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杨炎正《水调歌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杨炎正《水调歌头》

杨炎正《水调歌头》杨炎正

杨炎正



登多景楼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长江万里图(局部)【明】吴伟 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胜:能够承受,禁得起。②发兴:激发意兴。③不暇:没有空闲。

鉴赏 杨炎正与辛弃疾同为爱国词人。虽然他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但都清新隽永,颇有可陈之处。淳熙五年(1178),词人与辛弃疾同船经过扬州,登上了镇江北固山甘露寺中的多景楼,感怀伤景,不能自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

上阕悲秋,开头即为全词定下了一个苍凉的基调。秋意萧瑟,到处是一派荒寒的景象,这种情景引起作者视觉上、心灵上的感觉就是“寒”,所以“寒眼”不是眼睛发冷,而是秋景令人内心凄楚寒冷。而“乱”“空”“阔”总括了登楼之前所见的景色的特征:“乱”写出了秋叶纷飞、漫天飘舞的景象,表面是写自然之景,却更透露出其时作者的心境,思绪不宁,所以看到落叶,才会觉得一片混乱与凋敝;“空”与“阔”则突出了天地的广漠与寂寥,与永恒的时空相对比,人会不由自主生发一种渺小的感觉,而作者又作客他乡,羁旅思怀,对于这秋的萧瑟更感到难以承受得起。但作者并不甘心让意志就这样消沉下去,为了激发自己的意兴,他要登楼远眺,借酒浇愁,“强呼”写出了词人强打精神要使自己振奋起来的努力,更突出了心绪的低沉。登上多景楼,倚栏四望,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同一幅图画,可卷可舒,而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波涛激荡,好像在回应龙鱼的悲啸,这一切使词人激动不已,没有工夫去体会个人伤春悲秋的闲愁离绪,美好的江山使词人想起了国家动荡不安的现状,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胜过了个人情感的纠缠,所以词人才要说自己“不暇顾诗愁”。而风雨露水仿佛欺生似的欺负客人,寒气袭人,侵入衣裘,这既是指外部的气候引起词人身体的寒冷,同时也暗喻了一种政治环境,说明词人在这种政治环境中感到前途黯淡,满心失望,为下阕抒写壮志难酬作了铺垫。

下阕开头的三个三字句,音声短促,映照了词人情绪的起落。他忽然清醒过来,意识到抗金报国的路前途多艰,于是满腔的义愤想要喷薄而出,而这一切热情只化作了“可怜报国无路”的感慨和遥望神州却无计可施的无奈之举。英雄不得其位,豪杰沉于下僚,词人平生的肝胆义气无人理会,只能随着时光的流逝憔悴老去,曾经如火的爱国之情只换来了头上的一分白发,这使他不由生出了空虚幻灭之感。于是他寄意江月,将所有的失落都托付给了在那天地之间自由飞翔的沙鸥。杜甫诗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沙鸥”这一形象自由飘逸,孤独清高,恰恰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借沙鸥表达自己的志向,既是退而独善的宣言,又是理想失落的安慰。

整首词既充满豪情,又不乏沉郁之致,在历代登楼作品中别具一格。清代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下曰:“每阅张于湖观雨,辛稼轩观雪,杨止济(济翁)登楼,无名氏望月,固不如东坡之作,陈西麓所以品其为万古一清风也。”(常迎春)

集评 清《张德瀛:“杨济翁《水调歌头》:‘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所谓拔地倚天,句句欲活者。”(《词徵》卷四)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释 ①浙:水名,即浙江。②“尚想”句: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③五湖舟楫:越灭吴后,越大夫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而去。

鉴赏 与辛弃疾一样,杨炎正也是一位力主抗金复国的有志之士,然而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思进取,使英雄终无用武之地,于是词人满腹才华得不到施展,空余报国的热情化为无奈的叹息。再加上人生充满了坎坷与不平,毕生漂泊,作客他乡,这就增添了身世之感,于是离愁别绪便使这首词曲折深沉,委婉动人。



