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林业建设重点工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林业建设重点工程

林业建设重点工程

国营林场 全省现有国营林场119个,其中部、省批建的114个,地、县批建的5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全省只有博村、马头、采石3个国营林场,面积20万亩。50年代,国家投资建办的林场有很大发展,到1959年总数达120多个,以后经过调整,有所减少。现有的国营林场89%是60年代建立的。分布在淮北、沿淮平原地区16个,江淮、沿江丘陵地区70个,皖南、大别山区33个。为建国营林场,国家投资2.44亿元。国营林场主要利用国有的和农村集体、个人无力经营的荒山荒地,开辟苗圃、采种育苗,开荒造林。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国营林场绿化了国土,扩大了森林资源,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国营林场现有森林面积265万亩,拥有林木蓄积量1022万立方米,占全省林木总蓄积量的1/10。其中用材林233.1万亩,立木蓄积量933.9万立方米;用材林中的中龄林88.7万亩,原木蓄积量495.3万立方米;还有防护林4.8万亩,特种用途林10.1万亩。林场现有活立木折算木材约600万立方米,产值可达12亿元,是国家投资的6倍。国营林场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有林区公路763公里,林道2.78万公里,防火线4581公里,通讯线路810公里,防火瞭望台102座。山区33个林场全部实现“四通”(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全省国营林场现有大小汽车258辆,大中型拖拉机48台,小型拖拉机38台,发电机39台,电动机570台。林场职工共1.46万人。1992年全省国营林场总收入8668.6万元,其中木材收入占64.4%,创利税2890.7万元。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安徽省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游览区,如世界闻名的黄山风景区、佛教名山九华山及天柱山、琅琊山等,都建立在国有林和国营林场的范围内。
乡村林场 原称社队林场,50年代,随着农村互助合作造林的发展,农村开展兴办林业合作队、组造林。在此基础上形成乡村集体经营林业的社队林场。1956年,马鞍山办起全省第一个乡村林场——濮塘林场。到70年代,乡村林场得到较大发展,1977年全省乡村林场达1.26万个,经营面积847万亩,有林地488万亩,场员13.8万人。这一时期,乡村林场承担了全省造林任务的53%,育苗任务的44%。80年代,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全省先后撤并了一大批乡村林场,到1988年,全省保留6665个乡村林场。进入90年代,在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中,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引导承包户集中组合山场,联合造林、统一经营、统一管护、联办林场,乡村林场有了新的发展。1992年,全省乡村林场8584个,经营面积765.7万亩,林木蓄积量900万立方米,场员4.7万人,每年承担40%的全省造林任务,成为全省三大后备森林资源基地之一。
淮北平原绿化 淮北平原过去树木稀少,缺林少柴,生态环境恶劣,水、旱、风、沙灾害频繁。70年代,淮北平原大抓农田林网建设,掀起植树造林热潮,群众在房前屋后、村旁、沟旁、路边栽树的积极性高涨。80年代,在“谁造谁有”长期不变的政策指导下,农村造林绿化速度加快。到1992年,淮北平原建成农田林网2800万亩,有林地面积由1949年的1. 13万亩增加到91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0.1%增加到11.9%,立木蓄积量由15万立方米增加到1880万立方米,每年生产木材85万立方米。改变了省内长期存在的“南木北调”的局面,实现了农用木材自给有余。同时,每年出口优质桐木2万立方米。造林绿化给淮北平原农村面貌带来了巨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为农业丰收建立了保护屏障。淮北平原已初步形成综合防护林体系,6.8万多个自然村已基本绿化,每个自然村都营造了环村片林,许多环村片林连成一片,形成绵延数十公里的林带。农田林网面积占适宜农田林网面积的98%。总长达1.8万公里的涡河、淮河、颍河、新汴河、茨淮新河等大中河道两岸已营造了宽阔的绿色林带。跨越淮北平原的津浦、陇海、濉阜铁路,以及总长7900公里的干支公路两侧已披上绿装。萧县、砀山县100公里的黄河故道,昔日沙荒地已被树木覆盖,6级以上的沙暴风由造林前的年均14.5次下降到3次。亳州市林网形成前后10年比较,夏季气温下降1摄氏度,冬季上升0.6摄氏度,无霜期延长3天,降雨量增加37毫米。林网保护区内,风速降低30%,空气湿度提高4—6%,农田蒸发量减少11—14%,夏季庄稼受干热风影响明显减轻。淮北平原各地县先后实现平原绿化达标,已跨入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行列。
皖东林业 安徽东大门滁州市(原滁县地区)50年代初期,到处是荒芜的山丘和岗地,仅存残次生林8.8万亩。50年代末,国家投资,有计划建立国营林场,营造矿柱林基地。时值3年自然灾害,山场条件恶劣,杂草丛生,建场经费也十分困难。国家投资的开办费是大场1万元,小场1000元,建场工人和林业技术人员艰苦创业,开辟荒山,植树造林。经过30多年的荒山人工造林,皖东地区共建国营林场34个,人工造林100多万亩。70年代发展的乡村林场达1000多个,经营面积58.7万亩。现在全椒、滁州、来安、定远、嘉山一带山区丘陵的人工林达213万亩,林木蓄积量已达370万立方米,四旁树木1.2亿株,境内百余公里长的津浦铁路两侧一片绿色,被誉为“关内第一人工林”,随着林地面积的扩大,森林植被的恢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野生动物增多,一些受保护的野生动物、鸟类相继来这里栖息繁衍。皇甫山林场,由于鹭鸟的增多,在其繁殖栖息季节,树冠上一片白色,被人们誉为“白鹭洲”。
扬子鳄繁殖研究工程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在长江沿岸已经绝迹,现主要分布皖南的宣城、郎溪、广德一带。1979年,安徽省林业厅根据林业部批示,开始在宣城县夏家渡筹建养鳄场,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建立饲养繁殖人工湖,从野外收集了170条成鳄,进行人工饲养繁殖和研究工作。1983年省林业厅和林业部自然保护司联合将养殖场扩建为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1982年野生扬子鳄卵的人工孵化和幼鳄人工饲养获得成功,逐步摸清了扬子鳄的生物习性、饲养、繁殖、孵化等各种因素,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饲养繁殖技术,使扬子鳄人工饲养繁殖的孵化率达到90.3%,成活率达到95.3%,保存率为91.9%。1988年,第一代人工繁殖的鳄获得第二代鳄22条,从而完成了扬子鳄人工繁殖的整个研究过程。1986年成立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宣州、南陵、泾县、广德、郎溪分设5个管理站。目前野生扬子鳄已增至700余条,人工饲养的扬子鳄已达3500多条。

☚ 林业建设主要成就   四 畜牧业 ☛
0000158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