特点,更在《画诀》中详言具体技法,都颇足珍贵。这也表明了山水画论已从明而未融的提纲式概述,发展为系统、明确的成熟理论。
《林泉高致》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创作论,而且表现在画家修养论上。郭熙曾认为“看山水”“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倡导“林泉之心”的精神修养。他认为山水之可居可游之较可行可望者品位更高,是因为前者真正可酬林泉之志。书中拥抱自然、移情山水之论皆基于此。进而,他又提出“所养欲扩充”、“所览欲淳熟”、“所经欲众多”的修养途径,在表现时则要“取之精粹”,前三者言“入”之以丰,后者言“出”之以约,是“受”与“作”的统一,是《文心雕龙》“以少总多”的具体体现。在《画意》中,以“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言其培养幽情美趣,以诗之清篇秀句触发画之佳思,前者近于庄子的虚静说,说明精神陶养的重要,后者说明文学修养对绘画的作用。饱游饫看,万象在胸,精勤进业,使心手相称,神闲意静,乘兴而作,取之精粹,又用志专一,功夫既在画外,又在画内,郭熙论画家的修养可谓全面而又深刻。当然,由于郭熙调和庙堂和山林的态度,本人得宠于宫廷、画院的经历,以及精严的法度等,与后来文人画的意旨、趣味、风格相左,故未得文人画派的推崇。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据《林泉高致》许光凝序中所道及者,谓原有的《诗歌》、《赞记》、《诏诰》、《铭志》“今本缺”,可见原书部分章节佚失较早。四库所录为元至正八年(1348)刻本,计六篇。又有《画苑补益》、《画论丛刊》、《美术丛书》、《图书集成》等本,《清瘦阁读画十八种》作《郭氏画训》,与《辋川画诀》合为一卷。

☚ 图画见闻志   画史 ☛
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Linquangaozhi

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和其子郭思合著的山水画理论著作。全书共分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论六篇。开篇首先阐明山水画要表现林泉之意,使位居朝堂的士大夫通过山水画欣赏能“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满足他们“泉石啸傲”的精神追求。郭熙强调对真山水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要“身即山川而取之”,要注意不同角度、季节、气候的变化,对山水远观近觑,四时之景朝暮之态可使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画家必须“神于好,精于勤,饱游饫看”,才能胸有丘壑。他还强调山水画应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尤以后两者为最佳。主张山水画家应“所养欲扩充”,“所经众多,所览淳熟,所取精粹”,有全面的修养。书中还论及如何创造生动优美的意境,多方面谈到山水形象及章法结构、笔墨技巧,其中如“三远”、“春山淡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等都是很精彩的论述。《林泉高致集》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

☚ 历代名画记   图画见闻志 ☛

林泉高致

见 《林泉高致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1: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