渔村夕照图(局部) 【宋】 法常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词的上阕重在写离愁。一个羁旅他乡的游子在日影西沉的时刻,手持酒杯,临风怀想,欲问西风,却终为无语。李商隐有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黄昏常常用来象征人生的暮年,对于漂泊天涯的游子来说,这意味着思念和忧愁。在这个时刻把酒,暗示了对于年华流逝的无奈和岁月蹉跎的叹惋,寄寓了很深的惆怅之感。“无语问西风”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想要向西风发问,另一方面却只能沉默不语。为什么? 因为内心深处有许多感慨想要抒发,但千丝万缕到了嘴边却不知如何倾吐,只能什么也不说,这种感情的顿挫与辛弃疾的“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有异曲同工之妙。“芙蓉”是荷花,花色红艳,所以问西风:为什么把胭脂都拿来做了颜料,把荷花染得这么红? 同所有伤春悲秋的人一样,这一问看似无理,其实都是借自然之景表达自己内心的哀愁。自然界的花开花谢云卷云舒自有其规律,与人本无关,自然的“无情”使有情之人更增添了无尽的伤感,所以他才要问这样的问题。而此刻放眼望去,苍茫的暮色中,大江奔涌浩荡,绵延千里,自己的愁思恰如这无尽的江水,万斛不绝,它蔓延开去,弥散在天地间,使征鸿连落脚的地方都找不到。如此写愁,使人不仅感觉到了愁之深,愁之切,而且还感到了愁的广大与无边,可谓比喻得妥帖生动。以上七句如同一幅水墨山水,以或浓或淡的笔墨描写了愁情。在层层渲染之后,似不经意的一笔“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将沉浸在离愁别绪中的人轻轻托出。夜暮将至,只有栏杆一角还可看到一线天光,而此时的词人愁绪满怀,倚着栏杆,处在半醉半醒之间。如果人完全喝醉了,那么他会忘掉一切烦恼,卸下一切负担,让身心处在麻醉之中;如果人完全清醒,理性会为他分忧解难,化解所有的问题,然而处在醒醉之间,欲“醉”,理智会来提醒他人生的缺憾,欲“醒”,情感又会将烦恼注入他的心中。

上阕写情一唱三叹,弦虽止而音不绝。下阕重在写词人退隐江湖的志向。开头三句,自陈身世:多年来一直四海为家,漂泊不定,萍踪浪影,无所依傍。接着由此生发出人生如寄的感慨,这种感慨既是由于在时空上一直处于客游的状态,亦是由于他的心灵一直找不到可以依托的家园。所以,他就渴望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在行动上和精神上都结束漂泊的局面。渴望建功立业,“谁是中州豪杰”,言下之意非己莫属,然而为境况所限,只想像范蠡那样,渔樵江渚之上,过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对于国家,他仍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所以“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表达了词人的徘徊与眷恋,忠贞爱国之情可窥一斑。(常迎春)

集评 明《卓人月:“(‘放眼’三句)愁浓则江昏,愁炽则江沸,故雁影有所不受。”(《古今词统》卷一二)

清《陈廷焯:“‘放眼’以下五句,悲壮而沉郁。‘谁是’以下五句,忽纵忽擒,摆脱一切。”(《词则》)

唐宋词之杨炎正《水调歌头》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杨炎正《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②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④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⑤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⑥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释】 ①无语问西风:倒装句,意为问无语之西风。②芙蓉:指荷花。③万斛:极言其多。斛:古时量器,一斛相当于五斗。征鸿:长途迁徙的鸿雁。④天在阑干角:太阳挂在屋角,指夕阳西下,天色将暮。⑤寄:寄寓。三径菊花丛:晋·陶潜《旧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借以指归隐田园。⑥借我:让我。舟楫:船和桨。⑦故国:旧都。

【译文】 面对斜阳,我把酒询问那无言的西风:为什么胭脂都只把荷花染红?放眼那千顷暮江,竟无处可落征鸿。只因为万斛离愁尽在其中。夕阳挂在屋角,我似醉非醉,似醒非醒。

我曾辗转于江浙大地,东西南北走过千万里路程。可叹我此生犹如寄寓,不如效仿那归田伴菊的陶渊明。谁是中州豪杰?让我去荡舟五湖吧,去做一个自由自在的钓鱼翁。我回首瞻顾失陷的故都,这种归隐之念还是且莫急于实行。

【总案】 这是一首伤秋感怀词。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之后,许多词人在其作品中都程度不同地流露出一种悲时伤世之情。该词写愁满一江,连征鸿都无落脚之地,虽是夸张笔法,却也形象地反映了南宋一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愁满四方,愁贯始终。在这浓重的愁的氛围中,自身愁绪难以排遣的词人,似醉非醉,似醒非醒。欲进不能、欲退不忍。他归心甚切,每以五湖三径为念,但回首故国,又转而踌躇。报国之心未泯,泄气话也只不过是说说而已。大概也只有这样,词人才能排遣心中的愁绪。此词笔墨奇矫,由写万斛离愁到写归隐之念,已逐渐造成成纡缓消沉之势,然结尾陡然一转,别开生面,使全词顿生亮色。杨炎正曾与辛弃疾交游,且多有酬唱,该词从章法、立意上看,颇具稼轩词风。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37:47